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挂在嘴上说的话,人们通常称之为“口头禅”,如“差不多”“妥了”之类。但这些话并非禅语,何以要叫“口头禅”呢?
确实,这些口头禅都与禅语并无关系,然就口头禅的源头说,却是因禅宗而来的。
禅宗是盛行于唐宋时期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是梵文“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虑”。所以禅宗特别讲究心性之学,以***默念的参禅为其修行方法,又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性净自悟为其宗旨,倡言“顿悟”,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潜心参悟禅理,以求“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禅宗所强调的就是内心的参悟。
但到了禅宗的末流就与此完全不同了,一些现成的禅语或公案常被挂在嘴边。我们现在所说的“口头禅”就是扩大的引申义,都是用来泛指习惯性地挂在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话,或一些口头的惯用语,已经与禅宗和禅语无关了。如鲁迅在《呐喊・端午节》中说:“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这“差不多”就是习惯性的话,犹如有人说话时常常会下意识地说“这个”“那个”或“然后”之类的词语一样。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中还说:参悟“不立文字”的“禅”,在那些末流的参禅者那里,却成了谈话的点缀。这就完全背离了“顿悟见性”的禅宗宗旨,所以这种现象就被斥之为“口头禅”。口头禅最初是被用为贬义的,指的就是那些并未真正领悟禅宗哲理,却在那里袭用或模仿禅僧常用语以为谈助的行为。这是口头禅最初的一个基本含义。此外,口头禅有时也特指某些禅僧只是空谈禅理而不身体力行的行为,如明人洪应明《菜根谭》所说的“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
口头禅一词的最初引例,目前各辞书所引的都是宋人王懋(mào)《野客丛书・宋王先生圹铭》引《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临归不用求缠裹,趁著帆风便上船。”王懋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卒于宁宗嘉定六年(1213),则口头禅一词的历史至少已有八百年之久了。
(选自《咬文嚼字》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