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钢琴码头,一间音乐厅,一座钢琴博物馆,一所音乐学校,一个交响乐团,一个业余合唱团,100多户音乐世家……鼓浪屿仿佛是一个世袭贵族,随处都能捕捉到音符的跳动,浑身透着优雅气质。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内收藏有百架世界名古钢琴,浓缩了钢琴音乐的历史,展示和传播着钢琴音乐文化。
一个人的“钢琴王国”
1936年出生在鼓浪屿的胡友义是一位收藏家,从小学习音乐,曾留学于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从1974年起,已收藏了一百多架产自于美、英,德,奥、法、意等十几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名古钢琴。
这100多架古钢琴中,有英国皇宫用的象牙琴键的华丽钢琴;有法国民司艺人街头卖艺用的古钢琴;有荣获巴黎博览会金奖的“布罗伍德”钢琴:有运用织布机纸带打孔机械原理制作的自动发音钢琴……每台钢琴,都记载着一段历史,而每台钢琴的收藏,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胡友义曾在欧洲游学执教多年,自从在英国一家博物馆看到台产于18世纪的立式钢琴后,他就开始一心一意收藏古钢琴。在胡友义看来,每台钢琴都带着不同时代文化艺术、工业技术的烙印,闪烁着设计师和能工巧匠智慧的火花。
欧洲是钢琴的故乡,但因时局,许多历史名琴随主人落户到澳洲。古钢琴大都为孤品,绝品,而胡友义还要求是“善品”,“极品”,即保存完好,宛如新品,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没有瑕疵,音色丰满。这就难之又难,并非有钱就可以买到。为了给钢琴安个舒适的家,胡友义用祖上遗产把墨尔本的整座山买了下来。这里有原始森林、山顶瀑布,气候干燥,正是珍藏钢琴的好地方。他与妻子在这里建起了“胡氏山庄”,成为他们的钢琴珍品王国。
半生琴缘,一世乡情。“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钢琴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展览馆入口处悬挂着胡友义先生的照片和他对钢琴,对故乡一往情深的肺腑之言。
从1999年开始,一批产于欧洲,美洲,澳洲的古钢琴,从“胡氏山庄”出发,远度重洋,落户鼓浪屿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这些古琴的款式,设计非常精致,琴身的花纹就像水墨工笔画样细腻美观,全是当年造琴师用手工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每台琴都是手工艺精品。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价值昂贵的全自动“海纳斯”名琴,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逼真地弹奏出早期钢琴大师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成为博物馆背景音乐。
四角钢琴之最
碧海环抱的鼓浪屿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仅有两万多居民,却蕴藏着1C。多个音乐世家。时至今日,鼓浪屿人均钢琴拥有率仍为全国第一。到菽庄花园,远远就会听到悠扬悦耳的琴声,琴声来自外观像一台欧洲古琴的钢琴博物馆。
钢琴博物馆共分两个展馆和一条钢琴长廊。一馆内的钢琴均有一、二百年历史,至今仍然能够跳跃出准确悦耳的音符。这些国宝级钢琴,有的单台价格达一,两百万美金。藏品有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士坦威”钢琴和奥地利“博森多福”钢琴,德国专供皇室用的皇家钢琴,1801年制造的四角钢琴和最大的立式钢琴;最古老的手摇钢琴;1936年美国发明的脚踏自动演奏琴和八个踏板四套琴弦的古钢琴……
四角钢琴是世界最早的钢琴之一,摆在博物馆进门最醒目位置的“克莱门第”古钢琴,可谓稀世珍品,1801年由意大利钢琴家克莱门第(1752―1832)于英国伦敦制作。
早期的钢琴都是木匠制造的,克莱门第是第一位制造钢琴的音乐家,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由于他在钢琴史上的突出贡献,去世后被葬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被后人尊称为“古钢琴之父”。
由于当时还没发明铸铁,“克莱门第”钢琴的琴弦板全用木板制成,所以它所能承受的拉力很小,易走音,体积较小,相对音量也较小,为了扩大音量,后期制造的四角钢琴体积有所增大。
1864年制造于美国纽约的“士坦威”,体积比“克莱门第”大许多,而且琴弦板全部用铸铁板制成,琴弦也粗了许多。“士坦威”是世界第一钢琴品牌,其制作工艺80%都是手工的,每一台钢琴需由400个工匠用9个月到1年的时间完成。
1885年,制作家士坦威父子对钢琴作了革新,在方形钢琴里使用了交叉琴,使琴弦尺度加长,同时采用了铸铁制造的钢琴框架,增加其牢固性。现在国际钢琴比赛以及许多著名音乐厅都用“士坦威”钢琴。拥有一架“士坦威”钢琴,是钢琴演奏者梦寐以求的事。
1866年美国制作的“齐克宁”钢琴,是世界最大,音量最响的四角钢琴,当年美国总统林肯所使用的钢琴,就是这种品牌。但因体积过大,放在家里太占位置,而琴盖开口处对着演奏者,声音无法向更远的地方传播,观众无法听到最好的音响效果,也不适合演奏厅使用,所以1880年后就停产了,仅有的琴就成为稀世珍宝。当年,胡友义用相当于一栋200平方米的房子外加一座花园的代价,才把这台钢琴买下来。
名古钢琴演变
第二展馆陈列了世界上各种不同时期的钢琴,参观者可以了解钢琴近200年的演变历程。墙上挂着各个不同年代的钢琴弦列架,这是钢琴最重要的内部构件。为了更清楚地展现钢琴发展的不同阶段,展馆还摆列了世界上各种不同时期的钢琴。
西方钢琴界把1850年之前生产的钢琴通称为古钢琴,英文名称为forte piano,而1850年之后生产的钢琴英文名称更改为pianoforte,从这两个英文单词相互调换的名称就可以区分出1850年之前或之后生产的钢琴了。早期的钢琴只有贵族家庭才能够拥有,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摆设品,是身份的象征。
馆藏科勒德钢琴,是19世纪初伦敦制造的英国最古老品牌,是最早成型的立式钢琴,最主要的特色是只有一个踏板,这是非常稀有的,一般钢琴都有2至4个踏板。琴板上的平板雕花具有典型的欧洲特色。
这架科勒德钢琴是英国人斯密特老太太的传家之宝。二战期间,她历尽千辛万苦,从英国把钢琴辗转带到澳大利亚。1988年,80多岁的斯密特老太太孤单一人,要搬到老人公寓居住。但公寓里放不下这台钢琴,她又不想让钢琴流落别处,像相亲一般,她亲自跑到“胡氏山庄”去考察,经过半年反复考虑,才恋恋不舍将钢琴卖给了胡先生。搬钢琴那天,老太太竞抚琴痛哭,其情其景让搬运工人和胡先生也感伤流泪。
布罗德伍德,1827年产于英国伦敦,是馆内最高的一架钢琴,该琴以木为弦架,且弦架是向上竖的,这种高度阻碍演奏者和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后来这种钢琴的弦架被平放,形成了三角钢琴的前身。此琴的低音效果特别好,贝多芬所创作的《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等作品震撼的低音效果的灵感可能就源于此种琴。
1928年,由于世界经济大萧条,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小型的“迷你”钢琴。它体积小,价格便宜,但因为琴弦短,声音小,音色不够美,随着世界经济和钢琴制造业的复苏,这种琴慢慢就不再生产了。馆内最小的“迷你”钢琴,上世纪初产于阿根廷。
1835年产于法国的奥舍牌钢琴,是为帆船上使用专门设计的。为了节约帆船有限的空司,这架琴的键盘还可以收起,这种设计在钢琴制造史上是非常稀有的。琴的下方精心设计了两扇橱门,钢琴的弦列架就隐藏在这两扇橱门里。
1868年产于法国的“普莱耶尔”,是专门为拿破仑三世定做的,键盘下方两侧的支架被圣洁的镀金女神所代替,琴身布满了镶嵌的花纹和铜质的雕花,整架琴华美的外壳使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件艺术品。1807年,音乐家普莱耶尔制造出第架钢琴,直至主导法国钢琴市场。肖邦曾说:“当我灵感涌现或我强烈地想发出心灵的乐声时,我非得有架普莱耶尔不可。”
镇馆之宝
羽管键琴是钢琴的前身,是16世纪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键盘乐器,现存的羽管键琴已经不多,懂得演奏的音乐家也很少。博物馆内的“克莱格”羽管键琴产于1977年的澳大利亚,是胡友义专门为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定制的“镇馆之宝”。
羽管键琴为拨弦乐器,有两排键盘,音量较小,声色也更为清脆柔和,在弹奏方式上与钢琴也不太一样,钢琴演奏是手指和手臂的配合动作,但是在弹奏羽管键琴时,手臂不需要太用劲,只靠肩部来带动手指和手部的动作。日本钢琴家,羽管键琴家牧真之去年还用这架琴在鼓浪屿演奏了16―18世纪欧洲音乐家的经典作品《大钟》,《帕萨卡利亚》等。
除“克莱格”外,胡友义的母亲留给他的“布鲁斯纳”似乎更加意义非凡。“布鲁斯纳”是馆内最大的一架三角钢琴,制造于1 937年,音色还很好,里面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设计琴铉在高音部分有四根弦,下面三根,上面一根,起到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宏亮、更丰满。一般钢琴只有三根弦,高音部分也只有三根,这架钢琴在中高音部分已经有四根了,虽然只有击到底下三根,没击到上面那根,但它也会振动,产生共鸣。
现在,馆内的演奏员每天都会在特定时间用这架琴弹奏《鼓浪屿之波》,《少女的祈祷》等诸多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