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各种盛贮器具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著名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将这句诗洋洋洒洒地用行草书写在药罐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诗中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隐逸云山,远离喧嚣浮躁的闹市,与青松为伴,与童子相依。诗中表达了贾岛对隐者的钦慕之情。这种含蓄的诗文表达方式,常常被书写在磁州窑的瓷器上,形成别具一格的陶瓷装饰。
磁州窑蕴含的医药文化
在邯郸市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几个保存完好的药罐,上面的“木香顺气丸”、“神芎丸”,字体斜着书写在药罐上,字体少的两边还用牡丹花、梅花点缀,整体布局舒朗有致,赏心于人。另有一件是私人收藏的晚清民国时常用的霁蓝色釉的药罐,为了令字迹更突出,在蓝釉上施了一层磁州窑常用的白色化妆土,上书“仁林药材局自制”字样。
这些药罐一般都是当时药铺定烧的产品,书写着各种各样的药名。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柜台上,什么药一目了然,为药铺带来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人们再从药罐中闻到散发出的阵阵药香,药未吃病就先好了一半。
陶器贮存药物和煎蒸药物的良好习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但那时只是单味药,没有复方药,更没有成药。到了宋代,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在京城开封创立了一所太医局卖药所(又名熟药所),专门出售成药和中药饮片。成药比生药更便于医生和病人掌握使用,这是我国医学的一大进步。
既然成药出现了,宋代又是瓷器繁荣时期,所以宋元时期瓷质药罐也就应运而生了。瓷器贮药,置久而不易变质;用它来煎药,也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明显优于铜、铁等各类器皿。但瓷器易碎,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这些坛坛罐罐在当今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酒文化、药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陶瓷的运用更是十分广泛,比如盛接小便的溺器虎子、讲卫生的唾盂、吃饭用的饭碗,都是陶瓷用品,其优点是釉面光洁,容易洗刷和不易沾污,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清洁卫生类文物,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卫生习俗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都大有裨益。
此外,瓷枕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心灵手巧的窑工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智慧。虽说古人用的枕质地多种多样,有木、棉、石膏、荞麦皮芯等等,但惟有瓷枕夏季用时最为凉爽、舒适,人们枕在脑下,其高度、弧度正好符合人体颈椎的生理曲度,由于是瓷质的,也不易使颈下出汗过多捂出痱子,比较讲究医学卫生。
磁州窑文化与中医传统文化如影随形,伴随着风雨坎坷一路走来,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过,但始终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是指古磁州范围的窑场,地处河北省磁县内西南部,西北距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约25公里,南与河南省安阳县紧邻,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漳河岸边,地貌上属太行山东麓山前丘陵地带。据《隋书》卷三十《地理中》:隋“开皇十年(590)置慈州”,唐代改为磁州。磁州窑便因此而得名。
古代文献中所指的磁州窑,创烧于齐,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以后还在烧造,包括了位于漳河流域的观台、冶子、东艾口等窑址,以及滏阳河上游的彭城和其相邻的瓷窑。它是宋代以来兴盛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窑之一,风格上简约质朴、粗犷奔放,曾经影响了河南、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广大窑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磁州窑系”,可见其分布区域之广,影响之大。同时,在广泛的生产传播中,磁州窑的技艺还影响到了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至今,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博物馆都有磁州窑的精品收藏,影响极其深远。
“磁州窑”是包括了北方广大地区的许多窑场,形成了一个系列。这些窑场烧造出有相似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的瓷器,他们使用相似的原材料、相似的制作工艺,生产出器型相近的民用瓷器。然而这众多的窑址大多未被古代陶瓷文献所记载,因为它们都是当年生产日用器物的民窑,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当时的***治中心,所以历来不受皇家重视,但也恰好奠定了其洒脱、自由奔放的民窑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朴拙粗犷的格调,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一代名窑的诞生
通常制作陶瓷的地方,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即制瓷原料、水源和燃料。磁州窑制瓷用的料,自古以来就取用当地所产的大青土。大青土中含有较高的铝、铁和钛,呈青灰色,烧成后呈褐色或较深的灰白色,且大青土是半硬质料,易于加工粉碎。
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观台窑、冶子窑、彭城窑分别邻靠漳河和滏阳河,滏阳河属海河水系,有船直通天津和北京。丰盛的水利资源,既是制作陶瓷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为磁州窑产品的对外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磁州窑地区的“大青土”是高岭石复矿黏土岩,是与煤层伴生的,这种黏土矿,绝大多数附存于煤层直接底板及煤分层夹石中,少数情况产于煤系的其他层位。瓷土和煤相叠而存在,有瓷土的地方就有煤。丰富的煤矿资源为陶瓷烧造提供了有力的燃料保障,成为磁州窑陶瓷得以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勤劳、睿智的广大磁州窑地区的人民,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样便成就了质朴且极具生命力的一代名窑。
北宋瓷业的繁荣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制铜钱货币的需求,北宋禁止民众使用铜器,从而促进了瓷业的繁荣。此外,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北宋时城市食肆、酒肆、茶馆、药铺等迅猛发展,使得社会需求增加,推动了磁州窑陶瓷的发展和多种器型的需要。
我们从以往考古发掘和传世的磁州窑瓷器中不难看出,古代磁州窑瓷器的艺术之美,首先是力求使用功能的美,即满足生活的实用需要,所以它的器型琳琅满目,不仅生产过去已有的器型,新的器型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然后再将生活中积累的多种工艺技法装饰到日常生活用瓷中,使得磁州窑瓷器不仅具备了使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欣赏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离不开的茶具、酒具、药罐中,都能寻到磁州窑的踪影。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明代磁州窑白胎棕色护釉装饰的酒坛,开光书写着“池玉夜紫府琼浆瑶”、“羊羔酒”,还有类似于祝酒词的“长将好事于人”书写在酒壶上。
1元代・书“木香顺气丸”药罐(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2元代・书“神穹丸”花款药罐(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3清代・书“仁林药材局自制”蓝釉罐
4清代・书“寻隐者不遇”诗药罐(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藏)
5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磁县博物馆藏)
6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垂钓***枕(私人收藏)
7民国・五彩山水纹枕书“清香美味”(私人收藏)
8清末・白釉黑彩匍匐童子枕(私人收藏)
9清末・黄釉褐彩猫型枕(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藏)
10金代・书苏轼《如梦令》词八角形瓷枕(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11金代・磁州窑虎形枕(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2民国・五彩松鹤纹唾盂(私人收藏)
13民国・圆形带系黑釉便壶(私人收藏)
14明代・铁锈花大酒坛(大英博物馆收藏)
15金代・白地黑花梅瓶(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6彭城镇富田村明清时期窑址
17观台窑址发掘的2号、3号窑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历史博物馆――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