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他是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高考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他是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2000年,他是广州外企的高薪白领……现在,他是长沙马王堆陶瓷市场的一名普通保安,月薪只有2000元。他就是张晓勇。2013年11月16日,媒体披露了张晓勇当保安的消息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1996年张晓勇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国家实行“双轨”制度,他决定去广州一家中外合资的日化企业。在日化企业,张晓勇被分配到了客服部,开始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心怀科研梦想的张晓勇在客服部工作了5年,但科研梦想的破灭和父亲病重让他决定回到家乡长沙。在房地产公司干了几年后,张晓勇索性当上了保安。张晓勇说:“我当保安不是怀才不遇,只是当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碰撞时,我选择了安于现状。”
多维解读
“清华保安”不宜被标签化消费
“清华毕业生当保安”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与
“清华”这一标签是分不开的。丢掉“清华”的标签,张晓勇不过是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普通人而已。其实,清华高材生从事社会“底层工作”,这只是普通个案,没必要上纲上线。媒体之所以乐此不疲地炒作此类事件,诸如“北大才子卖猪肉”“硕士生竞争环卫工人”“大学生争当掏粪工”,只不过是一场眼球被驱赶的集体围观而已。实际上,尊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才是媒体和社会应该持有的基本理性与公共情怀。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相较于看客们为张晓勇做保安值不值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张晓勇本人倒表现得相当坦然。几年来,张晓勇认真做事、病床前尽孝,这样平静而踏实的日子,岂是外人能妄加评断的?
这些年,所谓名校毕业生落魄的故事每每成为焦点,话里话外无非暗含着如此的价值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只能用金钱、地位、名气等尺子来衡量。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不能缺,收入虽有高低之别,职业却无贵贱之分。只要勤勤恳恳、自食其力,就很光荣,就应该享有劳动和生活的尊严。当更多人放下虚浮的面子,摘掉有色眼镜,不那么狭隘地定义成功、追捧成功时,“张晓勇们”就不会再引起莫名惊诧,整个社会也会更理性和宽容。
相关链接
“海归”开包子铺
在成都武侯区洗面桥东一街有这样一家包子店,它由两名“海归”、两名在美留学生和1名西南交大的毕业生共同创办。说起开包子铺的原因,“海归”女孩卢怀抒说,自己当时回国不久,与其他4个小伙伴聚在一起聊天,对开包子铺的主意一拍即合。于是大家开始一起做市场调研、制作创业计划书。2013年10月,包子铺正式开张。他们经营的包子铺开通了微信和QQ群,每个月都会由网友投票选出最想吃的新口味。有人对“海归”开包子铺不理解,但他们认为包子里也有大梦想,并打算把包子铺做成连锁店。
谈到如何看待旁人对“海归”开包子铺的评价时,卢怀抒说:“其实我们只是到国外上了几年学,接触了几年外国的文化而已。如今卖包子时,听到老奶奶的称赞比上班还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