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结合”

[摘要]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每一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现实;传统文化;历史经验

[中***分类号]B0-0;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13-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实际搞清楚,搞不清楚中国实际有哪些,必然要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笔者认为,中国的实际不仅包括中国现实,而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

首先,中国现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不化什么”,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一个客观问题。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运动发展到哪里、中国***面临什么样的时代课题、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新期待,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往哪化”、“化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主要“化”的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以为代表的中国***人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民族***和人民***,所以思想最根本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怎样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化”的是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人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在这一主题的统摄下,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又各有侧重点,其中***理论着重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科学发展观着重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执***规律的认识过程。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变中国的现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认识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能否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标准。正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才需要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把产生于欧洲的外国人的理论奉为圭臬。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现实相结合,不结合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不是中国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中国现实马克思主义无法实现中国化,离开中国现实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洞抽象、荒唐可笑的。

以上两方面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的现实,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正确认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脉”。早在土地***战争时期,就指出“中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同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也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对当时的现实把握得准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顺利推进;什么时候我们对当时的现实认识得不准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把握得准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起了作用,真正实现了中国化。相反,我***历史上几次全局性的错误,从思想理论高度来看,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出了问题,要么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用理论“裁剪”活生生的实践;要么对当时实际情况的认识有偏差或不清楚,马克思主义无法起作用,无法实现中国化。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现实是世界背景下的现实。离开世情孤立地看待国情,就不可能对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国情反映和体现着世情,世情决定和影响着国情。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世界现实、把握时代问题是个关键,它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依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天下大势”没有变化,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之所以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今天的世界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世时相比,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呈现了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国际局势特别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势”和中国实际的清醒认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前苏联、东欧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特色化,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同时,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个经济、科技、管理等均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就必须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的关系,通过搞市场经济、搞改革开放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在与资本主义的合作共事中寻求社会主义的生长点。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一种外来文化来到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国家的实际问题,要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普遍接受,要成为这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善于与这个国家原有的文化相结合。这是文化交流发展的普遍规律。产生于印度的佛学,来到中国后之所以发展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儒、道、释“三家”中的“一家”,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其善于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家和道家中汲取养分,互通有无。

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不仅没有犯“水土不服”的毛病,反而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当然根本原因是中国需要它,但光需要还不一定行。试想,20世纪以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一些国家里没有“化”成功?而在中国“化”成功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重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断实现着两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由浅到深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话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比如用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证明唯物辩证法;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比如对“实事求是”和“知行统一观”的唯物辩证的解释,比如我们***在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基础上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理念;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通有无,用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比如,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治哲学、伦理哲学、人生哲学思想,这些都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比如,所强调的“***自主,自力更生”、***强调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都渗透和体现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华民族精神。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感到,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外,一些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东道西,不相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热衷于“尊孔读经”,甚至把今天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讲,马克思主义成为***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已经几十年了,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治意识形态层面和学理层面,没有很好地实现大众化,恐怕也与这种不足有关。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已经在中华民族后代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几千年,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被更多人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多的是处于前两个层次上,而后两个层次的结合远远不够。一方面,在借鉴和运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上,我们还显得有些“羞羞答答”。其实,这大可不必,借鉴和运用儒家思想的精华绝不等于“以儒治国”,绝不是要“儒化***”,更不是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实际上,“儒家思想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不借助于其他思想体系,就不能将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拯救出来。”[3]只要我们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勇敢地拿起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个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武器,大胆地学习借鉴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会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结合上,还远远不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魂,海内外炎黄子孙,之所以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其根本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民族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大众化,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然而当前,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到底有哪些?仍然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争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整理挖掘传统文化,提炼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气质的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水融在一起。

二是我们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懂传统文化、不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把精力用于研究欧洲的“老祖宗”,“言必称希腊”,忘记了中国自己的“老祖宗”。这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个“软肋”,也必然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现在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字不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暗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排斥。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但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形而上学地看待传统文化。于2006年4月22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把学习、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善于从前代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维护和巩固的例子。西周在刚刚建立时,统治者特别是周公吸取了夏商王朝因残暴统治而最终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从历史中总结出一套如何更好地统治人民的经验,从而为周朝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年之久、成为统治时期最长的朝代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朝建立之初,贾谊认真总结秦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教训,写出了著名的被鲁迅称之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过秦论》,从而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凡是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在历史上留下佳话的朝代和统治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善于总结“前车之鉴”,都体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历史辩证法一定程度的自觉。

中国***的成立,开始了“家天下”向“天下为公”的转变,如果说封建统治阶级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的话,那么中国***总结历史经验则完全是为了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且,由于中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个最科学的“批判的武器”,所以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就更深刻、更自觉。1944年,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事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38年,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时就说:“指导一个伟大的***运动的***,如果没有***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当前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这就是说,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学习理论、了解历史、研究现状这三者结合起来。***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5]于2003年11月24日在中央***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6]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割断历史。珍惜历史、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切实发挥历史的“资***育人”作用,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上述“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三个结合”的地位作用也各有不同。结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历史经验的结合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展开的,我们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才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的,离开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谈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结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同时,历史和文化也是分不开的,本文是为了论述方便,才硬将两者分开,传统文化体现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经验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4]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5]***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

[6].高度重视 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J].中国民族,1993,(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结合”

学习

棕地的分类和定义研究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棕地的分类和定义研究,内容包括棕地的定义,城市棕地定义。摘要:伴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遗留了大量无法被直接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称为“棕地”。分析棕地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对于棕地的再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棕地的再利用一方面会

学习

哈同花园的旧影珍闻

阅读(16)

哈同花园,原址东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西迄哈同路(今铜仁路)、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北至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园主是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S.A.Hardoon),因其妻子罗迦陵原名俪蕤,故名“爱俪园”,习称哈同花园。

学习

K2SO4/莫来石纤维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

阅读(18)

摘要:本实验采用混合烧结法制备了K2SO4/莫来石纤维复合相变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物相、相变蓄热潜热值、组成、循环过程中相变材料K2SO4的损失率。运用XRD、DSC和称重法等方法对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混合相为K2S

学习

宪法权利体系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宪法权利体系,内容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宪法,宪法的权利是什么。摘要:中国1982年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以及其后的四次修改已经基本构建出一个日趋完善的宪法权利的体系。但是,中国宪法关于宪法权利的规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

学习

桌面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精选

阅读(231)

本文为您介绍桌面应急演练总结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应急演练总结范本,桌面应急预案演练记录范文。桌面应急演练总结篇1【摘要】文章以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巴新铁路PJ-02标项目部应急预案演练开展情况为例,阐述了应急预案演练应注意的若干

学习

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泥鳅池塘养殖技术,内容包括大冶泥鳅池塘养殖,池塘土工膜养殖泥鳅。摘要介绍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饲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学习

VaR的主要计算方法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VaR的主要计算方法,内容包括var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var计算公式的推导。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VaR风险度量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市场监管组织进行投资风险度量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巴塞

学习

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内容包括秦朝创立君主专制的主要内容,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的演进。一、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

学习

恩格尔系数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恩格尔系数,内容包括恩格尔系数排名,恩格尔系数描述的是。十九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

学习

羊角哀和左伯桃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羊角哀和左伯桃,内容包括左伯桃羊角哀,左伯桃和羊角哀故事出自哪里。羊角哀从小聪明好学,流落江湖,足迹踏遍了大半个神州大地。他一面求师访友,一面刻苦自学,博览群书,满腹才华。他从北方南下,来到楚国,看到风土人情都不错,就在荆门

学习

时间之子哈耶克

阅读(23)

虽然并非许多攻击者误解的那样,奥地利学派是个冷血动物组织。但的确比起哪怕是芝加哥学派来说,地利学派都更为相信市场。

学习

中国的硅谷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的硅谷,内容包括中国的硅谷在什么地方,中国硅谷。金秋9月,一年一度的中关村电脑节在北京拉开了帷幕。

学习

孙髯翁轶事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孙髯翁轶事,内容包括孙髯翁读物,孙髯翁著作。万树梅花一布衣

学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容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自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传播到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怎样才叫做“中国化”,如何才能够“中国化”,一直存

学习

第二个妈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第二个妈妈,内容包括第二个妈妈免费完整版,第二个妈妈。那天我刚把摊子支好,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儿怯生生地走到我身边。她的小脸脏兮兮的,但是眉目依然清秀,不合体的衣服罩在她瘦小的身子上,被风鼓得如同一面旗帜。

学习

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内容包括浅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标志。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发展规律

学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专著。【标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学习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内涵及其特征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内涵及其特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是什么意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济决定论吗。摘要: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运用演绎的方法,辨析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决

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000字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论文选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篇1【摘要】近几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对其定位方面却也存在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