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篇1
1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除课上的教学环节设计,第二个重要环节便是课下的作业复习环节。管理学全英授课表现形式不仅限于教材的使用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业设计环节。管理课程学习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培养其***思考、管理自己和团队的能力并能够与团队人员一起有效率完成任务。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出个人作业和团队作业,而且也可以设计定期的es~斌除大课之外的课外研讨会)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个人作业而言大二学生处于专业课学习知识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特定问题分析能力都有所不足,所以个人作业可以以essya晦论文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形式布置。通过完成一篇完整的essya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而且培养其***思考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将字数定在1500至2住川英文单词左右。在首次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将需要解答的问题、具体要求陈述清晰,避免过于复杂的词汇、句型出现在题干中。此外教师还需要严格要求学生论文格式、用词以及文献参考从而养成严谨的学术写作习惯。团体作业可以采用assgln服nt和persnetatoin相结合的形式。所谓assgln服nt,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一次报告然后再将其报告做成幻灯片形式在课堂上做展示。在完成assgln~t和persentatoin的过程中掌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搜索材料,挖掘信息,并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合作团队。在此过程中不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更宝贵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锻炼。
2有效的学生心理把握
陈映芝(0z10)在其研究中指出岸生对于全英授课课堂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之一是对语言的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口语表达方面应尽量使用常见口语,避免复杂英语词汇出现。然而随着学生对于商科理论知识、语言学习的深入河以适当增加更为专业的词语。在相关辅助教学材料制作中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找到中英对照教辅材料,这样会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池需要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自信心较强的学生不易被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压制反而会凭借其强大内驱力克服困难。但是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情绪例如无故缺课,上课无精神。不自信既阻碍学生学习、身心发展还降低课堂效率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坚持鼓励学生、积极给予问题反馈让学生从心内相信自己。
3结束语
由于“全英授课”模式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所以从教材的选择上需要同时注意教材的可用性和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双向互动教学形式和现代化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在作业设计环节教师需要注意将个人作业与团队作业相结合,同时可以加入se~ar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开展全英授课的同时,不仅仅要求教师自如地使用外语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们有一定良好的英语基础才能真正实现英文授课。因此掌校可以在基础课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商科英语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提高商业类英语应用能力。
作者:刘宝琦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管理学论文篇2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模式的关键点
(一)改革过程中增加了大作业环节,以真实的企业成本核算案例
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繁简程度、有所侧重。在实际中,要求学生具体选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切实体会成本核算全过程,最后形成成本报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转换思路、主动去思考和探讨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仅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做法。
(二)改革后,期末闭卷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70%。卷面的质量
主要在于对命题标准和质量的把握,以往的考试题型一般都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如选择、判断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分析、判断能力;名词解释、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计算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本门课程特点,在出题时,在遵循科学、全面、系统、可行等原则基础上,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改革后的考试题型主要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综合应用题。删除了简答题型,避免了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而增加了综合应用题型,这样大大降低了单凭记忆,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题型,同时,加大了计算题和综合应用题的得分比重,此种做法,就是要树立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改变。与此同时,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去复习。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总结
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这样的命题类型,靠期末临时“抱佛脚”、搞突击复习不灵验了。其结果是,平时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讨论问题的学生,成绩都排在前面。随着三届学生的考试效果检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不断地意识到,学习成本知识,从专业要求的角度是有用的,这样使学生学习成本管理知识的主动意识、实践意识得到增强。一方面从学生平时大作业完成质量来看,因为和期末成绩挂钩,大家都高度重视,不难看出,学生确实课下下工夫了,想取得满意成绩,就要求必须对所学的课程有一个相对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从期末卷面成绩来看,有近10%学生不及格,也反映出对该门课程在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过程中,肯定有待继续完善之处,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反复实践,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考试方法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多投入、多付出,不能流于形式。考试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取得收获的同时,离不开任课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默默付出。教师有必要跟踪检查,进行过程监控和指导。近年来,成本管理学教材理论体系日渐完善,但实践内容较为欠缺,成本核算例题缺少关联,使部分学生难以掌握成本核算程序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提前要精心选择合适案例,收集素材,认真核算,反复论证,才能分配给学生任务。尤其在完成大作业的开始阶段,实际与理论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经常无从下手。对于学生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全员辅导,个别问题要单个辅导。最终学生的大作业完成效果如何,同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责任心有很大关系。大作业结束,教师还要为每名学生评定成绩。因此,教师应当树立强化教学、淡化考试的观念,认识到考核只是推进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
作者:刘辉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管理学论文篇3
(一)人为冒顶事故
重视和处理开采过程中的局部架前、架间漏顶、片帮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学的重要工作,施工和技术人员所采取的措施要科学合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产生片帮冒顶事故的原因,总结后制定措施。如煤质松软破碎,要尽量少降支架,采用带载移架;安排工序中要尽量减小移架的滞后距离;若矿山压力增大,产生了一定片帮深度,可以采用挑伸护帮板进行临时支护;必要时可采用提前移架支护。因失误操作,会造成了人为冒顶事故的发生;降架过多或不正支架、咬架和倒架,没有按放煤工艺所规定的要求来放顶煤,也会使顶板状况发生严重的恶化。
(二)处理
当遇到局部冒顶,应及时用圆木护顶,如果支架的护板或延伸梁不能将圆木护到顶板上,则采用加长单体柱将圆木打到顶板上,防治冒顶范围扩大。采煤机割煤后新暴露出来的顶板短时间不会冒落而在支架降架前要冒落时,采取先移顶板完整处的支架,同时在支架前梁上方放置两根以上的木梁,然后再移破碎除支架托住木梁。若顶板破碎极容易冒落时,铺上笆片(不可以铺铁皮影响放顶煤)。当架前发生冒顶时,可及时采用超前扶棚接顶的办法处理,棚顶用厚度不小于80mm的半圆木接实,从而控制住架前冒落。打撞楔防治冒顶。当工作面沿煤壁发生冒落,顶煤顺煤壁继续下流时,采用撞木楔上铺芭片防治冒顶。在实际工作可以有预见性地在煤壁上方打入钻杆或钻孔内插入圆钢、竹竿等。另外还可采用垂直工作面煤壁架梁(棚)护顶处理冒顶,其使用圆木数量多,且圆木较长移驾后留在了支架上不仅使支架承受压力增大方,还影响放顶煤,应尽量少用,做到提前预防,减少冒顶。
(三)预防片帮冒顶事故措施
对开采煤层进行地质勘测,在设计上运用措施达到预防效果,以免回采有隐患。工作面的布置及设备的选择,要从煤体的破碎度来进行考虑,找到利于顶板管理学的合适方法。掘进巷道时要全面记录新发现的地质资料,为回采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回采中如遇到破碎煤体和构造软煤区等,要先定措施再执行,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制定利于顶板管理方案,源头上加大顶板的使用效率,减小事故发生,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作业规程,采掘工程质量是管理顶板的基础,要严格工程质量关。工作面两巷顶板管理。工作面上下端头煤壁三角因受两巷及采动影响,压力大,易发生片帮冒顶,在工作面上下端头三角处架设斜跨棚和顺山棚,加强端头顶板管理。工作面过后上下隅角不能及时冒落,可超前工作面煤壁5米提前将锚索腿锚。在上下隅角切顶线处单体柱补加密集切顶点柱,用木料、矸石将上下隅角充填实。加大两巷支护强度,液压系统达到额定压力,并保证有足够支护强度。工作面顶板管理。采煤机应采用双向割煤,尽量减少单项割煤,保证及时移驾,减少空顶时间。采用追机作业,割煤后及时伸出伸缩梁临时支护顶板,随后10米拉移支架,移架时要少降快拉,带压移架,移驾后及时用护帮,若局部煤层松软片帮冒顶严重,采煤机过后及时拉支架支护顶板。液压支架管理。在生产中要加强工作面支架管理,要保证支架布置均匀、架正、不挤不咬,架间空挡一般不超过200mm,上下架落差不大于侧护板的三分之二,不低头不昂头,底座不下陷,初撑力达到规程要求,有效控制顶板离层,工作面做到“三平两直”确保支架受力均匀,切顶整齐,防治压力向前发展。工作面加快推进速度。加快工作面推进进度,使顶板下沉量较大的区段始终处于支架切顶线以外,工作面没帮始终处于顶板下沉回转量较小的位置,减小煤壁、媒体所承受的压力,减轻其破碎程度,减少片帮冒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