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建水小调是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境内的民族民间音乐,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色彩鲜明浓郁,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建水小调发展尤为迅速。
关键词:建水小调;方言;形式;发展
一、建水小调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建水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歌舞之乡,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使得小调的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如滇南彝族四大腔的《沙莜腔》《海菜腔》《五三腔》《四腔》《西厢坝子一窝雀》等,它们都或多或少的融入到建水小调中以小调的形式传唱着,小调因地区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如:《沙莜腔》以高音见长,婉转而又嘹亮,源于临安(今建水)一带有民谣为证:“好个临安府,沙莜当晌午,肚子吃得胀鼓鼓,手里还拿两大股。”临安土产“沙莜”(红薯)故小调以沙莜腔为名。《海菜腔》一开腔就形成极长的拖腔,音域宽广,高亢委婉,清澈明亮;优美动动听,源于石屏一带,《五三腔》旋律起伏连贯,婉转悠扬源于通海,建水南庄、曲江一带,《四腔》昂扬激越,流畅委婉源于通海,建水南庄、曲江一带。数百年的历史岁月里,建水小调根植于彝族民间歌曲,并吸收了汉族民间小调,是彝汉两族人民文化交融的结晶。节日庆典、约会赶集、农闲耕作,都能听到小调的声音。过去的建水小调虽然曲调单一,发展缓慢但是地区韵味十分鲜明,***后建水的彝汉人民在***治上、经济上有很大的变化,新小调的音调情绪也有所改变,更多的加入了建水彝族花灯的音乐,其唱词为汉语,句式押韵如《四门调》《六穿花》等。
二、建水小调的方言特点
各地的方言都具有多特的地域性,建水方言是云南地区方言支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儿化音相当重,且有自身特点,建水方言由于吸收了彝族白话、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就造就了建水方言具有歌唱性的一大特点,有人曾说:宁听建水人说话,也不听建水人唱歌,建水人吵架都是像在唱歌,有时甚至你都分不清究竟是在唱还是在说。小调应用了方言特有时值的前悠后拖、儿话后移,并具有韧性律动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这些对小调的旋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小调还较多地采用方言衬词,甚至从方言衬词过渡到方言衬句。这些方言衬句对旋律的润饰具有特殊作用,并形成一定的规律。如句前常以“作、哎、哎呀、瑟、瑟罗”等衬词,句腹间的穿插以“呢、了、几、、呐”等衬词来加强语气或活跃节奏,而句末常用“瑟呀、瑟罗瑟、呀瑟罗瑟”等衬句来作句末扩充,或作“落板”用以结束唱段。
三、建水小调的形式内容
建水小调内容广泛,i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彝族人的风俗,爱情,痛苦,辛酸和愿望在歌词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内容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十二月”,“十朵”,“十合”,“五更”,“春夏秋冬”,“四季”等节令和景物联系唱词,使内容按一定规律发展下去,音乐结构严谨,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弦律线起伏较小,以两个乐句构成上下句,在两个乐句的基础上,随情感变化来完成一层内容,终止式比较有特点,在上下句的乐句中,第一乐句结束在调式主音或五级音上,形式半终止,第二句结束在调式主音上,乐句的中间或结尾,不断加入富有地方色彩的衬词,衬句或衬腔乐句,使音调不断延伸扩充。 建水小调在建水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些脍灸人口的小调被广为传唱,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水小调中的一些陈旧内容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彝族人用传统的音调,填上歌唱新生活内容的唱词,发展赋予了建水小调新的生命,这些彝族新生代的词曲创作,也得到了文艺界的充分肯定。建水小调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1.爱情小调;2.诉苦小调;3.劳动小调;4.故事小调;5.生活小调;6.猜拳小调;7.杂弦小调等。
四、建水小调的流传与发展
由于建水小调的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很强便于流传和发展,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由我省著名作曲家万里、刘晓耕,词作家蒋明初先生共同改编成的《一窝雀》便是由建水彝族民歌《西厢坝子一窝雀》而来的,此曲在当时直到现在在全国都对云南的民族音乐小调有着非一般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成为宣传云南建水的一张强有力的文化名片。弘扬民族文化事业,需要具备文化的眼光。文化的最高价值不是同一性而是它的独特性。,建水小调的独特风格让它飘出了大山走向世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建水小调,当地***府也一直在致力于当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开发,这让建水小调这一非物质文化的流传和保护有了很大的改善。也让当地人民已经认识到自己本土的民族文化宝贵的价值,从而坚持和负担起建水小调传承的历史使命。
总之,建水小调作为彝汉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和成熟的美,从而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成为了中国众多民族小调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编.人民音乐
出版社
[2]《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云南民族出版社
[3]《建水彝学研究》.建水县彝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