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步是老年人最好的活动方式之一,欢迎您加入走步的队伍。
走步的第一个好处:健身。可锻炼肌肉和关节,防止肌肉萎缩,保持关节灵活性,减少或延缓骨质增生;促进下肢血液向上回流心脏,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和能量代谢,营养心肌和大脑细胞;强化肺功能,有利于吐故纳新,使呼吸变得深沉有力。
走步的第二个好处:悦情。走在街道、走在公园、走在河堤,欣赏身边的风景,自由自在地与天空、阳光、白云、绿树、青草对话,不再考虑敷衍感情、回应微笑、修饰言辞、周旋客套,真正体验到走出惬意、走出感悟、走出魅力的愉悦心情。
走步的第三个好处:益智。走步提供了理清思绪的机会和冥想的方式。生命一直在路上,边走步边思考,看人来人往,观花开花谢,望云卷云舒,触发灵感,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其乐无穷。多维角度看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更从容的姿态面对新的征程。
董庆荣
家庭和睦,习惯良好,安睡辞世
苗庆荣(1900.3.16―2010.5.12)家住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津缁东里,河北省安国市西伙村出生,享年110岁2个月,是当时天津最长寿老人。她的长寿故事:
1、知恩***报,家庭和睦。
苗庆荣的女儿冯彦果并非老人亲生,她3岁时母亲去世,经人介绍苗庆荣嫁到她家,含辛茹苦将她抚养成人。1969年冯彦果结婚,和丈夫周国山立下誓言,“一辈子都要照顾好老人,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开始夫妻两地分居,每月从100元工资中拿出50元寄给老人。后来冯彦果从内蒙古返城回津、丈夫从部队转业回津,团聚在继母身边,苗庆荣得到悉心照料。苗庆荣上年纪后行动不便,伺候如厕、穿衣,便成了女儿女婿每天必做的功课。由于怕苗庆荣摔跤,家中地面一直是光秃秃的水泥,不敢铺瓷砖,厕所的蹲便改为了坐便,睡觉的单人床改成了低矮舒适的沙发床,通往后院的台阶也被铺平。2004年,女婿周国山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家多次被评为“模范家庭”。
2、生活规律,习惯良好。
周国山介绍,苗庆荣老人生活十分有规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饮食习惯,讲究荤素搭配、粗细结合。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先用木梳梳头上百次,然后空腹喝一杯蜂蜜水,早餐通常是牛奶、馒头和鸡蛋;午餐是鸡蛋羹、米饭和蔬菜;晚饭是芝麻糊、馒头;在下午三点和晚上还有两次加餐,一般吃藕粉和软蛋糕。老人平时爱吃零食,特别爱吃膨化小馒头、山楂片和棒棒糖。老人90岁以后,食欲一度下降,家里人试着让老人吃饭时喝点儿白酒,没想到老人食欲慢慢提高了。从此,饭前喝一小盅白酒,成为老人的习惯。
3、精神矍铄,安睡辞世。
女婿周国山说,苗庆荣到了人瑞年龄,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头发没有完全白,没有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心脏病。老人在2010年5月11日出现细微病症,每隔几分钟用嘴向外“啧啧”地吐一些口水,嘴角两侧堆积一层白白的唾液。转天凌晨2:30至3:00,夫妇二人依照惯例起床为老人做夜宵,老人精神还很矍铄。老人喝水时抿抿嘴,周国山问“水甜吗?”:老人点点头“甜。”老人津津有味地吃膨化小馒头,周国山又问“甜吗?”老人开心地说“甜。”这两声“甜”,成了老人临终遗言。天朦朦亮时,周国山从睡梦中醒来,看看时钟指向5点25分,起身走到老人床前,发现老人在睡梦中安然辞世。
仇银珍
子孙孝顺。素食为主,丧事喜办
仇银珍(1904.10―2013.3.26)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路御林山庄小区,享年110岁,是当时南京最长寿老人。她的长寿故事:
1、子孙孝顺,日常笑口常开。
四周邻里都说仇银珍老人有福,子孙孝顺,老人日常笑口常开。邻居徐奶奶回忆说,老人如此长寿,不仅是因为身体好,更离不开儿子儿媳的悉心照顾。老人特别慈祥,见到邻居总是满脸笑容,特别喜欢小孩子。三四年前,老人还能下楼走动,坐在小区广场上晒太阳。那时老人眼睛、耳朵都很好,还能帮家里剥毛豆,摘韭菜。从2010年开始,老人患了痴呆症,不大能下床,全靠儿子儿媳照顾。儿媳顾秀芳是一位退休医生,在护理老人方面比较专业。社区工作人员小邵每月都给老人送去养老金,经常看到老人的儿子何世昌在床前和老人说话,儿媳帮老人擦拭身子,特别体贴细心。老人虽然躺在床上,但饮食作息都很规律,早中晚餐家人都喂流食,营养全面。
2、素食为主,从不暴饮暴食。
人们关心仇银珍老人的长寿秘诀,儿媳顾秀芳介绍,老人平常饮食十分清淡,以素食为主,且从不暴饮暴食,几十年来早睡早起,每天都会午睡,起来后会锻炼四肢。更重要的是,老人晚年生活十分愉悦。“老人来南京20年,一直和我妈妈一起生活,两个老人相互有个伴,饮食作息、聊天散步都在一起,她们和子女也很聊得来,心情很舒畅。”“早几年的时候。我婆婆基本都不用我们太照顾,很多事情她都能自理,过100岁时还可以织毛衣。”儿子何世昌认为,老人的长寿得益于平日喜欢素食和吃饭有节制:“老人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晚上8点多睡觉。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饭量也不太大。”
3、丧事喜办,期望长寿相传。
仇银珍高寿,家人把丧事当成喜事办。儿媳顾秀芳介绍说,老人去世时很安详,没有病痛,主要是肾功能和消化系统功能衰竭所致。“平常四周邻居都很关心老人,遇到我都问,老奶奶身体怎么样了,为了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们一家人就想按照南京本地的习惯,发寿碗、寿绳,让老人的长寿代代相传。”当天,附近几百家住户纷纷前来“讨寿碗、寿绳”,一个下午,600根红寿绳、600只寿碗分发一空。隔壁小区的刘奶奶一下讨了三只寿碗、三根寿绳,说“我家有三个孙子,寿碗讨回去给孩子们吃饭,红绳就给他们带在手上,希望他们也能像仇老奶奶一样长命百岁。”
宋香云
含辛茹苦,知足常乐,五世同堂
宋香云(1893―2008.11.18)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奶西村,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出生,享年115岁,是当时北京最长寿老人。她的长寿故事:
1、持家含辛茹苦,教子十分严格。
宋香云的丈夫王印怀是当年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的第一任抗日村长,在外闹***,她一个人拉扯孩子,经常躲避敌人搜查钻地道,千辛万苦活了下来。次子王茹回忆说,父亲在外奔波,母亲为家里操劳,特别苦。我那时8岁,牵着一头毛驴下地干活,毛驴挣脱缰绳掉到井里淹死了,母亲哭了3天3夜,眼角膜发炎,视力逐渐模糊,后来几乎失明。母亲对4个子女要求很严格,不许说脏字和任性,不听话就打。有一次,我傍晚回家大家都已吃过饭,看到桌上的剩饭剩菜,我又哭又闹,死活不肯吃。母亲当时就发火了,揪起我的衣领,把我扔进一人多高的猪圈里,直到认错才把我放出来。受母亲的影响,我们兄妹从来不会爆粗口,这个习惯影响了全家5代人。
2、性情知足常乐,喜吃红烧肉。
宋香云虽然没念过什么书,但懂得并做到了知足常乐。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老人对生活非常满足,她对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是“没什么可苦恼的”。1996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人担心她受不了,试着开导她,她却反过来开导子女们要“想得开”。平时怕给家人添麻烦,家人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没有特殊要求,但有一样不能少――红烧肉,这是老人的最爱,一次能吃八九块,老人每次吃红烧肉都会感叹,“非常幸福,就像过年一样”。老人还喜欢吃葡萄、柿子和杏子。杏子刚上市,她就不断地念叨说“怎么还不去买?”
3、修得五世同堂。福命无病而终。
宋香云老人修得五世同堂,家庭的温暖一直笼罩在老人身边。儿孙们都很孝顺,从不跟她犟嘴,有时间就陪老人聊家常。老人从不生气,不发脾气,特知足。老人的记忆力很好,能准确说出每个子女、孙子和重孙子的生日。老人喜欢听广播,子女们在1970年花110元买了一台收音机,从此听收音机成了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因为视力不好,老人很少出门,但不缺乏运动,从东屋走到西屋,每天都要走上几趟,眼睛几乎失明后用手摸索着前行。老人临终前,早上6点还照常喝了一杯红枣莲子羹,下午2点进食出现困难,家人赶紧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心脏已停止跳动。医生检查后说老人没有病,属于正常的“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