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学习《春末闲谈》时,随意问同学们:“你们最不喜欢谁的文章?”不料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鲁迅――”我心头一惊:“why?”“太难了!”依然是齐整的声音。看着这些十五六岁的纯净坦荡的面孔,耳畔依稀响起了郁达夫的警世格言:“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些掌心里捧大的亲亲宝贝啊!哪里能读得懂鲁迅坚毅沧桑的外表里那颗炽热滚烫的心啊!我一时心潮难平,便滋生了带领同学们倾听着先生的《春末闲谈》慢慢地走近他的念头……
望之俨然。鲁迅,钢针似的头发,严正的面孔,让人望而生畏。正是这敬畏竖起了一道篱墙,让在暖阳里成长的“90后”只能遥遥地仰望他。于是,学习《春末闲谈》,一读其文,满头雾水;二读其文,一知半解;三读其文,犹有不解。老师越是强调鲁迅杂文的重要性,学生越是痛苦,不禁感叹:“大师啊!让我如何亲近你?”
就这样,鲁迅便被仰望成了遥远的夜空中一颗闪亮的寒星,可望而不可及。而鲁迅真的这么难以走近吗?其实不然,因为很多时候,因为时空的缘故,我们只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金刚怒目,而忽略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菩萨低眉;只看到了“白眼看鸡虫”的他,而忽略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他……其实,他又何尝不是“眼极冷,心肠极热”?(语)所以,我们也就只看到了一位“望之俨然”的斗士,而若在寂静的春夜,你用心去倾听他的《春末闲谈》,就会发现他其实――
即之也温。鲁迅真的这么难以理解吗?非也。走近《春末闲谈》,你会发现鲁迅其实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开篇他写细腰蜂:“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或建在墙角的蛛网附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而去了,坐了飞机似的。”生动细腻的描写,一下子激起了读者的兴趣。
他给读者讲故事:老前辈们说细腰蜂捉螟蛉是去做继子的。“她将小青虫封在窠里,自己在外面日日夜夜敲打着,祝道‘像我像我’,经过若干日,――我记不清了,大约七七四十九日罢,――那青虫也就成了细腰蜂了。”据考据家科学的解释。“老前辈们都不采用此说,还道是拉去做女儿。我们为存留天地间的美谈起见,倒不如这样说。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写关于细腰蜂繁殖的两种观点,温情脉脉趣味有加的闲谈,活画出封建遗老们宁愿相信虚幻的杜撰,闭着眼睛求得心灵的满足,也不相信科学的一贯做派。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们受毒害、蒙蔽,转而又去毒害、***后人,足见封建精神控制术的厉害和可怕。
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从容自然地引发对严肃重大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是鲁迅常有的文风。如《灯下漫笔》,开篇漫谈民国二三年钞票换银元的风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买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际上却是触发思考的导线。当然,若细细品味文字,你就会真切地感觉到――
听其言也厉。鲁迅的犀利在于在极富亲和力的闲谈、漫笔之后很快就闪烁出锋芒。如《春末闲谈》写细腰蜂捉小青虫的科学考证:“它知道青虫的神经构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针,向那运动神经球上只一螫,它便***为不死不活的状态,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由细腰蜂的神奇的毒针,想到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鲁迅宛如一个技艺高明的医师,紧紧抓住“精神控制术”,开始了娴熟、深入而无情的剖析。《灯下漫笔》也如是,“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补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他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人的价格贬值,继而抓住“人的价格”深挖下去。就这样,鲁迅准备好手术刀,要开始手术了。我敢说,鲁迅的“匕首”或“投***”一旦瞄准了谁,是没有人或神能从他的锁定中生还的。鲜明的论点,丰实的论据,严密的论证,饱满的情感,共同编织成一张恢恢天网,让其无所逃遁。《春末闲谈》里古今中外的治人者的精神控制术,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连那么专制的俄国,而尼古拉二世‘龙御上宾’之后,罗马诺夫氏竟已‘覆宗绝祀’了。”其统治术的缺憾是: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造物主也真是可恨:“一恨其没有永远分清‘治者’与‘被治者’;二恨其不给治者生一枝细腰蜂那样的毒针;三恨其不将被治者造得即使砍去了藏着思想中枢的脑袋尔还能动作――服役。三者得一,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力气,而天下于是乎太平。”以超常的想象力和颠覆力,极尽夸张和讽刺。从统治者的角度细诉造物主没按统治者的需要去造人。
于是就按统治者的要求造了无头的刑天,“但他又‘执干戚而舞’,则似乎还是死也不肯安分,和我那专为阔人***便利而设的理想的好国民又不同。”“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文章到这里,如是寻常的作者已该圆满结束。可有没有例外呢?那“特殊知识阶级”会不会心存一丝侥幸呢?于是“况且精神文明抬高了之后,精神的头就会提前飞去,区区物质的头的有无也算不得什么难问题。”别忘了物极必反啊!机关算尽会误了卿卿性命。他无情地粉碎了“特殊知识阶级”最后一线希望,甚至连一点希望的灰烬都不留。这就是鲁迅,深刻,犀利,爱憎分明。
鲁迅的杂文,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论证中,鲜明地保留着感性的美,将议论与叙事、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把国民的灵魂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天平上,考查、剖析,见其真,见其深。他解剖人性,思考历史,期待未来。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鲁迅就是这样,他看起来严厉,接触后感受到春风般的温和,听他分析事物又觉得严厉精辟。那就让我们通过《春末闲谈》,通过他更多的文字,走近可亲可敬的三变君子鲁迅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经济开发区恒大中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春末闲谈》走近“三变君子”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