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天安门广场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有多大,相信不用多说。高达9.5米的孔子像安放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引起中外媒体关注,也引起国内的口水战。一度被批斗得体无完肤的“孔家店”掌柜与、孙中山、马克思共处,带来的遐想空间,怎么解读也不会过分。
精华与糟粕取舍有度
现在有一件很给力很时髦的事情,就是评孔子像该不该竖立在天安门。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英雄圣贤辈出,为何独竖孔子像?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孔子一直走下坡路,蓦见夫子雕像矗立于人民大会堂的正对面,给人的触动极大。1月中旬,人民网推出“天安门广场附近树立孔子像您怎么看?”调查共有222312人参加,其中三成网友持肯定态度,七成网友认为“博门前立雕像不严肃,儒学并非所有人推崇”。
对孔子像该不该竖在天安门广场上,正反论辩双方的理据毫不新鲜,不外乎中华传统对封建糟粕的理由。正方说,孔子的塑像立在天安门是非常正确的,让民众知道你是中国人的后代,要传承道统文化,遵守道德。反方说,孔子思想的封建性也比比皆是,急需废止,将其雕像耸立于天安门,有宣扬封建糟粕之嫌。
天安门广场竖立孔子像是复古?是宣扬封建糟粕?
考虑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出现这样的争议很正常。20世纪初,中国人被动地面对现代化的任务,而西方首先实现了现代化。于是,现代化、西方化与传统文化、与中国之间被置于紧张、冲突状态。此后,中国人对孔子、对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陷入焦虑、彷徨、无措乃至混乱之中。
中外任何一位先哲的学说,按照今天的道德评判标准,哪个没有糟粕?我们学习哲人、先师,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绝不是对他的思想遗产照单全收。
大可不必引发文化焦虑
就在天安门广场,发生过“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及其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儒家、反传统为核心诉求的。40多年前,这个广场曾发起过文化大破坏运动,各地尤其是曲阜的孔庙、孔林、孔府曾遭到过严重损毁。
而今,孔子作为中国文化最强的符号向世界展示。孔子归来,其实大可不必引发文化焦虑。不管如何,天安门竖孔子像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对精神文明建设绝对是好事。
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封他一个称号叫“大成至圣文宣王”,意思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没有他的降临,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难怪明代思想家李贽笑说,怪不得三皇五帝时代的人们白天都点着蜡烛走路。
康、梁显然是近代尊孔派的先锋人物。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他又说:“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这是说孔子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空前绝后。
重掌中华文化的论述权
已故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国学家张岱年先生,在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著作《孔学论集》所作的序中曾写道:“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哲学是两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升华的最高指导原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生’而不言‘死’,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与其他宗教不同。然而孔子提出了人生必须遵循的为人之道,使人民有坚定的生活信仰。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又具有宗教的功用。可以说孔学是一种以‘人道’为主要内容、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宗教。”
有论者指出,天安门竖孔子像代表这个信仰缺失的“礼乐崩坏”的年代,国人急需重寻儒家的礼乐教义,并重掌中华文化的论述权。
儒家思想在汉代定于一尊,初始是肇因于***治的考虑;但随着儒家经典的推行、研阅与阐释风气大盛,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也因此渐渐沁入人心,以至于到了东汉,风俗淳美,甚至被明清之际的大儒顾炎武称赞为“三代以下最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落在实践层次则是“恕”。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言之,“恕”道就是凡事先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切勿为一己之欲而伤害众人之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快速,富裕人口大增,但国民素养显然尚未与物质财富共同进步,导致中国人普遍给世人的印象是有钱而粗鲁、大气却无礼。这些从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国民出国旅游的若干不文明(如随地吐痰、穿睡衣出门、野蛮插队)的行径可见一斑。因此,如果“恕”道真能发扬,那么孔子心目中“富而好礼”的理想社会,便有实现的可能。
再者,儒家奉行“德***”,强调“以德化民”,认为主***者应守德遵礼,做人民的表率,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治清明,社会自然和谐安宁。外交上,孔子反对霸权,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文明王道精神。这对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和平崛起,当然也具有正面的意义。
谁才是中华文化的“领航者”?
当今世界,在文化领域,可以说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文化竞争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日本、新加坡、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它们走的正是“《论语》加算盘”的道路,也就是走“儒家与工商相结合”的道路。同是亚洲国家的菲律宾,原有的宗教、文化基本被西方宗教、文化取代,现在成为什么样子大家有目共睹。
孔子雕像在国家博物馆门前落成的第二天,台湾人士就忍不住通过媒体“敲警钟”。长期以来岛内存在一种思维,即台湾地区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按照“立委”罗淑蕾的说法,岛内民众从小就念《论语》、《孟子》,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与文化,台湾都没有断过,“所以台湾本来就有优势”。罗淑蕾表示,如今大陆提倡儒家文化、想迎头赶上,当然欢迎,大陆可以向台湾学习;如果两岸合作,一起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也是不错的。
在2011年元旦文告中,称“唯有台湾,最有条件成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但是,台湾靠什么成为“领航者”?
有台湾民众投书《联合报》称,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外交影响力的扩大,汉语才逐渐达到了国际性语言的地位,也就是说软实力必须依靠硬实力支撑。不少外国人是为了在大陆市场获利才学习汉语。两岸在遣词造句、书写方式上都有差别,外国人会选择向谁学习一目了然。
此外,相较近些年来大陆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岛内的部分******、机关、学校或个人对中华文化却是抱着鄙视、切割的态度。台湾大学***治学系教授张亚中举例说,调查一下岛内高校中文系这10年的博士、硕士论文,看看投身于中国古典文化研究的人有多少,再看看还有多少人在研究国学核心典籍,便知道台湾有没有实力成为中华文化的“领航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安门孔子像,“礼乐崩坏”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