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深度报道不“深”等问题,媒体人要在转变深度报道理念、创新采写与方式等方面发力,力争创作出更有影响力、更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作品。深度报道能力是传统媒体的基石,是核心价值所在,媒体应通过调整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报道方式等,提高深度报道策划、采写、传播能力。
关键词:深度报道价值;困境;纸媒式微
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催生了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根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倒逼部分纸媒改革甚至停办。在部分纸媒停刊或休刊、读者大量流失的现实面前,作为纸媒重要标识的深度报道也面临多重困境。笔者认为,面对信息洪流、错综复杂的世事万象,深度报道不仅不会式微,反而会在挑战和冲击面前,发挥出深度报道的新价值、闯出一片新天地来。深度报道能力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石,是核心价值所在,要通过调整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报道方式等,提高深度报道策划、采写、传播能力。
深度报道的价值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被称为深入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是一种系统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对象极为广泛,既可以是事件、现象,也可以是人物、单位等。报道形式既可以是单篇通讯,也可以是多篇通讯,甚至是多篇消息、通讯的集纳;既可以是在平面媒体上刊发的文字***片报道,也可以是在电视、网络上刊发的视频报道。一直以来,深度报道都处于新闻的金字塔顶端,并长期作为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对那些具有理性认知需求的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1]从新闻实践来看,深度报道关注的往往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特别是记者通过深入细致采访当事人,深度挖掘新闻细节,用新闻事实赢得了读者认可。(一)深入解析某一现象或问题。很多时候,对一些新闻事件和现象,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得一些动态信息,而是迫切希望知道事件和现象的内在逻辑、对自己有哪些影响等,需要有人给予解释说明,让人们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处理的等信息。如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甘肃祁连山:问责风暴下的生态突围》,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全面介绍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新闻,特别是聚焦矿业权退出补偿、实现地质勘察和环境保护双赢等诸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对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的地方已经有了相应解法,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其他地方完全可以拿来参考。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了大量此类深度报道,解剖麻雀般深入剖析一地或一单位先进经验做法,提供了参考样本。如《人民日报》2021年5月14日整版刊发的记者调查《久久为功水渐清——四川成都持续推进锦江治理,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从劣五类提升至三类》,从管理渐成体系、治理稳步推进、技术不断升级、生态红利初显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成都水治理的思路、做法,为全国其他地方开展水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三)推动革除行业积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积弊。各大媒体通过策划推出深度报道,聚焦社会丑恶角落,推动革除了一些行业积弊。如2011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的《“健美猪”真相》,记者通过调查深度曝光了“瘦肉精”被滥用的行业内幕,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强烈谴责,推动了这一行业积弊的解决。再如《东方早报》2008年见报的调查类报道《甘肃十四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一文有力推动了中国奶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四)立体展示典型人物事迹。典型引路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指导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典型报道注重揭示事物本质,展示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治效果、社会效果已经得到实践检验。如2021年2月19日《报》一版转二版重磅推出的深度报道《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记者通过采访当时在场干部战士,真实再现了英雄们面对敌人时毫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铸造了屹立不倒的界碑的感人场景。
深度报道面临多重困境
(一)调查类报道空间变小。最典型的深度报道,或者说最吸引公众注意力的深度报道,非调查类莫属。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新京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靠调查类监督类深度报道,在时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响当当的品牌。随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改革发展,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媒体引领深度报道向更加注重经验事迹方向转型,调查性监督类报道空间变小。(二)纸媒式微导致深度报道记者流失。近年来,已经有上百家纸媒宣布休刊,其中不乏《东方早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等较有影响力的报纸。“不少媒体机构仓皇应对,纷纷拿投入成本高、制作周期长、***治风险大的深度报道开刀——或削减经费,或裁减人员,甚至直接裁撤版面、部门,导致深度报道难以为继、价值内涵随之遗失。”[2]曾经的深度报道主力***被迫离职、转型,客观上影响了深度报道的发展进步。(三)深度报道不“深”。深度报道记者数量减少、积极性下降,影响了深度报道质量。深度报道对记者要求较高,选题策划、采访写作,一组稿件往往耗时一两个月,并且需要花费很大心力方能采写成稿。目前,大多数媒体都实行绩效考核,稿件按照等级分类确定绩效分数。对消息和一般通讯,这种绩效考核方法兼具了公平与效率,突出了奖勤理念,却不适合深度报道。究竟应给予深度报道记者怎样的考核方式?给单一深度报道高于一般通讯几倍的绩效才是合理的?现实是,媒体内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观点,媒体领导的折衷做法,某种程度影响了深度报道记者的积极性,影响了深度报道的质量,主要表现为记者采访不深入、该追的新闻点一笔带过等,有的深度报道甚至与一般通讯差别不大。
深度报道的创新对策
破解难题的前提是认清难题。媒体人只有深刻认识到深度报道发展的困境、认识到新时代深度报道的使命任务、认识到深度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的“机”与“遇”,才能引领、推动深度报道大显身手。(一)挑战与机遇并存。媒体人要认识到,融媒体时代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到来而来的,部分纸媒的停刊、倒闭是大势所趋;深度报道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天地更加宽广是大势所趋。可以说,融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潜力更加巨大,深度报道的空间更加广阔。十年前,一篇重磅深度报道发挥作用,往往要靠其他媒体助力,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者话题,才能引起有关***府、部门重视。如今,一篇重磅报道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互联网平台的加持下,一天时间就可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量,甚至有的还能达到千万级阅读量,当天即可引发有关***府、部门的重视。所以,一篇深度报道产生的社会效果,是过去无法想象的。有“机”才有“遇”,当前何尝不是深度报道的又一个黄金期呢?(二)创新深度报道理念。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载体之一,深度报道天然负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性的变化,美国等守成大国想方设法遏制中国发展。一旦应对不好,就会延误甚至中断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媒体人要找准定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力,力争创作出更多更有影响力、更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作品,引导公众更加辩证客观地看待国内外风险挑战、辩证看待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三)创新采写方式。互联网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影响,经过初期的浮躁、喧哗阶段,已经日渐清晰。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最大优势,就是平面媒体也可以在网络上同步推送视频报道。所以,深度报道要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文字、视频记者协作配合,共同完成采访工作。融媒体时代,一个话题热度仅有两三天时间,如果按照以往深度报道的运作模式,除非能够引领一个新话题,否则很难达成理想传播效果。所以,要改变过去的采访模式、写作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四)创新传播方式。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也在丰富和发展。如今,一篇报道的阅读量会指数级别增长。所以,媒体人要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借鉴商业平台的经营模式,建立专门的网络推广团队,同一深度报道题目分别推出适合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传播的体裁,快速,引发公众关注,并链接文字、视频报道,形成矩阵模式,以发挥最佳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月波.浅议纸媒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对策[J].新闻潮,2021(05):53-55.
[2]傅一卿.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价值回归[J].青年记者,2021(13):53-54.
作者:孙贵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