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精选

中外建筑史论文篇1

摘要:《中国建筑史》课程多维赋能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通过教学目标赋能、教学内容赋能、教学方法赋能、教学评价赋能,使学生切实提高高阶思维、综合应用、动手操作、创新创造、适应社会的能力,继而在持续推进的教学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高校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混合式教学;多维赋能;《中国建筑史》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建筑史》属建筑学专业理论课程,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内容涵盖建筑的技艺、文史、艺术诸多方面知识,拥有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一是作为理论课,使学生系统学习建筑理论,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脉络、特点和成就,培养其社会责任、创新意识和人文修养等综合素质;二是作为实践课,使学生学习建筑营建技艺,初步掌握本土建筑的类型及其建造方式,具备分析、评价、借鉴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实例构造方式和创作思想的实际能力,进而提升其建筑设计和实际动手水平。当下,随着建筑行业与学科专业的发展,各高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质量评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需要开展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正确地、创造性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1]。显然,传统的中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大多难以达到课程所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鉴于此,“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走向重能力”[2],课程赋能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2“多维赋能”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多维赋能”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3];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所谓教学“赋能”,意即培养能力。就建筑学人才培养来说,即要着力赋予学生活学活用建筑史论,具备高阶思维、综合应用、动手操作、创新创造、适应社会等能力,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3]的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建筑史》教学“多维赋能”何以可能?改革实际探索表明:在教学目标赋能、教学内容赋能、教学方法赋能、教学实践赋能、教学评价赋能等方面均可有所作为,并收到预期成效。

2.2“多维赋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2.2.1教学目标赋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2018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也明确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史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掌握中外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与基本史实,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状态、特点和风格的成因,熟悉当代主要建筑理论及代表人物与作品;另一方面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既存建筑利用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能够进行建筑的调查、测绘以及初步的保护或改造设计。课程改革立足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多维赋能在目标定位上下功夫,使建筑学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培养达到预定的毕业要求。2.2.2教学内容赋能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内容赋能通过专题化教学来承担,以此加强学科专业关联性、提升教学计划灵活性、适应教学目标多样性,扩大教学资源开放性[4],达到多维赋能的效率要求。教学内容分如下5个阶段:第一阶段:砥砺前行——中国建筑史序言。从建筑史代表性作品,到建筑、建筑学发展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综述厚重的中国建筑历史,进而汲取前人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感;开启活学活用建筑史论至建筑设计的能动意识。第二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特征、演变、成就以及知识的表达。分为上栋下宇——中国古代建筑特征、源广流长——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天人合一——建筑意匠3个专题。采用先线上预习,后线下讲授和研讨的教学方法。课后要求学生梳理、拓展所学知识,绘制知识点谱系***表,学习知识的整体架构、相互联系以及逻辑结构***文表达。第三阶段: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实例与价值。分为匠人营国、乡土中国、庙堂高远、华夏瑰宝、咫尺山林5个专题。内涵认知与体验、分析与解码、转译与思辨,并联系实际安排学生对古城绍兴等地的系列古建筑开展调查,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价值认知度。第四阶段:中国传统建筑的本土营造技艺的解读与体验。古建“文法”——宋、清建筑做法专题,在史论讲授、研讨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搭建若干典型古建模型的实践环节,学生撰写小论文,并交流、分享实际动手操作成果与心得体会。第五阶段:近代中国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的传承、革新以及本土重构。对近代中国“西风东渐”建筑思潮开展课前线上导读和课堂讨论,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其营造技艺以及中西方理念融合的当代价值和创新应用。课后布置建筑小设计作业,将古建思想和技艺在当代建筑的创新应用作为成绩的核心评价指标,最后完成分享、讨论、评价学生设计作品,同步师生教学反思。在以上教学内容设计中,引入现场考察、制作、设计;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文表达等环节,把更多的赋能训练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完成理论联系实际并向提升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化。与此同时,教学还自然融入课程思***元素进行德育赋能,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功能,探索立德与树人、育人与立才相统一的教育实践路径[5]。教学融入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中的“样式雷”视频,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梁思成、林徽因发现唐代佛光寺的过程,探讨“家国情怀”;尤其是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走进古村、古街、古镇,自觉成为传统建筑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创新者。2.2.3教学方法赋能课程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开展教学方法改革[6]。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①,整合了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改变单一史论教学模式和传统作业形式,融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等实际案例讲授,同时强化建筑实地调研、古建模型制作、地域建筑设计等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赋予学生高阶思维、综合应用、动手操作、创新创造、适应社会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教学方法赋能而言,改革实践中特别注重运用以下几个方法的实际运用,培养应用型创新创造人才:一是自主学习法,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线上线下自主查询资料、选择学习内容、整合信息资源、研讨交流,提升专业高阶思维能力;二是团队合作法,学生自行选择成员组建实践团队,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相关建筑的考察调研、研讨交流、设计制作、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创造思维、项目集体攻关能力;三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除了增加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以外,还课内课外联动,借助第二课堂有效补充,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比赛,开展理论、实践、创新一体化运作,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应用、实践创新的能力(***1)。2.2.4教学评价赋能应用型地方高校的教学评价赋能,需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不以卷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把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纳入评价范围。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积极探索对学生自身能力纵向进步与发展的增值评价[7]。改革教学评价中加强赋能,则十分有利于提升专业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水平。首先,个性化多元评价赋能。为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地域特色的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从选题的创新性、理论知识转化应用、绘***质量、语言表达、视频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建筑设计能力进行评价考核。基于学生自我发展诸多个性差异,个性化多元评价赋能是在教学评价中一一对应,帮助学生发现兴趣、挖掘潜力、发展特长、大胆创新。其次,全过程纵向评价赋能。教学的全过程是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进行的,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学生求知的日常性、训练的自律性、成长的动态性,其本身蕴含着各种能力的生长,这就需要对其全过程纵向评价赋能,***自主学习指导、课内外能力实训、地域传统元素批判、设计创新思维形成等方面均可有所作为。再次,开放式激励评价赋能。激励评价是一门艺术,特别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领导之间开放式互动。激励评价赋能展示的正能量,强调“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8];而开放式相互激励评价,可创设出学生的能力感和自信感,进而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3实际成效与问题反思

自2019年以来,《中国建筑史》课程“多维赋能”教学改革已完整运行1个周期。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为90分,学生各类作业平均成绩达85分,学生参加省级(A类)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取得一项银奖、三项铜奖的不俗成绩,课程通过率100%。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虽取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教改主体未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改内容融入地方实际不够充分;三是教改赋能对地方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创新性、功效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的实际成果少。基于问题意识,在教学改革总结性反思中我们认为: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其课程改革实践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强应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多维赋能术精艺巧、知行合一创新创造、立德树人奉献社会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持续改革实践中,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宋源 姚蔚峰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中外建筑史论文篇2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教学中出现的缺乏吸引力、教学模式僵化等现象,提出教学策略的转换,即由“教导性”教学转换为“发展性”教学,教学目标也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并提供了“发展性”教学中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教学策略

艺术史论课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常是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对于史论课的讲解来说,学生更看重动手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入校时的文化课分数普遍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还走以往“满堂灌”的路子,势必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史论课教学多年,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等。为了使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跟上新时代,本文提出转换教学策略的思路。

一、教学策略:由“教导性”教学转换为“发展性”教学

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艺术史论课的教学大多是“教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动地位,多为讲述艺术史内容、传达艺术事实、提供正确答案,重在知识输出。在课堂上,教师的“讲”很重要。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聆听者的角色,部分学生会在无意间依赖教师的督促,因为教师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和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发展性”教学则强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者与积极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治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学习。教师不再是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学生研究思维的建立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依赖教师的教导。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发掘答案。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手,除了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外,练习、作业、考试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

二、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

发展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最关键的要素,它决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艺术史论课教学都以知识输出为主,即以教授艺术史知识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旁涉文化、习俗、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目标固然没错,但在当今时代,通过各种电子媒体获得知识已经非常便捷,课堂上单纯的知识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新意,甚至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势在必行,其优势在于:第一,符合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按照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知识输出型的理论课教学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续。尽管课程更专业、教师级别更高,但从教学本质来看,高校的课堂教学几乎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差别。唯有研究思维培养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中小学大多没有研究思维培养的意识,以致学生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维。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是具备***学习和问题研究的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艺术设计创作和创新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课以技能培养为主,不注重研究思维的培养;而在艺术史论课上,研究思维培养却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学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发生、创作和发展过程,并由此提高学术研究意识。第二,符合“用较少的课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时量占较大的比重,而作为基础课的艺术史论课一般课时安排较少,通常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在目前一般大学的低年级基础课教学中,英语、体育、***治、中国近现代史等必修课程往往占据一学期的主要学时,这样,留给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艺术史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在有限的课时里,所教授的内容要涵盖中外艺术史的大部分知识是有难度的。知识输出型教学重在知识的教授,因此“获得多少知识点”就成了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估指标,而有限的课时是这个教学指标的瓶颈。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教学则可以轻松化解这个难题,因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维的建立,可以使知识的获得、选择与利用变得长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础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设计实践结合的要求。高校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更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研究、思考和创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艺术史教学,可以从艺术、历史、文化、***治、宗教等多维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有***思考能力的人,进而成为有***创造能力的设计师。

三、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进

(一)教师教授方法的改进

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身份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无需在意自己讲得有多好,而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碰到针锋相对的讨论或问题时,教师在教学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学生,而是要以谦卑与宽和的心态,激发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力***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学语言口语化,尽量使用易懂易记的语言讲解枯燥难懂的学术内容,让学生把握艺术史的整体脉络与课程重点;第二,注重***例分析,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控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第四,运用艺术史上艺术作品的古今、中外对比,提升学生对艺术史的整体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五,强调学有所用,培养发散思维和设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设计创作能力。

(二)学生的课堂讲解与分享

学生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进行讲解和分享是课程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笔者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负责教授艺术史的整体内容,而学生负责讲解艺术史上的一个知识点,即某时期的某个艺术流派,或某位艺术家作品的分析。学生的讲解不仅能反映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效果,也能够使他们加深印象与发现问题。对教师而言,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样即使是一名教师教授不同班级,也可以掌握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此外,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在课外下了大功夫,他们所呈现的讲解内容往往非常丰富,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的讲解有几项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选择的讲解内容要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要在课前先掌握这些知识,杜绝讲解时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学生在学习和讲解的时候,必须从一个问题出发,把握一个中心,所讲解内容不求多,而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励通过简短的视频资料来丰富所讲解的内容。

(三)课外考察

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各种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艺术院校的展览馆、艺术区画廊等。课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学习研究工作。以学习中国园林史的学生考察颐和园为例,在考察前应阅读教材中关于颐和园兴建与演变的历史,掌握各时期的园林规划平面***,并观看一些关于颐和园的视频。二是有主题地进行考察。以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学生考察北京故宫为例,可以有意识地重点考察故宫的规划布局与主轴线设计、建筑中的伦理规制、宫与殿、大门和门院、屋顶与脊兽、建筑与花园等;三是以思维导***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能表达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维导***,根据教材内容和网上的辅助学习资料,结合具体考察经验与实地照片,以***文结合的方式,反映课外学习研究与考察的结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绘的***例;四是根据考察和研究设计创作方案,画出草***或实际效果***。

(四)课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艺术史论课的考核应是提交论文报告,但真正潜心于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只占少数。笔者经过多年课程考核的实践与总结,发现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虽是闭卷考试,但试题的设计不是传统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题等。试题应是一个大题,侧重于考核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对教材范围内的艺术史纲要的掌握,要求学生能掌握艺术史的主要脉络,并进行艺术古今中外的对比;二是能用艺术史的眼光来分析当代艺术的问题;三是能从所学知识中有所领悟,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通过课程考核的特别设计,能督促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重点,并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思考艺术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开发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

(五)网络课程

艺术史论课程可以配套建设网络课程。如果教师在不同的学期教授不同的艺术史论课,并建设有相应的网络课程的话,这些艺术史论课程可以在网络上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如笔者建设有中外工艺艺术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园林史的网络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资料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互为补充,不仅能提供课堂教学的基础资料,也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每个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生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创作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艺术史论课的教师,在学生打基础阶段,通过教学策略的转换,可以成为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思维的启发者和创作成长的引导者。

作者:陈艳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中外建筑史论文篇3

【摘要】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体现了“少就是多”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建筑中经典案例的学习,辨正地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提高文化修养,全面补充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评价系统。

【关键词】巴塞罗那德国馆、 建筑设计、现代主义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中外国建筑史系统地讲述了外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般历程和理解不同历史风格的建筑形式形成与演化的社会背景; 通过世界建筑中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辨正地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提高文化修养,全面补充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评价系统。

1、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2、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德国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他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他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人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一下子从满眼总课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人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人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从水输秩开始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3、该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般意义上: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关于历史文化的素养、历史建筑特与发展,以及建筑艺术征质方面,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的方法;在史实基础上的各种分析,提倡教师的主动性,不拘泥于特定教材的限制;大量***片为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印象。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课堂紧密的文化背景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文化目标、形态模式。由叙述、分析到***示,使学生对历史进程中的时代变化与主导建筑形态有较清晰的认知。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建筑特质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特质显现。教学以***示加讲解的方式,分析各时代建筑在特定文化基础上的个性化特质显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该时期建筑的基本结构、空间和表现力构成。

比较分析与更深刻的印象与记忆。随时进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比较,包括是中外比较,这种方法,即有意展示异同,又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如"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密斯・凡・德・罗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作业与分析创造能力。教学要求学生笔记必须包括***、文两部分,本身就是课堂作业,并以思考题的名义让学生课后整理笔记,鼓励课后提问,设定绘***设计作业,要求有文字说明,综合锻炼学生理解、分析与创作能力。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还采用提出问题方式由学生发表意见。西方当代思潮还可采用个案研究、撰写小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研究判断等能力,提升学生结合自我发展方向的针对性教学效果。

此外网上资源也很重要。但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网络,为学生课余自学、扩大眼界、完成作业提供引导,并增加师生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8( 1) : 28 - 29.

[2]刘先觉. 再论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教研结合,史论并重,开拓外建史教学新视野. 建筑与文化,2009( 11) : 66 -71.

作者简介:彭玮(1970----),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汉族 河南省林州市人 研究方向:建筑史、建筑美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精选

学习

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农村城市化发展,内容包括农村城市化新政策,农村城市化。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知识,阐述了小城镇理论与模式和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内容包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同时也是我国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中国传

学习

花花世界·二十四番花信

阅读(34)

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整个春天,由此可谓一个“花花世界”。

学习

电压表可以串联吗?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电压表可以串联吗?,内容包括电压表串联有显示吗,两个电压表串联会怎样。关键词:电压表;串联;副迁移

学习

复分解反应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复分解反应,内容包括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教材信息。复分解反应

学习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阅读(8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心得体会,国家安全战略外部安全。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国家安全战略,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学习

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阅读(73)

本文为您介绍简评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内容包括二元经济刘易斯,简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摘要】本文就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考察,分析其理论中的缺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

学习

蔡康永微博范文精选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蔡康永微博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蔡康永语录全集,蔡康永的文章推送。“智慧”这个词,我很少启动放在文字里,总觉得说不定什么时候对方就会把它颠覆。现在我把它用在蔡康永的身上,顿觉得体,妥帖。

学习

歌剧《伤逝》选段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歌剧《伤逝》选段,内容包括歌剧伤逝全剧,伤逝歌剧女生选段。歌剧《伤逝》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作曲,其剧本是王泉、韩伟在鲁迅同志诞辰100周年时根据鲁迅同名爱情小说改编,并由中国歌剧院于1981年秋天在北京人民剧场

学习

关系营销关系营销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关系营销关系营销,内容包括关系营销的概念和案例,关系营销的实施要点。摘要关系营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一门科学,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每个企业都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与渠道成员保持何种程度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及战

学习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名人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名人,内容包括中国有影响力的名人数据库,最受关注的名人。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盛行,微博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随着各界名流人士的加入,数以亿计的普通大众纷至沓来。根据中国知名网络媒

学习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内容包括上海海洋大学论文集,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论文写作模板。培养条件对铜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习

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股权投资策略风险经营业绩大全,公司经营思路及策略。公司经营策略篇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上,保险主体主要分为三类: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独资或合资),

学习

定语后置类型例说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定语后置类型例说,内容包括定语后置类,定语后置的句型总结白话文。1用“者”字把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如:

学习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内容包括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转换层结构解。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点,并且提出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既集吃、住、办公、娱乐、购物、停车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由于空间功能的复杂化,使得建筑结构

学习

绿色建筑材料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建筑材料,内容包括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免费最新版,绿色建筑材料具体案例。摘要:现代绿色建筑材料作为现代绿色建筑的载体,其发展就是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对现代常见的绿色建筑材料进行了探讨。

学习

建筑钢结构设计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钢结构设计,内容包括单层厂房钢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课后答案。摘要:钢结构建筑设计的构思成功关键所在是技术构思与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深化中,需要同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甚至包括机械工程师密切配合。高层建筑目前在我

学习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简介。1、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停水将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发挥。因此从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学习

建筑学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学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建筑学发sci的论文方向,建筑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建筑学论文篇1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景观建筑学以一种规范化了的知识形式以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为活动中心向外传播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不同的

学习

绿色建筑设计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案例官方完整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中文免费版。【摘要】绿色生态是人们一直关注着的话题。现如今这个话题被越来越多地提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全球生态失衡状态严重,污染

学习

浅谈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应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建筑工程中后浇带的应用,内容包括在建筑规范中后浇带设计原则,浅谈房屋建筑中后浇带施工要点。【摘要】混凝土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温度带、后浇收缩带。后浇沉降带是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的

学习

建筑风水学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建筑风水学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建筑风水学论文,建筑风水学论文总结怎么写。建筑风水学论文篇11重新读解传统与现代中国风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