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温釉陶作为汉代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南平市博物馆珍藏了多件汉代铅绿釉陶器,其制作精美,特色鲜明,反映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遴选了十余件汉代铅绿釉陶器加以赏介。
【关键词】东汉 铅绿釉陶器 南平市博物馆
汉代是我国陶瓷史上发展的重要时期。低温釉陶作为汉代陶瓷工艺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由原始瓷向瓷器演变的完成,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汉代低温釉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使釉在800℃以下的低温中便可熔融。将它施于陶器上,就可避免陶胎因高温熔融而使器物变形的缺陷。汉代铅釉陶有绿、黄两色,绿釉陶是以铜为着色剂在氧化氛围中烧成,黄釉陶则是以铁为着色剂烧制而成[1]。
现代出土的铅釉陶器物表面多呈现一层银白色,这是由于低温铅釉烧制的硬度较低,长期受周围环境的腐蚀而产生的化学反应,称其为“银釉”,俗称返铅现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后提出,所谓“银釉”,实际上是铅釉表面的一层沉积物。当处于潮湿环境中,釉面受到轻微溶蚀,溶蚀物连同水中原有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在釉表析出。这层沉积物与釉面的接触并不十分紧密,故水分仍能进入空隙继续溶蚀。这样反复进行下去,层次就不断增多。当达到一定厚度时,由于光线的干涉作用,就产生银白色光泽[2]。
南平市博物馆珍藏了多件东汉铅绿釉陶器,其种类包括盒、壶、灶、井、磨、盘、熏炉、勺、觞等,其制作精美,特色鲜明,反映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遴选了十余件汉代铅绿釉陶器加以赏介。
东汉铅绿釉铺首衔环陶盘口壶,盘口外撇,细高颈,鼓腹平底,足较高,足底留有三个支钉。口沿面堆塑一周***丁纹,盘口外壁刻画两道弦纹,颈部饰两道凸弦纹,弦纹外侧饰锯齿纹,肩部饰三道凹弦纹,弦纹外侧饰锯齿纹,腹部对称两处堆塑兽头衔环铺首。施铅绿釉,釉面出现返铅现象。口内露胎,胎色呈砖红色。口径18.5厘米,底径19.5厘米,高42.2厘米(见***1)。
东汉铅绿釉铺首衔环陶盘口壶,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足底留有三个支钉。盘口外壁刻画两道弦纹,肩部饰三道弦纹,腹部堆塑一对铺首。施铅绿釉,绿釉中加杂数条酱红色釉,釉面有少量返铅现象,灰色胎。口径17厘米,底径16.5厘米,高30.4厘米(见***2)。
东汉铅绿釉陶壶,侈口,长颈微束,鼓腹下收,高饼足外撇。口沿外侧刻画一周凹弦纹,肩部、腹部各刻画两道凹弦纹。施铅绿釉,底露胎,胎色呈砖红色,釉面有返铅现象。口径14.2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5.2厘米,高38.5厘米(见***3)。
东汉铅绿釉陶罐,唇口微侈,束颈,折肩,弧腹下收,平底。口沿留有三个支钉,底部留有三个支钉痕。通体施铅绿釉,胎呈砖红色。口径8.7厘米,底径9.2厘米,高12.7厘米(见***4)。
东汉铅绿釉陶圈厕,四阿顶,顶部饰有瓦楞,下为方形小屋,正门有门洞,无门扇,底部为一长方形空穴。红色陶胎,施铅绿釉,釉面有返铅现象。该冥器为汉代厕所模型。底长10厘米,底宽8.2厘米,高14.6厘米(见***5)。
东汉铅绿釉陶井,绿釉陶轱辘吊桶式,井身平口宽沿,束颈,折肩,弧腹下收,平底。井沿面上置一拱形提手,提手上方支有轱辘。施铅绿釉,底露胎,胎呈砖红色。釉面有返铅现象。井身高11.3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0.8厘米,通高22.5厘米(见***6)。
东汉铅绿釉陶灶,灶作船形,平底。灶顶表面有三孔置釜,前并列两小孔,置两小釜,大小相同,均为敞口、斜腹,腹下与灶相连;后为一大孔,置一大釜,直口、短颈、溜肩、折腹下收、平底,未与灶相连。灶前附有一条八棱烟囱弯管,内空,可与灶分离。灶后侧面有一拱形火膛口,火塘口外为U形灶口,灶底附四条兽形足。施铅绿釉,灶内与底露胎,胎呈砖红色。器表有返铅现象。灶:长29.1厘米,宽16厘米,台高11厘米,通高21.5厘米;釜:口径7.8厘米,底径6厘米,高7.6厘米(见***7、***8)。
东汉铅绿釉陶铮伞状顶出檐,顶上有小直口,锒ナ斡型呃猓筒状仓体,平底,底部置有三兽足,仓体外饰三周凹弦纹。施铅绿釉,底露胎,胎呈红褐色。釉面有返铅现象。口径7.4厘米,底径14厘米,高34.5厘米(见***9)。
东汉铅绿釉陶磨,上片为覆盘状,平底内凹。磨盘上有两孔,中作一横梁,沿有一插柄孔,面施刺点纹,底中心有一磨心孔,中有一凸柱与上片磨心孔相接,磨槽有一磨浆孔,底面施刺点纹。施铅绿釉,底露胎,胎呈砖红色。上片直径10.2厘米,高2厘米,顶径5.8厘米,座高5.2厘米(见***10)。
东汉铅绿釉陶熏炉,圆锥形盖,盖面压印几何形***案纹饰。薰炉直口,上腹圆状至下腹部外折,呈喇叭形外圈足,平底,圈足裙部开一圆形火膛口,炉口有对称三支钉,陶胎。釉色偏绿偏褐黄挂“银釉”。盖似博山炉,表面刻画不规则几何形,上有五个小孔。通体施铅绿釉。座口径13.5厘米,底径11厘米,高10.8厘米,盖口径9.4厘米,高5.7厘米,通高16.5厘米(见***11)。
东汉铅绿釉五蝉镂空长方盒,器身整体呈倒梯形,两侧及底部镂空装饰,面上堆贴两平行长条,两长条上各装饰两只及三只蝉。底部及顶部四角露胎,通体施铅绿釉,砖红色胎。顶长24.8厘米,顶宽15.6厘米,底长17.1厘米,底宽7.7厘米,高6.1厘米(见***12)。
东汉铅绿釉陶羽觞,外形椭圆,直口,弧腹下收,平底,两侧对称饰半月形双耳。泥质红陶,通体施铅绿釉。该器物多用于盛酒或食物。口径12.2厘米,底径8厘米,高5.5厘米(见***13)。
东汉铅绿釉陶瓢,器身整体呈半葫芦形。泥质红陶,通体施铅绿釉。其为取水取物的工具。长12.6厘米,宽3.8~7.3厘米,高4.4厘米(***14)。
东汉铅绿釉陶勺,勺面呈半葫芦形,弧把。泥质红陶,施铅绿釉。通长14.2厘米,宽1.3~6.3厘米(见***15)。
东汉铅绿釉陶五鸭圈,鸭圈呈方形,微敞口,斜壁,浅腹,平底。盘内竖立四大一小共五只鸭子,中立者小,四面立者大。陶胎,施铅绿釉,底盘胎薄。作为东汉随葬器物中的典型,说明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已采用圈养式喂鸭了。口径17厘米,底径15厘米,通高7.7厘米(见***16)。
东汉铅绿釉双鸭陶盆,宽沿,方唇,斜弧腹下收,平底。器内底堆塑双鸭,外壁有一道凸弦纹,外底平面浅挖一圈凹槽。泥质红陶,通体施铅绿釉。作为东汉随葬器物中的典型,说明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已采用圈养式喂鸭了。口径29.1厘米,底径14.6厘米,高8.8厘米(见***17)。
东汉铅绿釉陶三羊羊圈,平宽沿,方唇,直壁,平底。器内堆塑三只绵羊。施铅绿釉,釉面有银光。口径24厘米,底径20厘米,高5.8厘米(见***18)。
东汉铅绿釉陶猪圈,器物呈心形,平沿,直腹,平底。器内堆塑一猪,躺卧状。施铅绿釉,底露胎,胎呈砖红色,釉面有返铅现象。该冥器反映了早在东汉时期,老百姓已采用圈养式喂猪了。口径22.9厘米,底径19.8厘米,高4.9厘米(见***19)。
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其整体线条柔美,造型敦厚,釉色均匀,釉层清澈透明,具有仿青铜器的效果。由于低温釉陶烧制温度较低,胎质疏松,铅釉对人体有害,其只作为冥器出现在墓葬中。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丧葬习俗中极为崇尚“事死如生”的观念,即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因此,冥器中除了包含墓主人生前所用的物品,还将灶、井、铩⑷Σ蕖⒛ァ⒅砣Α⒀蛉Α⒀既Φ戎瞥赡P鸵煌入葬,反映了墓主人当时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从侧面反映出东汉时期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状况,也是我们现在研究东汉时期丧葬习俗的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李季贤.中国古代陶瓷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张福康,张志刚.中国历代低温釉和釉上彩的研究[C].中国古陶瓷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南平市博物馆馆藏铅绿釉陶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