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倚秀丽奇幻的武夷山脉,在万顷波涛的簇拥下,位于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人文荟萃,省会福州别称“三山”。坐落于“三山”之一―屏山西北的福建省档案馆由呈L形的两幢楼房组成,虽处于车水马龙的二环路边,却因其端庄的气质而在繁华中更显沉静。
285个全宗,60余万卷档案,300多年福建历史
福建省档案馆的馆藏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价值弥足珍贵,最早可溯至1644年,最晚的到2002年。其中明清档案有数十卷,数量虽少但极为珍贵。馆藏民国档案共17多万卷,其中除民国初年到民国22年福建省处于***阀割据战乱状态省府***令出不了省会,留下档案较少外,其余时期档案均较完备。***历史档案主要是1927~1949年间中国***在福建领导人民实行土地***,发动武装斗争,进行游击斗争中所形成的文件、刊物、布告、信件等,有1500卷。其中格外珍贵的是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古田会议期间写的《古田会议决议案》、1930年写就的《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1932年写的《才溪乡调查》),以及1933年夏至1934年7月***主编的《红星报》。建国后的档案则更为全面完整地反映了福建各方面的发展,共计40余万卷。有“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大改造”、“”、“”等历次***治运动的指示、部署,有古田溪水电站、鹰厦铁路、高
(崎)集(美)海堤等“一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程的材料,有难侨安置、华侨回国投资等***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各方面材料。此外,福建省档案馆还保存有作为馆藏档案重要补充的4万多册资料,如《黄花岗福建十杰纪实》,荷兰、日本占领时期台湾省的资料,60余种家谱、族谱等等。其中不少已成孤本,愈加显得珍贵。
一排排的架柜、一列列的卷宗,洋洋洒洒60多万卷的档案静默无语,多少的悲欢离合尽在其中,无数的兴衰荣辱待后人解读。翻开它们,昔日的时光迤逦而来,字里***间、点点滴滴,让人领略到福建这三百年间的风云变幻。
档案铭刻闽台缘
福建与台湾,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对望,却无法相拥、往来。历史上,台湾曾是福建的一部分。元代,福建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
(1887年),台湾虽改建行省,但仍称福建台湾省。台湾的居民绝大部分由福建迁徙而去,两岸之间舟楫往返、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骨肉相亲。随着岁月的变迁,成千上万的台湾人也移居福建,从事商业、制造业、运输、教育等行业。在长期的相互交融中,闽台之间逐步形成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文化。
在1895年至1945年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尽管遭受到日寇的严密封锁和残酷镇压,台湾人民依然心怀大陆、情系祖地――福建。从丘逢甲到罗福星、台湾尚志社,他们反抗日寇占领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留在福建的台湾人也用他们的行动表明拥护祖国抗战、争取台湾光复的立场,馆藏的几十卷台民档案中都有他们写下的请愿书、申请书,绝计与日寇决裂,恢复中国国籍。当时,集中在崇安(今武夷山)的台胞,常常全家男女老幼一起参加抗日组织“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半个多世纪前微微泛黄的档案中,留下了他们从福建崇安到浙江金华再到福建龙岩、漳州、厦门的抗日足迹。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台湾人民没有缺席。
留存在福建省档案馆中反映闽台关系的档案,真实记录了民国时期闽台间的***治、经济、文化、民***等各方面的交流往来情况,是研究福建与台湾,乃至大陆与台湾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华侨故土情海外赤子心
“三山一水一分田”是对福建地理状况的形象描述,地少、人多促使福建沿海人民把目光投向大海的另一边。生活所迫让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侨居他国。约占世界华侨四分之一的福建华侨以辛勤汗水和智慧拼搏出了一方天地,心里却止不住地思念祖国和亲人。“天一信局”、“郑顺荣批馆”等,正是为适应海外华侨向国内通信、汇款而产生的。一封封留存至今的侨批记下了华侨们的拳拳之心,而大量的华侨汇款也成为家乡建设和祖国发展的重要支持。
近百年来,福建华侨积极支持和参加辛亥***、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战争,在祖国历史上抒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陈嘉庚正是这些爱国华侨中的杰出代表,厦门大学、集美航海学院等便是他倾注毕生心血与家产建立起来的。他还对祖国的抗战前途十分关注,倡导侨胞有钱出钱,募捐巨款、寒衣、药品等支援祖国。据统计,仅在抗战头四年,东南亚华侨捐款就达4亿元。有力地帮助了祖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0年3月,陈嘉庚还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坚持抗战的祖国***民。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久居南洋,心怀祖国,希***报效,已非一日”,这是陈嘉庚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海外侨胞的中国心。4000多卷馆藏华侨档案记载着千万福建华侨的赤子之心,也记载着他们与祖国割不断的血脉,是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栖居在闽东山区的“凤凰”民族―畲族
在福建东部的福安、霞浦、宁德、福鼎等山区,聚居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畲族。他们自称是“盘瓠”的后裔,明代从广东凤凰山迁移到福建。福建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有“蓝、雷、盘、钟”四姓,他们十分尊崇自己的祖先,并珍藏着畲家的“三宝”―祖***、祖杖、族谱。在长期的发展与交融中,畲族男人的服装已与汉族无异,唯有畲族妇女们到现在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独特服饰。1951年11月29日《福建省少数民族情况报告》中记载 :“妇女装束和汉人不同,夏、冬都穿自己织的蓝麻布衣服、腰束红麻布,宽带上和衣襟亦以白布缝缀,裤都很短,冬天则另用两块麻布包在小腿,头发则用红绒线束成发髻,从后面弯向前面顶在头上。”畲家女子另有盛装称为“凤凰装”,头梳凤凰盘,出嫁时戴凤冠,因此畲族又称为凤凰的民族。畲族男女老幼均爱唱歌,也极善于唱歌,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一对一答直唱到通宵。如今,畲歌已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条手巾四方絮,捉拿壮丁无处逃,前头壮丁啼啼叫,后面家属哭奈何!……三条手巾束在身,地主收租太认真,一斤半两都算尽,一粒未干都不称。……五条手巾泪汪汪,夏季无粮闹饥荒,衣服家具都买尽,腹肚空空眼发昏。六条手巾泪满衣,冬天寒冷难过时,备的席来又无被,备得布来又无棉。”这首60多年前的畲歌,唱出了畲族人民在统治下的悲惨生活。那时的畲民甚至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新中国成立后,仅在1950~1959年间,福建省有畲民聚居的县市就形成了近50份调查报告,在民族平等的***策下,畲族人民公开了自己的民族成份,并在1956年被确认为一个***的少数民族。翻阅档案中所记录的昔日畲民倍受压迫的穷苦生活,再看今朝畲乡旧貌换新颜,无论是谁都会感叹于这物是人非、改天换地的大变化。
“闽变” 惊天下
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素来不是***治中心,又兼山连水重、交通不便,历来较少有重大***治、***事事件发生。然而,从不缺乏爱国热情的福建人民,在中华民族遭受外侮的危机关头,率先发动了掀起全国抗日反蒋高潮的“福建事变”。
1933年,以“一・二八”淞沪抗战闻名的十九路***将领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举起了抗日反蒋的大旗,联合中的李济深、陈友仁等民主进步人士,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府”(通称福建人民***府),公开与南京***府决裂,并与苏维埃***府、红***签订了《抗日讨蒋初步协定》。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也称“闽变”。
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的福建事变时的“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筹备处公函、通知”,福建人民******府布告、任命书,“闽变”期间生产人民***发起人亲笔签名,以及1933年10月26日中华苏维埃***府与十九路***订立的《抗日讨蒋协定》等一大批翔实、丰富的档案,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一事变的全过程。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福建人民摆脱了***阀割剧的战乱状态,人民***府组织了新******、颁布了新***纲、树起了新国旗、制定了新年号,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尽管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福建人民***府仅存在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如昙花一现。但它却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振臂奋勇一呼,是中国人民***事业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凝刻在镜头中的记忆
历史无语,它把自己铭刻于朱砂笔墨上,也铭刻在小小底片上。让人们透过历史的尘埃,去探索文明发展的轨迹,去探寻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精华。如果说那些用纸和笔墨保存下来的档案为我们解读历史打开了一扇门,那么,这些被凝刻在一张张底片上的记忆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福建省档案馆馆藏除纸质档案外,还有数万张照片档案,其中***历史照片是照片档案的重头戏。这些照片反映了福建人民在一次次反抗侵略者斗争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中国***诞生后,福建人民在***的领导下,一度在福建农村创建了巩固的***根据地,红旗插遍了闽西、闽北、闽东、闽南和闽中,其中闽西等***根据地是中央***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等,都亲自在那里领导过***斗争。中国工农红***第四***、第十***和以后第一***团、第三***团、第五***团、第七***团、第九***团等,也都曾战斗在福建的广大土地上,为人民立下了永远不能泯灭的丰功伟绩。福建地方***组织领导福建人民,特别是根据地的人民,二十多年如一日,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尝尽风霜雨雪,冲过惊涛骇浪,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攻,终于在二千多个***基点村一直坚持到***取得最后胜利,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民国照片是馆藏中的另一部分珍贵照片档案。这部分散落在不同全宗不同案卷中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福建社会的某些层面和历史场景。透过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人们看到的是一段浓缩的前尘往事,很华丽,很沧桑,也很“文化”。
人物照片是福建省档案馆馆藏中的又一珍贵档案。八闽大地,人杰地灵,出将入相。近代而言,福建就有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文化的创史人沈葆桢,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林觉民、方声洞……这些名人照亮了中国近代史的天空,也为福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浓重而又艳丽的色彩。
时光荏苒,一度曾欲说还休的福建省档案馆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更加热情大方地迎接八方来宾。专家学者们在此考证史实、探索历史真相 ;平常百姓在这里寻找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参***、升学、工作的证据 ;寻根问祖的人在这里探访家族渊源之所在……现在,馆藏170多万条开放档案目录、2万多张照片以及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档案已全部上网,鼠标轻点间所需要的内容即刻展现眼前,十分快捷方便。欣逢盛世,又乘着“海峡”西岸的春风,编史修志的热潮不断掀起,档案休闲文化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随着档案保管技术的升级、开发利用的深入,馆藏资源必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片为福建省档案馆馆藏)
作者单位:福建省档案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海峡”西岸的国家一级馆:福建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