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这门学科,就像美学一样,实际上是个玄学,很难说得清楚,看各人的理解。
首先说形而上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形而上学。这其实是一个中文翻译词,与“形而下”相对立,说的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高级道德拥有者才能感觉到的那种高级东西,具体是什么,不知道。就是这么个模糊东西,用它来概括哲学这个学科,都是可以的。反正只要你碰到了那种听起来很高级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那种调调,都可以说是形而上学。在西方的哲学演变中,传统的形而上学基本是指一种根据逻辑推理来进行理论论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毛病就是过于重视逻辑推理,不重视科学实例的求证。因此经常被现代人归类于只重表象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忽略内在规律的一种形式主义研究方法。但在18世纪以前,西方的哲人正是采用这种方法坐在家里推理各种自然物理现象的科学本质的,比如“地心说”等等。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往往就是哲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很多时候他们的著作形似逻辑诡辩,比如苏格拉底。因此,随着当时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逐渐消亡,这是不可避免的。形而上学的消亡趋势,与康德、尼采等人的新学说之间,并没有什么更多的关系,与“上帝之死”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第二,说一说尼采和“上帝之死”。因为哲学很玄,所以很多人认为哲学家是一种奇特动物,生下来就与众不同,承担了剖析社会为人类树立行为准则的大责任。其实,哲学就是从个人心得体会上升而来的行为指南,每个人都有。尼采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自我意识逐渐苏醒的时代,在此之前,欧洲是一个依靠***教合一禁锢人的思想自由维护世袭特权统治的封建社会,普通人是基本没有个人意识的,他们只是在神的指引下由贵族领导完成神下达的人生任务的工具符号,是上帝的一个个仆人而已。这一点跟中国封建社会的情况是一样的,普通人都是天的儿子----皇帝的一个无***意义的符号工具,根本没有自我主宰的意识。到了尼采这个时期,自我开始苏醒了,在他之前的叔本华就发出了“我是谁”的自我内心探索,但叔本华探索的结果很消极,只是感觉到了自我的存在,找不到确立自我的途径。尼采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知道了自我的***存在,确立了自我奋斗的途径,最后提出了这一切的目标----超越,成为一个有着高于普通人的生命价值的“超人”。所谓“上帝之死”,意思就是“我就是自己的上帝”。尼采就是这样一个狂热的个人主义者,他的哲学就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以最终实现自己个人的***生命价值。至于那些教会的各种清规戒律道德准则,都让它见鬼去。这种思想,现在想想,很朴素的,很多人都自然存在的,如果没有长期被洗脑的话。
所以,尼采在世的时候,也就是个狂人,说话惊天骇俗而已,并不怎么有大名望。只是后来被希先生借用来发展极权***治,才得以闻名全世界。这也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一个成熟的哲学思想,能够指导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合理存在。神权和皇权的统一,不管它是好是坏,它维持了长时间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人们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找到了依据和准则,比如我们的儒学和八股道德文章。如果这个依据和准则一旦被颠覆,头脑被长时间禁锢而成为习惯的人们就马上失去了方寸,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这一点经过过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逝世时的人们的一片茫然情绪,几个亿的中年人整天整夜地哭啊,不可想象。而希先生上台前的德国,正是经过一次世界大战彻底地摧毁了已经风雨飘摇的皇权统治,人们在屈辱的凡尔赛条约下过着茫然而没有尊严的生活。这个时候的社会呼唤一种新的哲学思想的指引。
问题是当时的哲学思想多得很,比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更早就出现了,为什么希先生不借用呢?其实,从学术的角度讲,尼采和马克思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个人思想嘛,这个大家都知道。但他们两个人的哲学思想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提出了咸鱼如何翻身的合理性和途径。这在传统的基督教义和封建道德下是不允许出现也不可能有的思想。他们的区别是:尼采通过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而马克思通过底层生命觉醒后的***。庶民阶层想得到统治地位,无非是聚集起有这样共同人生哲学的一群人,选谁的办法都可以。这两个人的思想为重建社会秩序、将社会关系重新洗牌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希先生正是这样一个草根阶层,他选了尼采。
然后我们说到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一样,这指的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书面的解释大家去找,反正都学过,我是没看懂,但你只要比较一下选择尼采和选择马克思之后的区别就明白了。尼采方法的理论结果,是通过自我奋斗,最后形成一个完美的英雄式的“超人”群体,成为人们道德和行为上的新上帝,最终成为新的社会统治力量,这个统治力量仍然还是借用标准唯一性和强制洗脑的方法,让人们认同这个唯一的道德行为标准,最后组成一个精英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通过精神层面的东西来完成社会关系的重构,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依赖于人们遵循的那个标准哲学思想,由一个社会强人或者强权领导所有人集体完成个人的超越。这是个“唯心”的东西吧。马克思呢?他说服别人的办法就不是精神层面的,他把现有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划分为各个阶级,用经济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各个阶层的利益,最后揭示其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从而引起改变现状的共鸣。他是用一种层层解剖物体的物理方法来分析论证的,很客观,很实际,一点也不虚,所以“唯物”主义。应该说马克思的这套方法更接近科学。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社会的情况,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更依赖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准则和追求呢,还是更依赖于物理地分析各个社会阶层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等等物理元素?见仁见智。这里有一点需要说一说。希先生采用了精神层面的理论,他翻身的手段,重点就放在了大吹特吹上,不厌其烦地向人们灌输他借用然后发展了的尼采哲学,其中辅助一点强权手段,直到让人们都自觉接受,目标就达到了。如果采取马克思的理论,在那算经济帐,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大伙算明白了,愤怒地揭竿而起,暴力***去了。甚至***完了,新的人们又要不停地算新的经济帐,直到最后那个乌托邦出现。从实现方法上讲,尼采的东西省事点。但从后果上来说,尼采的东西又更严重些。为什么?因为个人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你必须一直当超人,才能自圆其说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最后的结果就是疯狂,这是个人主义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的那一套呢?严格地说,把人唤醒是没问题的。但维持一个长时间的稳定就难了,一段时间就要***一下,因为总有人算不过帐来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形而上学、尼采、马克思和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