近几年来,中国足球尽管成绩糟糕,行业环境恶劣,假球黑哨泛滥,球迷大量流失,直接导致了其整个项目的诚信缺失,但由于足球在体育领域中的“第一运动”的特殊地位,仍然被众多的媒体所关注,据统计,在国内专业体育报中,国内足球版面所占的比例达到了40‰有中超球队所在城市的都市类报纸,这个比例达到了其体育版面的60%。而这个数字还是在中国足球身处其自身谷底时所反映出来的统计,如果是在中国队首次亚洲出线获取韩日世界杯参赛资格,那时的统计更是惊人,在2001-2002年间,全国从事足球报道的电视、报刊、网络的记者仅持证的人员就达到了近9000人。
尽管曾有如此庞大的采编队伍和超大容量的版面,但国内足球的报道,近年来却暴露出了许多令人担忧的倾向。在很多时候,国内足球的新闻报道同中国足球的问题一样多。
舆论缺乏理性的认知
中国足球相对欧美及日韩而言,职业化的俱乐部还很不成熟,表现为短期行为占主导,成绩论思想严重,不尊重足球本身的规律性和严谨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急功近利心态焦躁起伏大。行***干涉足球或影响足球成为中国足球的特色,计划体制未散的阴影和不完善的市场行为参杂在一起,让中国足球深陷其中看不到希望。为了各种各样的“战略”、“精神”,原本简单的一个体育项目却变得越来越人为地复杂化、恶俗化、小市民化。在世界,足球是“第一运动”,在国内形容足球得加上两个字:第一麻烦运动。从韩日世界杯的“裸奔”、刀光血影的联赛,到中国女足玫瑰变枯叶,中国足球一路跑向深渊……
对此,有些媒体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是在为如何去改变中国足球的环境起到媒体的责任,但在其具体行为上却很难让人理解,同样一个问题,前后可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先是捧杀,后是棒打,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一些媒体对中国留洋球员的报道。在评价英超曼城队的孙继海时,先是夸张地吹捧,“东方的蛟龙、中国长城、后防铁闸、中场灵魂”,似乎这支英超球队离开了孙继海肯定活不下去,对英超埃佛顿的李铁则说,“李铁大大加深了埃佛顿队的板凳深度”,形容在德甲的邵佳一时就更幽默了,“邵佳一带球到了对方的前沿,大力施射,太绝了,太漂亮了,球高出门梁而出”,一旦这些被媒体夸成花儿的球员回到国家队,显出真实的状态,还是这些人,但话锋就变了,“软蛋孙继海,梦游的邵佳一,废物李铁”……
此种手法早已玩得稔熟,为报刊的发行量和网络的点击率“忽悠”读者的心态和趋势明显。足球是一个娱乐大众的体育项目,但在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时,娱乐的心态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我们的一些媒体却未能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理解透中国的媒体该怎样去报道中国的足球。特别突出的一点是,在纯属足球技术范围内的事情,人为地上纲上线,把其矛盾化、社会化,甚至进行“”式的人身攻击,而在应该引起大家关注的严肃话题上却一带而过,显得心不在焉,这一点在前段时间中国女足“领队干涉教练”和“马良行辞职”这两件事情上部分媒体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足球的问题就在那儿摆着,媒体也知道得非常清楚,但遗憾的是,对理性认知的缺乏,使得足球媒体的现状堪忧,报刊是不分大小的,但“小报心态”却是要不得的。
缺乏对行业特点的了解
新闻尤其是行业新闻,都有它的自身特点,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你若想编辑撰写出一篇好稿子,那你起码要熟悉你所报道的行业背景和环境。但现在的大部分媒体对此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举例说,笔者在采访女足和男足世界杯时发现,足球发达国家知名媒体记者的平均年龄是42岁,从事足球报道的时间在十年以上,社会阅历决定了其看问题的高度,时间的跨越使其对足球本身的认知有更深的理性内涵,但我们有些同行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1999年在美国采访女足世界杯期间,笔者遇到了一个在国内从未从事过足球报道的人,一问方知这位先生是国内媒体专事公安口报道的资深记者,行业特点让他没有出国机会,去美国一趟吧,领导照顾,本人满意,读者呢?而更多的情况是,大部分媒体是一群20岁出头的编辑在后方遥控着同样年轻的记者,推出同样幼稚、肤浅的稿件,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几乎遍地皆是,可怕的是,这些从业时间极短的人对自身的估量却是:“我相当的有才”。
在电脑、U盘时代,记者间相互“复制、粘贴”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特别是在世界杯级别的大赛时,以所谓“都市报记者团”的类似形式,为可能相隔几千公里的读者展示只字不差的报道。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极其不专业的做法正在成为一种模式被大家乐道着,试想,一个金融记者如果连什么是期货都不知道他怎么做?一个***事记者连歼-10都没听说过他月底去哪儿领工资?一个跑社会新闻的记者最起码你得满大街转吧?但在足球报道中这似乎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442、352不用去深究,只要加起来是10就行,不屑和漠视去了解行业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正在成为一种令笔者担忧的现象。
非常规报道手段盛行
新闻讲究的是客观公正,报道者和被报道者之间绝不能有利益上的关联,这是原则。但在国内足球报道中,原则屡屡被侵犯。现任中国足协***的谢亚龙在和体育总局主管的《中国体育报》、《中国足球报》、《足球世界》的编辑记者座谈时坦言:我们虽然是一个系统的,但在各种信息来源上,你们肯定比不过你们的有些竞争对手,我们足协有时候会还没开完,会议内容人家就知道了,为什么?足协内部有人收了那些报社的信息费。大家都知道,中国足协近几年没少挨骂,但大家想不到的是,骂得最凶的可能就是给钱最多的人。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媒体特别是所谓的强势媒体,用被称为“封口费”的钱,来买断球员、教练和工作人员,使其获取垄断的信息资源,甚至让“美女记者”冲上一线和球员、教练“促膝谈心”。白天批评球队管理不严,到了晚上在球员已经熄灯休息后,把电话打到房间……我们有些记者甚至充当起球员的经纪人,如此复杂的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的关系,其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会是怎样的?
语言偏激激化矛盾
在国内足球的报道中,大量使用偏激过分的语言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激化(也许这正是人家想要的结果),在阎世铎主***中国足协期间,媒体和他的矛盾最为激化,在屡屡被媒体称之为“活阎王”后,阎世铎多次在足协内部表达了对媒体的不满,这种矛盾的激化,无助于大家冷静地分析解决问题,使矛盾公开化,显然不是媒体唯一能做的。而在报道中,“揪出中国足球的罪人”、“国奥队,去死吧”等大幅头版标题还是温和的,更有直接用一些脏话来形容球员教练的。输了球大家不可能高兴,但用种语言来表明媒体的态度,显然有失水准、背弃社会责任感,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论点可以很尖锐地提出,但不应使用非文化的语言,那是很低俗的。
中国足球现在显然不是太平盛世,在这种状态下就更需要媒体的分析引导、舆论监督乃至出谋划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中国足球报道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