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并不想综合论述这三位伟大的诗人,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本文只想探寻这三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内在的密切关联,通过互文、互看、互释,以达到或实现对这三位诗人更为整体和动态的认识和理解,对西方文学的源头有一个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荷马史诗》影响了维吉尔,维吉尔影响了但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反过来,但丁接受维吉尔的影响是主动的、深刻的,但他并没有直接接受荷马的影响。但丁没有直接借鉴《荷马史诗》,因为但丁不懂希腊文,而《荷马史诗》在当时并没有拉丁文译本。当然,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和借鉴,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几乎就是对《荷马史诗》的续写和改写,《荷马史诗》的结束,也就是《埃涅阿斯纪》的开始。特洛亚战争之后,特洛亚王子埃涅阿斯背着年迈的父亲安奇塞斯,携着年幼的儿子阿斯卡纽斯逃离特洛亚……最后他们到达了西西里岛,并建立了罗马帝国。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效仿荷马,对阴间的情景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这些描写为但丁对地狱的构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所以说,但丁是通过维吉尔,间接地接受了荷马的影响,正像在《神曲》中但丁通过维吉尔这位向导,走向贝雅特丽奇一样,在文学传统上,但丁正是通过维吉尔,走近了荷马。
维吉尔对于《神曲》,对于但丁的重要性,几乎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我们知道,《神曲》的主要内容就是叙述诗人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35岁)发现自己由于迷失正路在森林里彷徨,刚开始登山,就被三只野兽(豹、狮、狼,它们分别代表***欲、骄傲、贪婪)挡住去路。正在危急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雅特丽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雅特丽奇又引导他游历天国。
但丁在《神曲》中—再对维吉尔表示敬意和感激之情。美国当论家布哈罗德,鲁姆说,《神曲》中有两个但丁:一个是幻游者但丁,一个是讲故事的但丁。“幻游者但丁是一个渺小、可怜和胆小的人,有时候就像维吉尔随便背在身上的一个孩子,而讲故事的但丁却是妄自尊大、傲气十足和无所畏惧的。”一个朝圣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圣徒,构成了《神曲》的中心内容。朝圣者就是但丁,引导者是维吉尔,圣徒就是贝雅特丽奇。
在《神曲,炼狱篇》中,但丁通过古罗马诗人斯塔提乌斯(Lucius statius,45—96)颂扬了维吉尔。斯塔提乌斯是一位史诗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是《忒拜战争》和《阿喀琉斯之歌》。斯塔提乌斯在中世纪享有盛名。他的两部史诗在学校里被广泛诵读,许多学者都对它们进行过认真研究。但丁在《神曲,炼狱篇》里描写了这位诗人。当这位诗人见到维吉尔时,他激动万分地说,他“歌咏人和诸神的灵感”都来自维吉尔。“引起我写诗的热情的火种是那神圣的火焰迸发出来的、使我情绪激奋的火花,一千多位诗人的创作热情都是被这神圣的火焰点燃起来的;我说的就是《埃涅阿斯纪》,在作诗上,它对我来说是妈妈又是***母。”然后,斯塔提乌斯、维吉尔、但丁三诗人在炼狱里边走边谈。
但丁随着维吉尔来到山顶上的地上乐园。这时维吉尔对但丁说:“儿子啊,暂时的火和永恒的火你都已见过了;你来到了我靠自身的能力不能再辨明道路的地方;我已用智力、用技巧把你带到了这里;现在你就以你的意愿为向导吧;你已经走出陡路,走出狭路。……不要再期待我说话、示意了;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健全,不照其所欲而行就是错误;因此我给你加王冠和法冠宣告你为你自己的主宰。”但丁于是向圣林走去。这时,维吉尔悄然离去,“维吉尔已经走了,让我们看不着他了,维吉尔,最和蔼的父亲,维吉尔,我为了得救把自己交给了他”。
维吉尔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古代文明即将结束、基督教即将对欧洲开始统治的时期,其地位颇像生活在中世纪和近代之交的但丁。维吉尔创作的《埃涅阿斯纪》是一部“文人史诗”。作者有鲜明的创作目的,有历史感、使命感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维吉尔可以算是欧洲第一位“现代”诗人。从以上诸多方面来看,但丁就是“近代的维吉尔”。虽然不能说《神曲》的全部灵感和构造来自《埃涅阿斯纪》,但其中的影响渊源关系清晰可辨。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第六卷描述了埃涅阿斯游历地府的情形。
埃涅阿斯率领特洛亚人历尽艰难,终于抵达意大利,他们在库迈登陆。埃涅阿斯遵照赫勒努斯和父亲的嘱咐,去寻找居住在山洞里的先知西比尔。他向西比尔请求:“听说冥王宫殿的大门和阿刻隆河注入黝黯的大泽就在此处,请允许我当面拜见—下我亲爱的父亲。”西比尔回答说,冥界的大门昼夜敞开,下去容易上来难。埃涅阿斯先去圣林摘得金枝,后在冥湖边祭奠亡灵,接着跟随西比尔游历地府。女先知是埃涅阿斯的向导,她率领埃涅阿斯来到冥界的入口处。在这里,埃涅阿斯见到了许多怪兽的幽灵,他感到一阵骇怕,但女先知及时地给予抚慰。这里的女先知西比尔,就相当于《神曲》中的维吉尔。随后,他们来到通往塔尔塔路斯的阿刻隆河,许多亡灵在岸边徘徊。那些尸骨没有得到安息之前的亡灵是不准输送过河的,他们还得在这里游荡一百个年头。埃涅阿斯首先遇到了舵手帕里鲁努斯的魂灵,他不久前落入大海后不幸亡故,尸骨还未及掩埋。帕里鲁努斯请求埃涅阿斯安葬他的尸骨。这与《奥德赛》中俄狄修斯在冥府见到不慎摔死的埃尔佩诺尔的魂灵的情节如出一辙。
埃涅阿斯和西比尔继续他们的旅程。冥河的艄公卡隆询问他们的来由,西比尔出示金枝,卡隆将他们渡过河去。他们先来到林勃,这里是短命鬼界,埃涅阿斯遇到了狄多。埃涅阿斯不禁伤心落泪,满怀柔情地说了一番情话,狄多一言不发地走开了,埃涅阿斯又见到了许多战场上的英雄。埃涅阿斯来到塔尔塔路斯,这里城墙高耸,城门巨大,有神看守,埃涅阿斯不得入内,但可以听到里面有许多罪大恶极的幽魂在受惩罚而喊叫。埃涅阿斯随后进入乐土境界,见到了父亲亡魂安奇塞斯。“他三次想用双臂去搂抱他父亲的头颅,他的父亲的鬼影三次闪过他的手,不让他抱住,就像一阵轻风,又像一场梦似的飞去了。”在忘川周围,各色魂灵飘忽不定,他们都在等待着再次投胎。父亲指点给埃涅阿斯看他的后裔,一系列罗马国家的缔造者。他们的面庞清晰可辨。父亲指着这些魂灵说:“孩子,看,罗马将由于他的掌权而闻名于世,罗马的统治将遍布大地,它的威灵将与天为侔,它将用城墙围起七座山寨,建成一座城市,它将幸福地看到子孙昌盛……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臣服的人要宽大,对傲慢的人,通过战争征服他们。”就这样,他们游遍了冥土,来到睡眠神的大门前。安奇塞斯将儿子和西比尔送出大门,埃涅阿斯充满信心地离开了地府。
埃涅阿斯游地府的情节完全模仿了《奥德赛》,维吉尔在某些词句的运用上甚至都照搬了《荷马史诗》。如埃涅阿斯三次想拥抱父亲的亡魂,他父亲三次像轻风和梦影一样闪开,这与俄狄修斯见到母亲魂灵时的情形完全一样。但比较而言,维吉尔的描写更加细腻,更加神秘,也更富有宗教色彩。
在《奥德赛》中,希腊英雄俄狄修斯用宝剑降服了女妖基尔克。基尔克后来答应俄狄修斯,送他们回家。不过,基尔克对俄狄修斯说,你们回家乡之前还得完成另一次旅行,即前往哈得斯的冥府,拜访盲人预言家特瑞西阿斯的魂灵。“你不用担心你的船只没有人引领,你把桅杆竖起,扬起白色的风帆,坐到船里,北风会拂送船只航行。”
俄狄修斯带上几个伙伴登上快船,船上“缚着一只公羊和一只黑色的母羊”。经过一整天的航行,他们来到了冥河的边沿。俄狄修斯一行人上岸后,杀羊献祭。这时首先来到的是埃尔佩诺尔的灵魂。埃尔佩诺尔是俄狄修斯的同伴,一次饮酒过量,为了凉快爬上楼梯,到屋顶上睡觉。他醒来时竞忘了爬楼梯一事,直接从屋顶滚落下来,摔断颈骨,不幸离世。因为他的尸骨还未及安葬,因此他的魂灵便在阴间边缘游荡。他的灵魂恳求俄狄修斯:“主上啊,我求你回到那里后不要忘记我。/你不要留下我未受哀悼和葬礼便离去。”俄狄修斯立即应诺下来。
接着俄狄修斯见到母亲的魂灵,从母亲那里打听到了忒拜的预言家特瑞西阿斯。特瑞西阿斯的魂灵到来后,预言了俄狄修斯回乡时的情形。俄狄修斯的母亲在吸吮了牲血后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询问俄狄修斯何故来到地府。俄狄修斯则向母亲询问家中的情况,母亲因何故离世,老父、儿子和妻子的情况如何?母亲一一作答,并说明自己因为日夜思念儿子,离开人世。俄狄修斯听后很想拥抱亲爱的母亲的魂灵,“我三次向她跑去,心想把她抱住,/她三次如虚影或梦幻从我手里滑脱。”俄狄修斯在心头引起更强烈的痛苦。随后俄狄修斯见到了众多女人的魂灵,譬如阿伽门农的妻子。当这些女人的灵魂被驱散后,俄狄修斯又见到了一些男人的灵魂。他们是阿伽门农、阿喀琉斯、埃阿斯、米诺斯、坦塔罗斯、西西弗斯、赫拉克勒斯等。自始至终,俄狄修斯一直待在原地,似乎在接见一一到来的亡魂,这与但丁在地狱里游走颇为不同。直到无数的亡灵蜂拥而至,乱作一团,俄狄修斯在恐惧中立即登船返航,顺利地离开了冥府。奥德修斯“活着去到哈得斯的居所,将两度经历死亡,其他人只经历一次”。
总之,俄狄修斯乘坐乌黑的船渡过冥府的深渊阿克戎,探访冥府,一路顺利,未有意外。俄狄修斯直入地府,没有什么序曲,也无需什么向导。但在《埃涅阿斯纪》和《神曲》中这些都有了重大变化。
但丁《神曲》的构思和灵感自然并非全部来源于维吉尔,或许也得益于柏拉***亦未可知。在《斐多篇》里柏拉***说:“据说在死后,那个在生时充任一个人的守护者的精灵把他领到一处集合亡灵的地方,让他受到审判,然后向另一个世界进发,由引导者陪伴着,从今生来到彼世;亡灵们在那里得到自己应得的报应,并且停留了指定的时间之后,有另一位引导者经过若干段长长的时期又把他们领回来。”“至于那些被判定为终生虔诚的人,则从地下的这些区域释放,犹如地狱,上升到洁净的居所,住在大地的上面。还有那些曾经用爱智的哲理把自己清洗得干干净净的人,从此以后就完全脱离肉体,过着纯粹的生活,进入更加美丽的居所,那里是很不容易描述的……”这里所描绘的***景已经非常接近《地狱篇》和《炼狱篇》中的境界了。柏拉***在论及爱情与美时继而写道:“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这里,如果将“美本体”替换成“神本体”的话,就大体接近于但丁的《天堂篇》了。
有趣的是,在古代中国早就流传着有关十八层地狱的故事。在山西蒲县城东二公里处的柏山之巅有一座道教庙宇,名为东岳庙。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元代初期毁于地震,延祜五年(1318)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缮与增建。庙内后方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每层之中皆塑有像,十八层之内共塑有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六曹判官、小鬼等像一百二十余躯,里面有各色罪人遭受各种刑罚的泥塑彩绘,譬如刀山、火海、锯裂、磨碾等,形象逼真,阴森恐怖。当然,这种民间地狱传说与西方的冥府传说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探究其原因,应当也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