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实、史论和史观是历史的三个要素。厘清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史料实证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史实;史论;史观
史实、史论与史观是历史的三个要素,三个要素统一于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历史事件具有客观性和过往性,要研究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服务于现实,必须借助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痕迹来重建史实,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升华历史认识,得出历史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史料是凭借,史实是基础,史观是指导。而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人为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下面笔者拟对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解读,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史实、史论与史观的区别与联系
(一)事实与史实
历史事实是指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和事,它具有无可辩驳的客观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史实指的是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在某种史观的指导下重建的历史。由于历史事实具有过往性,一经发生,就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只留下一些残缺的历史碎片,保留在文献之中,或存留于历史遗迹之中。对于后来者和旁观者来说,要重建历史事实极为困难,既要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合乎逻辑的连接,又要通过合理的历史想象来补全历史碎片之间的缺环。作为历史的旁观者的人是独特的个体,在重建史实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因而,根据史料所重建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上真切发生的事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而史实则具有主观性;前者是唯一的且尘封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后者则具有不确定性,并随着史料的丰富和人们史学观念的变化而不断被重塑。但是,有一点无可疑义,那就是对客观性和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史实的根本生命。
(二)史实与史观
史实的重建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第一步,即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史料来重建史实。事实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要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首先必须全面地收集史料,史料越全面、越丰富,历史过程的缺环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带有主观性、情感性的历史想象存在的空间就会被压缩,重建的史实就会更大程度地接近事实。在史料的鉴别与认定时,要关注史料之间的一致性,这是事实具有唯一性的基本要求。对于相互矛盾的史料,要仔细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要采信的史料要证实,对要摒弃的史料要证伪。当然,人自身具有复杂性,对于相互矛盾的史料的甄别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作为历史事件主体的人,其主观动机和行为表现有时候大相径庭,譬如说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等等。另外,历史人物本身是矛盾的统一体,如华盛顿珍视民主自由,却不反对黑奴制;拿破仑崇尚自由平等,但又坚持帝制。
在重建史实的过程中,要坚持“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原则。在运用史学方法来证实史料正确性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普遍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因为从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来看,离不开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动机与行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才能将纷繁芜杂的历史信息组合成一个符合历史逻辑和认知逻辑的整体,进而逼近历史真实。下面用一个例子略做说明。
【例1】德国和平建议的真正意***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其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持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府的答复
问题:德国发出和平建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内容丰富,但是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较为强烈的情感色彩。比较两则材料,双方比较一致的内容是“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德国的提法协约国未反驳,双方对战争持续的时间和战争的残酷性的认识没有分歧。这一点比较贴近历史真实。德国和协约国认识上的差异在于德国在战争中是否具有正义性、德国是否取得了巨大胜利、德国有无能力取得最后胜利等三个问题上针锋相对。这两则史料是非常典型的矛盾性史料。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证实,德国挑起战争是不义的,旨在获得世界霸权;德国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实力并没有达到“不可摧毁的力量”的程度,事实上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发生了转折,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协约国倾斜。德国不是能胜而不胜,实则无力取胜。由此可见,德国发出的和平建议中充斥着虚假信息,掩饰自己的窘境,我们可以根据上面两则史料,并结合相关研究认定一个基本事实:德国无力再战。它之所以发出和平建议,是想尽快体面地结束战争,摆脱不利的境地,但是又不想承担战争责任。
我们在对这一史实认定的过程中,通过梳理和比较,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德国和平建议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关系进行分析,尽可能地揭示了德国发出和平建议的真正原因和目的。
(三)史论与史观
史论与史观都属于历史认知,具有绝对的主观性与相对的客观性。所不同的是史论形成的基础是个别史实或普通史实(多个史实的组合),而史观则是来源于普遍史实,因而史观与史论相比,属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1]。论从史出的过程中,史观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史论则是史观在历史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史论是在史实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而来,因而从史到论升华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逻辑性的原则。试举一例略做说明。
【例2】工业***与世界市场
史实1:工业***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中期。
史实2: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史实3:第二次工业***开始于1866年,完成于1900年前后。
史实4:1900年前后,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史论: 两次工业***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材料提供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史实组合。从所得出的结论来看,显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直接体现。
二、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
(一)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原则,史实与史论是如何结合的呢?史实与结论脱节有哪些具体表现呢?这两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历史认识遵循着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两个过程循环往复地进行,并使认识不断地深化。在这一过程中,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论从史出指的是研究历史应当从史料出发,详尽地占有材料,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体现;以论带史指的是研究历史应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体现了认识指导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从史实到结论,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从个别到一般,往往运用归纳法,同时在史学理论指导下;从一般到个别,要运用演绎法。两种方法相互配合,促进历史认知的深化[2]。
【例3】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工业***使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带来的好处十分有限。特别是1825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造成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工人阶级享有的***治权利非常有限,是资产阶级***治统治的对象。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级***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第136页
从教材的论述来看,首先体现的是以论带史,整个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先是阐述工业***,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根源,运用的方法是演绎法。其次遵循了论从史出的原则,从工业***、工人运动的实践、三大理论基石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努力四个方面归纳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历史结论。从这一教材编写思路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论从史出与以论带史之间的互含互摄、相互渗透,统一于历史认知过程中。
(二)以论带史与以论代史
在教学实践中,有人常常会对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以论带史指的是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而以论代史则是用理论代替事实,用史观剪裁史实。恩格斯曾经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适合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3]
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正面战场的叙述为例。教材中涉及正面战场的相关史实有:《自卫抗战声明书》、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淞沪会战打破日本速决战、在太原会战中平型关战役配合八路***取得大捷、组织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取得台儿庄大捷等。教材对这些史实做出了评价,给出了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4]
教材的这段表述有两个问题,一是既然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怎么会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呢?教材的表述显然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二是对国民***府正面战场上的表现给予有限度的肯定,甚至带有明褒暗贬的思想倾向。这一表述很明显是运用传统的历史观来评价国民***府的表现,过多地关注了国民***府所组织的大型会战的失败结果,而未充分关注这些大型会战中爱国官兵的同仇敌忾、奋勇反抗的感人事迹,也未能充分关注国民***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对抗日战争全局的重大影响力。这是典型的用史观来剪裁史实,进而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房莉. 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史实”观念――由史实、史论、史观的争论谈起[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9):28-30 .
[2]文思启. 史论结合新议[J]. 思想战线,1987(1):94-95.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1.
[4]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4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