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的仕逸观

内容摘要:在《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仕与隐的言论。本文试以《论语》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仕隐观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其仕隐的中心在于“道”。在思想上,孔子懂得在乱世中最好的生存方式是“隐”;而在行动上,孔子仍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心怀天下,坚守道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出仕;隐逸

《论语》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时,并不乏进取之辞。孔子虽“贫且贱”,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之末,但他自认肩负着拯世救民的重任,“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自信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而,这种自信却是因世无用己者而发,此本身即有一丝悲剧意味。并且在孔子这些积极入世言辞的另一面,似又潜藏着“隐逸”的念头。

《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与隐者相遇之事,如《微子》中的“楚狂接舆”篇,记载了接舆狂歌笑孔子之事。朱子释此篇道,“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面对楚狂接舆的揶揄,孔子的反应是“下,欲与之言”,虽然因接舆避开而未果,但可以看出孔子对隐者怀着尊重。又如《微子》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篇,尽管“丈人”讥刺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子路的态度却是拱手而立以示敬意,孔子对“丈人”的评价则为“隐者也”,并让子路返回见他。乍看之下,孔子对“隐者”似有趋向之意,每次总表现出想与之交谈的愿望。

此外,在《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许多“隐逸”之辞,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似与楚狂之歌一致,在无“道”的乱世,确应“隐”。然而,孔子口中的“隐者”却始终拒绝与孔子进行直接交流,原因何在?

“楚狂接舆”、“丈人”等都可谓道家代表,他们自认是“真正的隐者”,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聪明人,他们懂得乱世中的生存道理,在世道崩坏的现实之下,用隐逸避世来表达对时代、社会的反抗和批判。然而,这种消极的态度却极易致自身价值的丧失,由“避世”变为“弃世”。林语堂说,“消极避世在中国具有明显的‘活命价值’。……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他们放弃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也容易滑向纵容自我的危险境地;丧失了面对艰难时世的勇气,也就丢弃了人的高贵品质。

孔子一定程度上赞同着“隐逸”,当说“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时候,与那些“隐者”多少有些惺惺相惜,而“隐者”也主动对孔子作出善意的奉劝。然而,每当孔子想要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却躲得远远的,孔子之义借子路得以传达,“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并非愚蠢,非不懂“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聪明之道。面对“隐者”的苛责,他明确地说出:身处乱世却不隐,在于实践自己对世界所担的道义;因为我们早就知道,我们所倡的道义在当世行不通,所以,出仕更不是为了求取富贵闻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既是他为自己的辩解,也是对那些看似高明实则缺乏责任感的“隐者”表示出一定的批评。“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虽然“丈人”对待子路甚倨,但子路甚恭,丈人于是留他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朱子解“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长幼之节尚不可废,由此推之,君臣之义更不可不顾,如“丈人”一般隐去,虽欲洁其身,却忽视了人之大伦。

“隐者”如此聪慧,大概早已看出孔子“下车欲言”、“使子路反”的用意,正如朱子言“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也”。虽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的“隐逸”念头,但“隐者”的拒绝正证明他们与孔子在“仕与隐”上仍存在分歧。所以,除对“隐者”的“隐逸”提出评论外,孔子也有着一套与之不同的“隐逸”观。

《论语》中有一则孔子对“逸民”评价: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而死,孔子认为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逸民;少连事今不可考,柳下惠则三仕三黜,人劝其去,他却执着“直道而事人”,孔子认为他们“降志辱身”,但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亦值得称赞;虞忠、胰逸避世隐居,“独善其身,合乎道之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而对于自己,孔子却说“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与他们都不相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并非孔子毫无原则,孟子的解释恰当不过,“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称孔子为“圣之时”,即善于审时度势的圣人。这种不苛责强求,不固守一端的态度也符合孔子追求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无过无不及,一切尽恰到好处。

此外,孔子亦在《里仁》篇说道“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除审时度势外,最重要的是,所作的选择必须符合道义。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无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的罪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所以,决定孔子“仕”与“隐”的关键还在于是否符合“道”,是否坚持“道”,这也是孔子的“隐逸”与佛道根本区别之处。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与“隐者”遇而表其心志之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一行去叶反蔡途中,子路向长沮问渡口,长沮却说,孔子早就知道渡口在那儿了。长沮之言,可看成对孔子的嘲讽,亦可看成对孔子的劝告。具体说来,“津”可有三解,第一,现实中,到达蔡国的渡口;第二,孔子的救世之道,即恢复“周礼”;第三,乱世中最明智的处世之选,“隐”。因为长沮知道,孔子如此聪明,自然明白就算找到渡口到蔡,他的主张也不会被接受,更不可能改变乱世,所以对他提出劝告,缄口不语渡口在何处。桀溺则更是直接劝子路,与其跟着孔子避人,不如跟着我们避世,实则仍是对孔子之言。

孔子的反应是“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己意也”,为他们不了解自己而失望,并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不能与鸟往,若再不与人交往还能和什么交往呢?天下若已平治,我就不需要改变它,“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虽身处乱世,但孔子自认只有他才能改变一切,只有恢复“周礼”才能重新回到“中庸”,而“周礼”之一丝微薄的脉息系于其身,如果此时他撤身离去,是“道”所不允许的。所以,尽管孔子多次强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更重要的仕隐标准则为是否符合“道”。

而针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等这一类的言论,除表明孔子是个思想上的聪明人外,还可看出,孔子是多么希望“邦有道”而反复提及。如同恨铁不成钢,总是说要去国离乡,却始终心怀天下未能释怀。或如他真的这样做了,则一定不会成为一代“圣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朱晓鹏.论孔子的避世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1996(3):71-78

[5]王晓凡.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看孔子的出世与遁世[J].工作思考,2009(6):209-210.

[6]熊燕华.《论语》中的孔子和隐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2):129-130.

谢静,苏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内容摘要:在《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仕与隐的言论。本文试以《论语》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仕隐观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其仕隐的中心在于“道”。在思想上,孔子懂得在乱世中最好的生存方式是“隐”;而在行动上,孔子仍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心怀天下,坚守道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出仕;隐逸

《论语》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时,并不乏进取之辞。孔子虽“贫且贱”,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之末,但他自认肩负着拯世救民的重任,“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自信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然而,这种自信却是因世无用己者而发,此本身即有一丝悲剧意味。并且在孔子这些积极入世言辞的另一面,似又潜藏着“隐逸”的念头。

《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与隐者相遇之事,如《微子》中的“楚狂接舆”篇,记载了接舆狂歌笑孔子之事。朱子释此篇道,“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面对楚狂接舆的揶揄,孔子的反应是“下,欲与之言”,虽然因接舆避开而未果,但可以看出孔子对隐者怀着尊重。又如《微子》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篇,尽管“丈人”讥刺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子路的态度却是拱手而立以示敬意,孔子对“丈人”的评价则为“隐者也”,并让子路返回见他。乍看之下,孔子对“隐者”似有趋向之意,每次总表现出想与之交谈的愿望。

此外,在《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许多“隐逸”之辞,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似与楚狂之歌一致,在无“道”的乱世,确应“隐”。然而,孔子口中的“隐者”却始终拒绝与孔子进行直接交流,原因何在?

“楚狂接舆”、“丈人”等都可谓道家代表,他们自认是“真正的隐者”,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聪明人,他们懂得乱世中的生存道理,在世道崩坏的现实之下,用隐逸避世来表达对时代、社会的反抗和批判。然而,这种消极的态度却极易致自身价值的丧失,由“避世”变为“弃世”。林语堂说,“消极避世在中国具有明显的‘活命价值’。……消极避世并非一种崇高的道德,而是一种在没有法律保护下的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它是自卫的一种方式,我们培育这种品质,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他们放弃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也容易滑向纵容自我的危险境地;丧失了面对艰难时世的勇气,也就丢弃了人的高贵品质。

孔子一定程度上赞同着“隐逸”,当说“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时候,与那些“隐者”多少有些惺惺相惜,而“隐者”也主动对孔子作出善意的奉劝。然而,每当孔子想要与他们交谈时,他们却躲得远远的,孔子之义借子路得以传达,“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并非愚蠢,非不懂“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聪明之道。面对“隐者”的苛责,他明确地说出:身处乱世却不隐,在于实践自己对世界所担的道义;因为我们早就知道,我们所倡的道义在当世行不通,所以,出仕更不是为了求取富贵闻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既是他为自己的辩解,也是对那些看似高明实则缺乏责任感的“隐者”表示出一定的批评。“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虽然“丈人”对待子路甚倨,但子路甚恭,丈人于是留他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朱子解“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长幼之节尚不可废,由此推之,君臣之义更不可不顾,如“丈人”一般隐去,虽欲洁其身,却忽视了人之大伦。

“隐者”如此聪慧,大概早已看出孔子“下车欲言”、“使子路反”的用意,正如朱子言“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也”。虽然《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的“隐逸”念头,但“隐者”的拒绝正证明他们与孔子在“仕与隐”上仍存在分歧。所以,除对“隐者”的“隐逸”提出评论外,孔子也有着一套与之不同的“隐逸”观。

《论语》中有一则孔子对“逸民”评价: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而死,孔子认为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逸民;少连事今不可考,柳下惠则三仕三黜,人劝其去,他却执着“直道而事人”,孔子认为他们“降志辱身”,但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亦值得称赞;虞忠、胰逸避世隐居,“独善其身,合乎道之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而对于自己,孔子却说“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与他们都不相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这并非孔子毫无原则,孟子的解释恰当不过,“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称孔子为“圣之时”,即善于审时度势的圣人。这种不苛责强求,不固守一端的态度也符合孔子追求的“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无过无不及,一切尽恰到好处。

此外,孔子亦在《里仁》篇说道“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除审时度势外,最重要的是,所作的选择必须符合道义。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无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的罪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所以,决定孔子“仕”与“隐”的关键还在于是否符合“道”,是否坚持“道”,这也是孔子的“隐逸”与佛道根本区别之处。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与“隐者”遇而表其心志之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一行去叶反蔡途中,子路向长沮问渡口,长沮却说,孔子早就知道渡口在那儿了。长沮之言,可看成对孔子的嘲讽,亦可看成对孔子的劝告。具体说来,“津”可有三解,第一,现实中,到达蔡国的渡口;第二,孔子的救世之道,即恢复“周礼”;第三,乱世中最明智的处世之选,“隐”。因为长沮知道,孔子如此聪明,自然明白就算找到渡口到蔡,他的主张也不会被接受,更不可能改变乱世,所以对他提出劝告,缄口不语渡口在何处。桀溺则更是直接劝子路,与其跟着孔子避人,不如跟着我们避世,实则仍是对孔子之言。

孔子的反应是“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己意也”,为他们不了解自己而失望,并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不能与鸟往,若再不与人交往还能和什么交往呢?天下若已平治,我就不需要改变它,“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虽身处乱世,但孔子自认只有他才能改变一切,只有恢复“周礼”才能重新回到“中庸”,而“周礼”之一丝微薄的脉息系于其身,如果此时他撤身离去,是“道”所不允许的。所以,尽管孔子多次强调“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但更重要的仕隐标准则为是否符合“道”。

而针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等这一类的言论,除表明孔子是个思想上的聪明人外,还可看出,孔子是多么希望“邦有道”而反复提及。如同恨铁不成钢,总是说要去国离乡,却始终心怀天下未能释怀。或如他真的这样做了,则一定不会成为一代“圣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朱晓鹏.论孔子的避世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1996(3):71-78

[5]王晓凡.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看孔子的出世与遁世[J].工作思考,2009(6):209-210.

[6]熊燕华.《论语》中的孔子和隐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2):129-130.

谢静,苏州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存入我的阅览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析孔子的仕逸观

学习

筷子使用的十二种忌讳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筷子使用的十二种忌讳,内容包括买筷子有什么讲究和忌讳,十二种筷子的忌讳。在日常生活当中,中国人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1.三长两短指在餐前或餐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上,其意思是

学习

甲功三项化验单解读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甲功三项化验单解读,内容包括甲亢怎样看甲功三项化验单,甲功三项化验单解读文库。甲状腺位于颈部气管的两侧。它能够摄取碘,合成甲状腺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新陈代谢活动发挥着调节作用。若甲状腺功能紊乱,人体会发生一系列与

学习

礼物DIY,送给妈妈的爱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礼物DIY,送给妈妈的爱,内容包括送给好朋友的礼物diy,三八妇女节手工diy送给妈妈的礼物。母亲节(Mother's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每个母亲节,世

学习

分析武则天之功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分析武则天之功过,内容包括武则天的功过历史论文,武则天主要故事及评价感悟。武则天能不能当皇帝?这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解决其他争论不休的问题的前提。若站在封建主义的立场上看,武则天是不能当皇帝的。因为封建时代的

学习

《出轨的女人》:别样风情别样叶璇等

阅读(38)

《出轨的女人》由导演潘源良执导,囊括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女星叶璇,以及老牌影星夏文汐吴家丽三个女人一台戏,以时下最为热门的婚外恋话题为开端,“女同”线索贯穿整篇,剧中争奇斗艳演绎别样的情感和内心深处的心灵欲望该片围绕三个女人个人的情

学习

生物教学中的“口诀记忆法”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生物教学中的“口诀记忆法”,内容包括生物口诀记忆法,生物知识记忆方法。生物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编纂口诀,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关键词:口诀记忆法;学

学习

路易·史威兹格贝尔

阅读(128)

本文为您介绍路易·史威兹格贝尔,内容包括路易·史威兹格贝尔介绍,乔治史威兹格贝尔。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高,会在起跑线上赢得更多关注。但是,要想在赛道上拼搏到最后,依靠的还是实力。1987年出生的瑞士钢琴家路易・史威兹格贝

学习

以快乐交换快乐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以快乐交换快乐,内容包括交换痛苦和快乐并存,快乐与他人交换。去朋友家看朋友的画。瞧这幅:自行车的龙头,老式的,弯把,带铃――这是我年轻时骑的那种,永久牌的――太空来物一般,凸现在画框的正中。是要破画向我飞来?抑或是等待我飞

学习

胀的词语范文精选

阅读(66)

本文为您介绍胀的词语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胀怎么组词语,胀的词语是什么。胀的词语篇1一、内部动因(一)原式音节的组合长度财经新闻缩略词语,必须要在音节达到一定“长度”的情况下才能发生。那么,至少多长的音节组合才能达到缩略的要求呢?根据

学习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调研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调研,内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专业可行性,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设备制造与维护。开展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使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学习

宁波市长丰桥设计与施工

阅读(34)

宁波市长丰桥是一座跨越奉化江上的景观桥梁,为下承式系杆拱桥,采用连续拱梁组合体系,拱圈是通过横撑、斜撑和三根钢管组成的组合式异型拱圈,形态优美,结构较为复杂。且奉化江是潮汐河流,每天的涨落潮都比较大,桥梁施工采用先梁后拱的顺序,基础施

学习

秋冬更替,身心如何换季

阅读(28)

秋冬季节更替,身体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易感冒、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变差等。还有,易出现呼吸道疾病、胃肠疾病等。换季时节,如何护养身体?呼吸道换季气候转凉,冷空气首先刺激呼吸道黏膜,再加上气候干燥,自然界的粉尘、花粉、霉菌等,易诱发多种

学习

肉身化主体与主观的身体———米歇尔·亨利与身体现象学

阅读(32)

内容提要:身体问题在亨利的现象学哲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说他的身体观与生存现象学有不少区别,但它依然是在“心灵的肉身化”和“身体的灵性化”双重进程中得以展开的。亨利所说的身体是一种“主观的身体”,一种“先验的身体”,然而

学习

禁止离婚的国家:爱尔兰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禁止离婚的国家:爱尔兰,内容包括爱尔兰禁止离婚,不许离婚的爱尔兰国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禁止离婚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爱尔兰。在1937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任何法律都不得允许婚

学习

孔子的“人生三戒”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的“人生三戒”,内容包括孔子的人生三戒读后感,孔子的人生三乐是哪三乐。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史记载,圣人孔子73岁去世。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是

学习

《孔子世家谱》刷新吉尼斯

阅读(31)

把《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列入主题活动,是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一大创新。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学习

孔子“误解”颜回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孔子“误解”颜回,内容包括孔子误解颜回的作文,孔子误会颜回原文译文。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经连连称赞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逢人便夸颜回好学、有德行,短短一万多字的《论语》中,记载孔子夸赞颜回的,就有十几处之

学习

关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内容包括色难体现孔子孝道中的什么思想,孔子孝道论解读。[论文关键词]孔子孝儒家[论文摘要]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

学习

孔子与“愚民”说

阅读(27)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

学习

从电影《孔子》重新审视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从电影《孔子》重新审视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内容包括孺悲欲见孔子体现的孔子形象,孔子电影中的三个故事。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众说纷纭,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无从考查。电影《孔子》,可以被看做是大片时代中国的影视创作者的一次

学习

刘世珩玉海堂本《孔子家语》

阅读(94)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早已佚失。唐代颜师古在其所注《汉书》中说,《汉书・艺文志》“非今所有家语”。颇师古此处所指的今本《孔子家语》是指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10

学习

天安门孔子像,“礼乐崩坏”的救赎?

阅读(27)

导言:天安门广场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有多大,相信不用多说。高达9.5米的孔子像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引起中外媒体关注,也引起国内的口水战。一度被批斗得体无完肤的“孔家店”掌柜与、孙中山、马克思共处,带来的遐想空间,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