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论文篇1
【摘要】近几年,历史小论文的命题频频出现在高考中,同时也暴露出老师、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明显不足。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的教学实践为例,从主题的确定.活动的过程。评价机制几个角度浅析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 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
【中***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77-02
2011年高考历史科江苏卷有个突出的亮点和变化就是主观题的第22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题”。本题第(3)问是一道历史小论文试题,该题设问如下,“(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到了2012年,大题中继续引入了一道小论文型的题目,题目要求考生(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这些历史小论文题目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思维和答案的开放性,能较好地鉴别出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基本素养。
但是由于教师、学生平时对于历史论文写作的疏忽,导致这两年江苏省高考中这种类型题目得分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历史论文的写作水平呢?常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倡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为例,浅析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主题的确定——明确具体的学习(写作)目标
学习目标既是教学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任何一项教学工作开展前,都必须明确:我想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取得怎样的进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同样如此,在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连基本的着眼点都找不准,没有主题没有核心,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忽视了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主题。对于一线高中教师来讲,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就是课程标准,这是引导一切教学活动的总方针,实际中我们应结合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硬件条件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例,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直接以该课的学习目标与标准,但我们可以间接借鉴到与本探究活动课内容相关联的单元,如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学习要点与标准,首先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位,通过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科技、文艺、文学领域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其中要注意几点问题:①不要用空洞的教育目的代替具体的学习目标,如这一课的目标不是立即让学生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而是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如“传统文化”,“过程”,“现在”、“未来”,这几个词都很大,可帮助学生具体为“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项具体,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我们来看一组学生的选题:《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男女地位的古今变化》、《茶香溢史》、《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春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服饰进化论》、《庆生》、《我与汉字——执子之手,与子同生》,《科举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选题有具体的主题,便于学生搜集资料。行为动词具体化:该探究课教材给出的形式是“历史小论文”,但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作文,所以在学习目标确立中要明确历史论文与一般论文的区别在于何处,同时不是想通过一次写作历史小论文,就能“提高学生写作论文的技巧”,或学生在“写作上获得全面发展”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不能含糊其词,不仅不利于学生论文写作而且不利于以后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特提供了一组正反两个学习目标供参考:
我们来看一下正反两个学习目标的对比:
正面:(1)学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地位、意义
(2)学生能自主选择“传统文化”中的某个点
(3)学生能写出这个点中过去、现在与未来
(4)学生能明确历史论文的写作规范
反面:(1)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空洞、宽泛)
(2)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难以评价)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2过程的掌控——设计完备的活动方案
2.1明确了学习目的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学习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一个设计良好的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较好的达成学习目标。在活动并更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活动主体、活动方式、活动流程,以历史小论文写作为例,呈现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活动任务: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完成10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内容包括(1)本小组对“传统文化”中某一具体内容(如京剧)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2)本小组对该主题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认识-及感情(建设等)。
活动准备:(1)教师拿出教学方案,根据课标确立学习目标,并明确传达给学生。(2)学生利用周末来上网或去***书馆等场所搜集资料,学生按一定原则分组(3 4人为一组)。
活动安排:(1)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时间为周末)(2)方式;小组合作课前搜集资料与整理第一节课整理资料,第二节课在全班展示汇报。
活动总结:结合各小组论文、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确定本次探究活动课的成绩。
2.2 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不再依赖教师,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发现及利用,得到的远比单纯的灌输多的多,当教师做到以下几点时,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帮助很大。①激发动机、兴趣:传统教学太强调作业测验等,学生早已经厌烦,所以一种新的活动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评价与反馈: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刺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2.3开展合作学习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有学者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含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等因素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还有研究表明,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问题有待解决时,要想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时,希望学生能牢记所学知识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使用合作学习方法。。探究活动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看,完全适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论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它需要有详实的史料做支撑、有科学的态度做研究、有深刻的见解来充实:有严谨的笔法来写作,所以同样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
但实践中,根据笔者这几年的工作经验看,发现小组合作往往会流干形式,一个3-4人的小组,也许只有一个或两个同学在认认真真的准备着、工作着。其他人则是采取“不闻不问”。只在小组挂一个名的态度。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要发挥起来,为小组合作提供引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作用。
2.4规范写作技巧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搜集资料、讨论见解,在生生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有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但是落实到具体实践,我们鼓励小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拿起笔来进行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将历史论文写成了作文,没有突出历史学科的特色。作为历史论文,就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选题的意义②材料是否详实③论证是否合理④有无自己的见解。⑤语言是否严谨。
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逻辑性,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记录流水账一样,而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②要史论结合,不空谈,历史小论文应突出强调历史学科性,抛开史料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应紧扣选题以及围绕选题搜集的材料,从材料出发有史有论。③语言要严谨,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色,要求学生不能以散文、记叙文形式去写作,而应采用严谨的文字形式。
3 客观的反馈——提供公正的评价机制
说到底,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依据评价才能生成,教学能否更加完善,也同样依赖于评价结果,作为一种探究活动的历史小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在评价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主要依赖于教师自己在课堂层面的实施,不是依赖于纸笔测验,而更是“要求学生实际创作产品,或形成对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并通过一解某种行为的表现交流答案”,它不是局限的结果评价,还是关注过程评价,“学生提供有关学习进程的信息,——根据需要可适当的修正措施,使学习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习”
3.1鼓励学生注重自我评价: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控制者,这对学生的长期的调整并不利,让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是促成他进步的一个因素,以笔者在《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探究活动课中的实践发现,如果是由老师直接宣布谁写的好,学生有可能不服气,但当不同小组汇报完自己的见解后,学生对本组结论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通过典范样本与自己进行了有效对照。
3.2形成协商评价机制:“单一主体的评价实际上是将某一种价值观视为唯一正确的冰强加于人,显然可取的。”5因为“探”位之于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所以小组形成这一的竞争、评价机制也是有效的方法。因此笔者就设置了小组打分这一环节,吸收各方意见,从而达成共识。
3.3评价标准的细化:当然,不管是教师、学生个人还是小组,要形成有效评价,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在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中,就可以以主题、观点、史料、写作四个方面设置具体评分细则,指引大家进行客观的评价。
要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不容易,还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如何写作历史小论文,如何将历史小论文纳入常规教学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我们不妨直接利用现有教材,刺激学生写作的欲望、给予学生写作的权力,我相信当学生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中外历史论文篇2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行教学中,学生常拘泥于书本所述,被动接受信息。在小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将为学生主动、和谐、活泼的发展打下有力的基础。那么在小学常识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呢?
一、精心呵护“创新之花”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若不教师倡导课堂民主,怎么会有学生站起来跟老师辩论:“我看李世民并不好,他很残忍,竟杀害了亲哥哥李建成。”? 因此,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奉学生为“上帝”,课堂中要时刻保护学生敢于创造的积极性,像呵护婴儿一样,精心呵护“创新之花”。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二、努力培养创新意识
人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敢于破旧,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是创新的基础。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他人的创新人格魅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使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马克思也曾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可见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人格产生着持久的、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质疑,学生就学会质疑;教师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就敢于创新;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学生也会自觉地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果教师勇于更正错误的历史观点,学生就理解了什么叫“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历史科学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的思想。
其次,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创新意识的因素之一。教学中,教师如能大胆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勇于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尝试新颖成功的教改经验,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发展自我个性,这将对学生人格产生持久的影响。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运用。
最后,在历史教材的内容中,历史人物的鲜明人格特征也是教育的宝贵财富与源泉。在漫长的中外历史长河中,思想家、***治家、***家、科学家、发明家的反叛思想,超前勇气,探索精神,创造业绩等,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也是很有用处的。北魏孝文帝的寻求民族出路的改革,王安石的变法***强,孙中山先生对中国***的艰苦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权道路的开创,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强,这些古今中外所有敢于开历史先河的不朽群像,则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不闪烁着一个民族的创新灵魂与不竭动力。
三、细心铸就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即创新心理个性,即一个人创新方面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创新个性倾向性和创新个性心理特征。前者推创新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决定一个人创新行为方式上的具人特征;后者指产生创新的需、动机、兴趣、信念等,决定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倾向和选择。现代人格心理学家拉扎鲁斯认为,人格是基本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们组织着人的经验并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一般认为,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应是不满足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相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总之,破旧立新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人格特征。
教学中若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现代管理心理学上有种“头脑风暴法”。 研究显示,采用这种方法,比同样人数单独提方案的数量要多65%以上,实属一种探讨处理问题,引导创新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因此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簿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强实属当时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
四、大胆展示创造个性
部分课内课时转化为课外课时(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历史人物表演课,“历史上的今天”调查活动,“我看伟人”辩论会,历史论文交流会,抗日战争胜利座谈会,历史题材电视述评活动,联系博物馆实地上课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也是一门科学,感受到历史与生活息息相关,包含了人世间诸多做人处事与民族兴衰的道理。正如一位学生在“学后感”中写道:“历史常识课是我小学六年来最喜欢上的常识课,通过学习历史使我认识了好多伟大人物,想不到世界上还发生过这么多有趣的事。”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准备历史课外活动,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抒发已见,课堂主人翁意识增强,变得爱上历史课。可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创新人格的展示提供了机遇和时空。
中外历史论文篇3
摘 要: 历史教学的传统是教师在课堂上唾沫直飞,学生的笔也在飞。学生一直处于机械的动手中,思维停滞。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我们应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实现新课程下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搭建平台 主动探究 优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开展,历史教学要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教师应当主动搭建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的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探究性学习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实现新课程下的优化教学。
一、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采取以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中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但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去主动探究,所以教师必须搭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让学生主动探究。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能是被动的、低效率的,而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更死板、缺乏生气了。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1.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在讲授必修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时,我让学生扮演大秦商人,然后问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到中国来买丝绸,怎么来呀?”“让你在中国接受教育,该上什么学校?”通过让学生融进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借助虚拟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论等,我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国民***府前期的统治是否具有进步性等话题,我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当然,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做出点评和总结。
3.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挖掘探究资源。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4.制定探究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依托历史教材,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探究课题。比如三本必修两本选修教材后独有学习和探究比如***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努力转变以往那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和记,课后完成作业,临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5.改变考查和评价方式,优化探究学习环境。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下,考试仍然是一种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应该有所改革。
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单一标准,努力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客观化、公正化。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成绩一般的特长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成绩差而又无特长的学生也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从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负有重要使命,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历史学科更应该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巴班斯基著.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外历史论文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