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饲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泥鳅;池塘养殖;管理
中***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15-01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
泥鳅养殖周期短、效益高,5~8 cm幼苗,4~5个月可长至15~20 cm,重量可达15~20 g[1]。1年可投放2次,获利润45万元/hm2以上。现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条件
虽然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通风向阳、光照充足、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地方[2]。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 m2的较多,池深80~120 cm,水深50~70 cm,淤泥厚度15~20 cm。
2 池塘清整
养殖池以水泥池或三合土池为好,水泥池底部以铺有厚度为15~20 cm的壤土为佳,土池底质不宜为砂质土,池塘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围造,池壁高80~100 cm,进出口用铁丝网或尼龙筛绢围住,筛绢网目0.15 mm,选择面积200~667 m2的池塘。食场上方需搭遮荫棚。
泥鳅苗下塘前10~15 d,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 cm时,撒生石灰1 125~2 250 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20 mg/L漂白粉进行清塘。清塘后7 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即在池的四角堆放鸡粪、猪粪等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施肥5~7 d后可以放养泥鳅。
3 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3]。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 cm,要求大小整齐,行动活泼,体质强壮,无病、无畸形。放养前用盐水消毒,在水温适宜时,浸洗30 min左右。放养密度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 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 ℃时,浸洗20~30 min。
4 饲养
除用施肥的方法增加天然饵料外,还应投喂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及谷物、米糠、大豆粉、麦丕、蔬菜、豆腐渣等植物性饲料,以促进泥鳅生长。但若投喂过多饲料,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大量投喂,或暴雨过后投喂部分未经浸泡的硬颗粒饲料时,泥鳅会出现胀气。这时应全池泼洒盐水,内服消食利胃散、大蒜素及食盐,100 kg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00 g、大蒜素200 g、食盐300~400 g,连喂5~7 d。拌饲料时尽可能使用黏合剂或面粉,使药粘在饲料上,当泥鳅食药后才能发挥药效。投喂时间分上午、下午2次投喂,上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30%,下午投喂量占日投饵量的70%。除此之外,应还做好巡塘工作,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密切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泥鳅的活动情况。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或连日阴雨时,应注意观察泥鳅是否浮头,若浮头严重,应及时采用换水及化学增氧方法[4]。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 d追肥1次,每次900~1 125 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 cm,水色以黄绿色为宜。及时人工投喂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 ℃和低于10 ℃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5 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池水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当水色为茶褐色、黑褐色或水中溶氧量为2 mg/L以下时,要及时注入新水,养泥鳅的水要求“肥、爽、活”,定期泼洒5~10 mg/L生石灰,经常使用有益维生物制剂。溶解氧要求3 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表现,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检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 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 cm,注意定期采用漂白粉对食场消毒,每次用药125 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6 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以预防为主,综合***,严格控制水质,对水体进行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
6.1 水霉病
在泥鳅苗的孵化中,秋、冬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生水霉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时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下转第319页)
(上接第315页)
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 m3水放食盐400 g加小苏打400 g的溶液洗浴1 h;病泥鳅可用3%食盐水浸洗5~10 min,发病严重者可用0.5 mg/kg水霉净浸洗5~15 min。
6.2 赤鳍病
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防治方法:外用1 mg/kg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6.3 寄生虫病
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方法:用0.5~0.7 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0.5 mg/kg晶体敌百虫泼洒。
6.4 打印病
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防治方法:可用1 g/m3漂白粉或2~4 g/m3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6.5 其他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入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5 g/m3 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
7 参考文献
[1] 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2] 邱凌云.泥鳅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89-193.
[3] 纪红艳,纪庆***.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7(6):4-8.
[4] 李才根.池塘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科学种养,20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