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雄伟的天安门是35年前秘密重建的!
北京天安门已有55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明朝天顺年(1457年),承天门遭火灾,城楼焚毁。1465年明宪宗派工部尚书自圭重修承天门,由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基本上有了现在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承天门又毁于兵火。第二年再次重修,6年后竣工,从此正式改名为天安门。
300多年来,由于兵火战乱,长期失修,天安门的建筑结构已严重损坏变形,主体也严重下沉。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问题。1969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到7.5级强烈地震,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甚。1969年年底***决定:彻底拆除天安门城楼,在原址、按原规格和原建筑形式重建天安门城楼。
天安门城楼结构复杂,工艺难度很大。中共中央和***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被指定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选派了一批***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为***、团员。他们按部队编制,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队,当时的八级木工姚来泉是木工连的组长。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么大的建筑物整个罩起来,难度可想而知。架子工人用杉蒿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外,整个城楼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丝毫不露。搭起这个堪称世界之最的“天棚”,仅用了8天时间,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又在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苇席四周铺设了几层取暖管,尽管隆冬,棚里仍然温暖如春。
为严守秘密,不仅北京市民不知道,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园的工作人员也不知被苇席围起的天安门里面在干什么。所有参加重建的人员更要严守秘密,甚至不能告诉家人,因为这是***治任务。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最粗的直径1.2米,最细的也有0.6米,每根12米长,重7吨以上。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因运输问题而改从加蓬进口。这种进口木材质地坚硬,颜色为红或黄,遇火不着,只冒烟。干了多年木工的姚来泉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木材。
按照***“建筑材料全部更新”的要求,木构件由北京光华木材厂加工。新做的木柱和木梁均用整体木材,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
在拆除西山墙时,一名工人取出一颗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指挥部立即指示***门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化验。后来又先后起出6颗规格相同的炮弹。鉴于当时的***治环境,此消息没有外传。现在这7枚炮弹存于何处,也无从知晓了。
木工活毕,油漆彩画时,所有描龙画凤都经过严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最后是贴金箔,重修的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金箔全部为进口。油工们小心地用竹夹一张张夹起,敷在未干的油漆上,再用细毛笔一点点捋平……
工程完毕,指挥部又成立了9人组成的检查小组,用探雷器按***纸顺序检测……
重建天安门工程浩大,仅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10万余件。在底座墙镶了一层砖,外墙打了50厘米水泥。重建的天安门城楼比原来“长高”了87厘米,可以说恢复了原始的高度。完全保留它原有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布局,还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为玻璃钢材料、安装了电梯,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热力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
重建天安门城楼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整个工期112天。据统计,共有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个部门参与,施工高峰时用工2700多人。整个工程施工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举世罕见。
施工完毕,悬挂好彩色画像,拆除掉“天棚”,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展露在世人面前。
(摘自2005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