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继承与批判了前人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指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和规定人的本质属性,如,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的前提,人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本质属性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完整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探索;发展;马克思;实践活动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问题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扬弃了他们的人的本质的思想的积极成果。
(一)黑格尔的人本质思想
黑格尔的人本质思想在人的本质理论上继承和坚持了理性主义的传统,他认为,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这个思想对于马克思的启发很大,但是,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是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主动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的思维活动。黑格尔把人归结为精神,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他认为,一切都在“绝对精神"的统领之下,他把人类社会看作绝对精神外化的一个阶段,把人看作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思想、理性,人的本质是在改变自然与社会的创造性活动即在绝对精神的运动中实现的。这里,很明显黑格尔也肯定了人的主体创造性,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运动。
随着对现实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遇到国家、法与市民社会、利益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现实与黑格尔思想存在严重的冲突,因此使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怀疑,此时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思想进入马克思的视线,此时的马克思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深刻反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基础,劳动是社会性的劳动,是人自我创造的活动,正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本质的规定,同时也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马克思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性的批判,从此,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二)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思想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继承和坚持了人本质理论研究中的感性主义传统,认为人是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唯物主义思想。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自然和人,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应当抛弃绝对精神,把人的根本还给人自身。费尔巴哈明确地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产物,是物质的、有血有肉的、有理性的“感性存在物"。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然的本质,并且把此当作人的唯一本质,认识停留在人的自然本质上,而不去深入探究更深层次的本质,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分离相对立,因而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把人的本质绝对化、抽象化、凝固化了。所以马克思提出考察和认识人的本质应从人生活的现实社会关系中入手。
马克思既不满意黑格尔把人看作精神,也不满意费尔巴哈把人看作近似动物的自然人。马克思看到自然界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始终如此的东西,人的自然属性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新的阐述,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人的更深层的东西。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理论内容
(一)劳动即人的本质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和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古猿和猿群进化而来的。从猿到人,从猿群到人类社的转变,并不仅是生物进化过程,而且是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根本性飞跃,其中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正是劳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出来的基础,也是人和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质的标志,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劳动是人的生存基础。自然物质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动物的活动是被动适应环境的一种盲目的本能活动。而人的劳动,则是在一定的主观目的即某种价值观念的策动下进行的自觉活动,是主体自觉支配和改造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劳动,实现对客体的改造,把观念的东西“物化”为物质的东西,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物质与观念的转化,这是人的劳动所特有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生产劳动不要说停止一年,就是停止一个星期,其生存也难以继续,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
第三,劳动是人发展的动力。人类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劳动史。劳动连接着人和自然,也连接着人和人。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变着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己本身。在马克思看来,与获得劳动报酬相比,更为重要的是人在劳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力量。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自觉地清除费尔巴哈的影响完全超越费尔巴哈是从1845年4月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在这个短短的宣言中,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观点,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方式。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人的本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关系的基本属性。社会关系具有两重属性:即具有不可选择性,又具有选择性,它是可选择性和不可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是指社会关系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他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同时,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又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也是不能任意选择或违背的。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就是,社会关系要适合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可选择性,是说人们在社会关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改变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社会关系,选择和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和人的本质发展的社会关系。但是,社会关系的这种可改变性和可选择性,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活动,而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的。社会关系作为可选择性和不可选择性的统一,实际上反映了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三)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享受和发展。事实充分说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基本满足的时候,人们根本就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人为了生存需要必须进行生产,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随着活动方式的丰富,人产生的新的需要就越多,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越复杂,正是这种越来越高的需要,促使人不断深入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从而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人的实践能力、认识水平提高后又反过来促进了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直接导致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直接产生社会交往,结成社会关系。反过来,一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又制约着人的实践的方式及其结果,进而改变着人的需要本身。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
首先,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本质提供了方***。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人确立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对人的本质认识不同,所确立的人生观就会不同。探讨现阶段人的本质问题,根据马克思所提供的揭示入的本质的思维方法,我们首先要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与人所处的***治关系、经济和文化关系,只有正确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才能对人的本质有正确的把握。
其次,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治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思想***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要做好思想***治工作就得研究“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揭示了入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思想的影响极其重要。因此,进行思想***治工作必须重视社会关系对人的思想的决定作用,考察各种关系的影响,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治工作。
最后,为研究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人的本质问题是众多人文学科研究的共同主题之一。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人的本质问题。
并且在本学科的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建立起了相应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作为对人的研究的一般性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它赋予了涉及人的本质问题的各门具体学科可以从各自特定的角度研究和揭示人性问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为社会科学研究人的本质问题的各个侧面和不同层次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马克思人的本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