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拼音范文精选

韦应物拼音篇1

导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渐愧。

“惊zhé( )”,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 )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 )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zhé( ) chǎng( )

惺忪(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是语病,请加以修改。

2.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所在的班级,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你结合本次申遗的成功,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2)有同学把二十四节气分了类,便于记忆,请你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内容。

①这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③这些节气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这些节气反映_______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随着申遗的成功,网友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自豪之情,请你也写一则跟帖,表达自己的心情。

网友“花彩绰绰”留言:华夏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祖先的智慧结晶!节气时令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东方文化精髓的体现!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自己的记忆,默写二十四节气歌的其中一句。

(5)请你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写一段评论的话语。

3.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古代文人墨客根据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的一首首优美隽永的诗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写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① ”的伤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写过“ ② ,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篇;喜欢田园风光的韦应物在“惊蛰”到来的时候,写下了“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句子;孤身异乡的白居易在“冬至”写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诗句;在“雨水”的春日,读一读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③ ”;在“小满”的夏夜,吟一吟辛弃疾的“ ④ ,听取蛙声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寂寞萧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赏柳宗元“ ⑤ ,独钓寒江雪”的遗世***;在“小寒”的黄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在“大寒”的夜晚,与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美妙时刻……天地、自然、季节更替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怎不让人身心俱醉、浑然忘忧呢?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间,雨水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满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早晨天刚亮,雾蒙蒙的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了幼小的儿子或女儿,在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经过,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拦住对方,就把儿子或女儿按捺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这在川西民间称为“撞拜寄”,即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撞拜寄”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当然“撞拜寄”现在一般只在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请你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画,介绍了和“雨水”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请你对出材料三的下联_____________。

(4)联系三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5.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从《诗经》到唐诗,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节气的文化魅力。请你任选一个节气,阐释其含义,并诗意描述该节气。

【参考答案】

1.(1)蛰 敞 xīng sōng (2)“渐”改为“惭”;“暇”改为“遐” (3)在“意味”后加“的节气”。

2.(1)示例:产权保护受关注 节气申遗暖人心。(2)①开始 ②温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祝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为古人的智慧点赞!(4)示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节气文化,并传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露从今夜白 ③当春乃发生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⑤孤舟蓑笠翁

4.(1)①时间的确定 ②习俗 ③雨水增多,养生保健等。(2)撞拜寄习俗由来 (3)示例: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4)示例:二十四气不仅归纳了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且和人类的农事安排、民俗活动等密切相关。

5.示例:清明。含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诗意描述:清b时节,草木萌发,时有知时节的好雨悄然而至。看吧,在蒙蒙细雨中,小草精神抖擞地绿着,鹅黄色的柳枝更加妩媚,青黑色的粗糙的老树皮,在雨的滋润下,似乎也有了几分青春的颜色。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中多了些泥土的味道,暖暖春阳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

韦应物拼音篇2

摘 要: 经典古诗文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让他们提前走进古诗文群文阅读,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丰富其语言积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启迪智慧,陶冶情趣,锻炼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美读感悟,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 激发兴趣 群文阅读 营造氛围 美读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古诗文词句优美、韵律和谐、意蕴深远,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丰富其语言积累,而且陶冶情趣,锻炼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热爱祖国语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从教材第一册开始,经过一年多实践,着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使班级语文学习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步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弘扬文化,激发兴趣

1.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价值在于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诗文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学识与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国诗歌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给学生,目的就是通过“一枝红杏”,让学生感受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因此教学中,笔者认为决不能为应付考试,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而应该开展大量古诗文导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吸取古诗文有益精髓,促进语文和品德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结晶,能让学生明辨是非、珍惜生活,或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或者阐事明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之道,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古诗文除了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外,还是音乐、绘画、意境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同时,古诗文语言凝练、手法生动,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加强语文基本功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生动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群文阅读,合理安排

1.选择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识字量少,以通俗易懂的古诗文为主,并注上拼音,重在激发兴趣。例如,《长歌行》(汉乐府)、《敕勒歌》、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王维的《鹿砦》、《竹里馆》,杜甫的《绝句》、李绅的《悯农》、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白居易的《草》,李白的《静夜诗》、《古朗月行》、《秋浦歌》等。

2.根据季节选择相应的内容。

春天选择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文。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忆江南》,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绝句》、《春夜喜雨》,张志和的《鱼歌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刘禹锡的《竹枝词》,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夏天选择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文。例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小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

秋天选择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秋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冬天选择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文。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高适的《别董大》等。

3.结合节日选择相应的内容。

例如,结合过春节背诵王安石的《元日》;妇女节背诵孟郊的《游子吟》;清明节背诵杜牧的《清明》,韩的《寒食》等;重阳节背诵有关思念家乡亲友的诗文。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赠汪伦》等。

国庆节背诵爱国诗篇,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龄的《出塞》、《从***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

4.根据教材补充相应的内容

例如,教《铁棒磨成针》后让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教白居易的《草》后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诗;教李绅的《锄禾》后让学生自己背诵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教张俞的《蚕妇》后让学生背诵梅尧臣的《陶者》;教陆游的《示儿》后让学生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营造氛围,美读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和学习环境有直接联系。为此,给学生创造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氛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主、自乐地徜徉于诗海。

1.营造氛围――诗上墙。教室墙上贴上抄好的古诗,挂着《儿童古诗读本》、《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选讲》等,使学生进入教室抬头可见古诗,起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日积月累――天天背。小学生的特点是坚持性不够,实践当中我采取让学生每天背诵的形式。如写在黑板报上,每天课前背一背,放学前再练一练。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头脑中的古诗文就多了。

3.家长配合――留作业。每天学生作业中都有古诗文诵读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使家长知道教师的要求及意义,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年级就背下不少古诗文,感到高兴,不少家长乐于配合,相得益彰。

4.形式多――诗配画。由于一、二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诗配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读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5.寓教于乐――制卡片。将小卡片的正面写上诗的题目,背面写上答案,下棋似的,答对了,向前走一步,答错了,原地不动。先走完的为优胜,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背了古诗。

6.主动发展――点将台。利用班队课,设立诗词背诵点将台,如做游戏开火车背诵,分组背诵,男女生背诵。也可以不点将,让学生自由到讲台前背诵,背得好的奖给小红花,学生兴趣盎然。

7.荷角初露――擂台赛。先选出一个人当擂主,谁背的古诗首数超过了擂主,就成为新的擂主。通过循环式交流评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班级背诵氛围好。

8.多方激励――群英会。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人的诗,如李白的诗收集得最多的、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李白”,杜甫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称他为“小杜甫”,王维的诗收集得多且能背下来的就是“小王维”……然后,定期举办诗会,让这些“小李白”、“小杜甫”、“小王维”等背一背他们的诗,通过这些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收集、背诵古诗文。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语感,在轻松惬意中拓展知识。新课标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及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由于背诵形式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通过一年多训练,学生收获很大。二年级学生大多能背诵七、八十首古诗文,最多的背了百余首,低年级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传统文化精髓。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言论著作、诗词曲赋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语文基本功。通过广泛古诗文群文阅读,充分美读感悟,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08.

[2]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4]杨如东.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拓展[J].小学新课程,2010.12.

[5]何丽荣.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3.06.

韦应物拼音篇3

诗人的眼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现世代是“贫困时代”。基督的诞生并非神性的彰显,而是“形而

>> 最好的世代:诗人的超越与逍遥 尘世的超越与精神的逍遥 台湾的年轻世代 世代女子的榜样 世代的无限可能 世代的文化记忆 美日的商业世代 “软世代”的崛起 冒牌的次世代 追求超越的“画诗人”李磊 新世代的掘金者 捕捉“I世代”的影像 香飘世代的浓情 《新周刊》的世代观 “新世代的先影” 影像中的商业世代 本土品牌的“世代”新机 次世代金庸,超越想象的新武侠 从庄子逍遥人生谈其对物欲的超越 最好最好的妻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治 > 最好的世代:诗人的超越与逍遥 最好的世代:诗人的超越与逍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澄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诗人的眼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现世代是“贫困时代”。基督的诞生并非神性的彰显,而是“形而上”的凝固,从此神性离开广阔的大地,遁入无边的苍穹,人类开始进入这贫困的时代,遥望漫天的隐约星光,祈求神性的沐浴。诗人是最接近神的在世者,他一定是个灵魂来自远古的行吟者,吟唱声悠远而清亮,犹如竖琴弹出的虹。海氏经常引用,并被世人津津乐道的荷尔德林的一句诗是:“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伟大诗人眼中的人理应如此,因为他拥有神的禀赋:大地是金黄色的,地底下掩埋的馈赠正在蠢动,宁静或狂暴的风梳理出田垄的脉络,所有的一切都是包容而隐匿的,暗藏着即将到来的分娩苦痛的可能性,以及遥远世代传来召唤的静谧与焦虑。在这样的世界中,人还没有遗忘“存在”,“存在”无处不在,所以,理应诗意地栖居。然而,人,没有。因为他们不是诗人。

诗人为什么能揭示人世间的存在与本质?因为诗人有别于常人。常人沉沦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眼睛看不出充溢着的神光。诗人却不是凭借这双肉眼。在俄狄浦斯传说的最后:犯下罪孽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在长女的搀扶下到处流浪,在历经艰险后来到了神定的归宿地,阿提克的克洛若斯,进入了不许任何人进入的森林。“被禁止的秘密不该用语言触及……现在,很奇怪,我又成了你们的向导。”俄狄浦斯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后,在电闪雷鸣中走进圣地深处,旁人仿佛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事物,用手遮住了脸,就这样,他突然消失了。只有抛弃肉眼的束缚,甚至普通言语的牵绊,人,才可以达到世界的本质。所以,最伟大的诗人荷马也是盲人。

此情此景,东方仿佛。瞽传诗的传统至少在上古时代是存在的。但是很快,我们的诗人就成了礼仪化世界的传声筒,诗的言语变成了社会的语言。所以,在中国古代,刺瞎双眼的不是俄狄浦斯,而是在《绣襦记》中为了规劝自己丈夫读书,用绣花针刺瞎自己一双美目的李亚仙。其中之刚烈、决绝、柔情、无奈、希望等等诸种情绪谱写成了这一幅浮世绘,焦点集中在那双流着血的眼睛上,如同黑暗的网眼,而那张大网,将人缠绕得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网中,追求源头的诗人已经消亡,诗人开始从其他方向突围。

让我们告别这样的惨烈,退而求其次。靠一双天赋的肉眼,如何能够看到世界的本质或本源?在基督现身于苍穹,神性远离大地的世代,诗人们也只能如此了。在西方,无论是宗教还是舍勒的伦理现象学,甚至是世俗,都给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答案:“爱”!他们认为,诗人靠眼中的爱,足以融化和感知那隐匿的永恒世界。噢,果真如此吗? 流连之境

回到东方。

与西方诗人深切感受到“存在”不同,东方的思维方式中很少有“存在”的忧患与焦虑意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总结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几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三点为:“合知行”,“一天人”与“同真善”。即主体与客体并没有产生“撕裂”,反而是从本体论到知识论到道德论都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种融合,体现在“歌咏言”、“诗言志”上,在很早以前,诗歌已经和道德修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诗人从上古时代那个巫师一般的先知者降格为歌颂礼仪的士。大部分诗人所追求的“道”,已经在社会礼仪化的过程中沉沦为“道德”了。《楚聘歌》云:“大道隐兮礼为基。贤人窜兮将待时。天下如一兮欲何之。”我们只好从上古所遗留的只言片语中“得道”:

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

—《白云谣》

在上古诗人眼中,“道”是自然之道,而此自然,绝非后世胡塞尔欲悬置的物理之自然,而是生生不息、悠远绵长的自然。这样的自然是不断自我涌现的自然,而非静止不动的现象。综观先秦社会,应当有“大道流行”—“礼仪为基”—“礼崩乐坏”—“道隐德存”的阶段。礼崩乐坏造成了两个后果:一、大道逃逸,并以世俗化的诗乐形式表达出来;二、礼仪重建的诉求,使得这些诗乐形式又迅速被剔除。最后,恰如传说中朱熹所言:“仲尼不出,万古为长夜。”殊不知,长夜才是诗人的家园,是诗歌最好的温床。

面对道的隐匿,普通的语言已经触及。“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卮言、重言与寓言,都不是“普通话”,而是“诗”的语言!诗人是不甘于“沉沦”在这礼仪道德的世界中的,随着两汉魏晋文学的自我觉醒,诗人又重新降临到人世。

诗人觉醒到自我,并流连于美的世界。这种“流连”境界又有两种:一是自我意识苏醒后带来的新奇与苦痛;二是坦然面对之后对于美与世界的眷念。自我意识的觉醒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需要面对社会、历史所带来的隔阂感,犹如意识到自己穿上了一件粗糙的衣服,又不能像阮籍、嵇康们一样放浪形骸,袒胸***,只能忍受那艰涩的摩擦。诗人选择用诗的语言来对抗这种艰涩,而这时候的诗必定追求锐利如刀,这样才能将坚硬割破,直达自己的内心。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李贺笔下的自然,展露出它奇诡的一面,诗人应当是被自己的内心峥嵘所割伤,才会使江河带泪。这是一种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叛,打开自家的门扉,映入眼帘的却是枝桠缠绕如鬼影。这种对于世界的“流连”是坚硬而冷峻的,诗人硬生生地闯入这个世界中,静静而悲伤地凝视着它,内心的火却在燃烧,尽管快要被冷风吹灭了,但他还是要吐露,还是要发言。这已经几乎触摸到语言的本质,绝不是礼仪社会的载物,而是先于社会存在的“大道”。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诗人陈子昂面对世界的洪流无比感伤,这何独是他的感伤?“道”已经消失至虚空,人生在世,只是无尽的孤独—“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但是,自然好歹是生机勃勃的,人情幸好还是有冷暖的,一部分诗人如王维,走向了自然的禅意,而大部分诗人则在短暂适应了世界的隔阂后,又投入到饱满的人世间了。

中国式的人生感怀多是带着淡淡的悲哀与悄悄的豁达。“鬼”,“归也”,只是时间长流里人生的一部分,是生人过去之好友,未来之同伴。诗人不得不流连于人世,虽然世事茫茫,虽然命运多舛,但既然人生是羁旅,且歌且行地走上一程又何妨。如果说老杜有满满的一腔对于人世的关怀,那么小杜的“流连”就是自我放逐了。这是他对抗“沉沦”的方式。而所谓“沉沦”,即陷入庸俗的人伦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是容不下诗人的,而当世俗的礼仪变成笼罩整个知识人世界的大幕,诗人的任务就是在日常伦理中发掘所谓的“性理”,那么他那双“慧眼”就不再有眼波流转,而是僵化与呆滞了。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

如果“道”已经沦为“道德”、“性理”,为了彰显这样庸俗化的“道”,写这样诗作的诗人,在我的眼中,哪怕这首诗再清新可人,他都算不上真正的诗人。因为,真诗,永远不是手段,它只是目的。 存在之境

钱锺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然而,心理攸同但境界不一;道术未裂而花开并蒂,也是有可能的。也许由于语言本身的不同,譬如西语重主谓结构,系动词发达,或者最根本在于一为拼音字母、一为象形汉字,在思维上,西方诗人思考的路数定然与东方不同。

因为拼音字母只是纯粹的符号,所以为了达到那个真正的世界,诗人的语言必然是充满悖论的。无悖论,不成诗!悖论,正是诗人试***超越语词的限制,力***透视事物本质的一种言语尝试。美国新批评大师克林斯·布鲁克斯说,对诗人来说,个人总是价值的中心和载体,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职责就是去揭示这个价值。

而这世界上最大的价值就是世界种种的本质。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说,诗歌是人类真正的母语。因为诗人的语言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而达到了对于本质的揭露,而那,是人类尚在襁褓中的呢喃与哭嚎。本质是什么?诗人在寻找的冒险旅途中,一次次回到古希腊的起源。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关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啊,你像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掉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应该知道的一切。—济慈《希腊古瓮颂》

这只希腊的古瓮,盛的是神的骨灰!是神力在大地之遗留,所以有冰冷的牧歌在遥远的世代呼唤,呼唤永恒,呼唤自己,自己就是永恒!恰如海德格尔所言,盛水的绝非器皿这个物件,而是它包围出来的“空”。这个“空”就是神力之所藏,存在,在于虚无。

这种虚无感充斥着诗人的心灵,由此吐出的哪怕再柔顺的句子,也有一种矛盾的魔力。最大的悖论与矛盾是生与死,人都是向死而生之人,死亡在远方抛射回来,与我们轰然相撞。在这样的无言的撞击声中,存在自然就会体现出来。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其名作《严重时刻》中自言自语:“……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这是一种深切的存在感,深入骨髓,无法逃避。这种感觉最根本的来源在于主体—客体的砉然而裂,因为这种***,存在才赤裸裸地暴露在世界上面,诗人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动物,因为他居然意识到了这种无处躲藏的蚀骨之痛:虚无,孤独,纷沓而至,无法可想。

客体如野兽般侵略进入诗人的胸膛。米绍写道:“因为一个男人过于目不转睛地盯着岩石看,所以遭到了岩石的殴打。尽管岩石一动不动。”

但是,恰如毕加索曾经说过,人,居然在泡在浴缸里的时候没有解体。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所以诗人试***用人性来弥补这其中巨大的裂缝,达成伊甸园中的宁静,恰如女娲补天一般,只不过他用的石头是自己的血肉化成。这样凝结而成的宁静,与中国式的王维或陶渊明的心境完全不同。同样是“空”,东方的“空”是“禅意”,西方的“空”则是“洞见”,看看一颗松子落在东西方土地上的不同结果吧: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

《员外》

树林里幽深的寂静

有它绵绵不绝的音律;

一枚果子从树上跌落,

这响声谨慎而低沉……

—曼杰什坦姆《树林里幽深

的寂静》

在韦应物的松子落地声中,虽然有幽人的呼吸,但是那是自然的一部分,宇宙都睡着了。而在曼杰什坦姆的松子坠地声中,分明有诗人的呼吸,这呼吸首先不是作为寂静的宇宙之音而出现的,恰是一种低沉的、压抑的力量的积蓄,仿佛一种神秘的容器盛满了它们,然后在森林幽静的深处,悄悄拔开橡木塞子,正一点点的有什么流溢出来。

那就是存在,而本质却还未显现。 超越与词碎之境

追寻本质是西方诗人永恒的目标。

在这条道路上,哲人是诗人最大的朋友与敌人,他们几乎同时发现,本质的秘密是从时间的源始开始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时间为掷骰子的儿童,儿童为王。”说哲人是诗人的敌人,因为通过理性将“时间”空间化,是欧洲古典哲学的必由之路,从此“时间”被“分割”为不同的“方位—时代”,然后又简化为“瞬间—点”。“时间”与“空间”都变成了“点”,而在这样的“点”中,单向度的“线”与“面”被延展出来,“科学”从“哲学”的子宫中诞生了。

说哲人是诗人的朋友,因为近现代哲学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对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反思。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了“时间—绵延”的观念,“绵延”为“不可分割—不可重复”的。胡塞尔希望用“意向性”将时间从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中还原出来。海德格尔则说,时间性是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时间性的本质即是在诸种绽出的统一中到时。而伟大的诗人,都已经用自己的“眼睛”还原出了“时间”与“空间”。

满手时间,你朝我走来—我说:你的头发不是褐色的。

你轻轻把它举到苦难的天平上,它比我重……

—保罗·策兰《满手时间》

在诗人的还原中,时间即空间,点已经还原成了一张曲折的大网,网眼全在诗人的心中。意识到存在,将时间、空间从物理和心理的世界***出来,这只是到达本质的前两步。最关键的却在于“超越”,超越到明明不可言说的真正世界,那是神的领域。神,不一定是以基督的形象而现身的,它原本就弥漫在这万物世间,诗人感受到了它,这是一种要命的催促,让他不得不中断手中的活计,去聆听,去冥思,这是怎样的声音啊!

在超越的梦境中,诗人耳边响起的就是死亡秒针行走的声音,时刻敲打着梦境。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临界点,死是极端私密与自我的,没有人能替我们去死。死中间必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秘密,未知死,焉知生?而这个秘密竟推动着诗人每往本质的道路上前进一步,就越濒临死亡的深渊。刘小枫在《诗人自杀的意义》一文中说,诗人自杀是二十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内在事件。

在超越的旅途中,时间常常变成绝望的零点,而空间则变成黑洞,极小又极大,吞噬着诗人的记忆和一切:时光与价值体系颠倒错乱,如果物理世界靠重力支撑,心理世界靠价值支撑,诗人抛弃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失去自我,失去原来的自我,而只有这样才能回到本质的怀抱。本质以上帝的姿态降临:

天父的纯洁光芒,并没有把它烤焦,

虽受深深撼动,却还同情于神的痛苦,

永恒心脏坚如磐石。

—荷尔德林《当如节日的时

候……》

诗人凭什么完成这惊险的超越之旅?凭借“永恒心脏坚如磐石”!在这个时刻,语言是那么无力,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在超越之境,词语的暴虐与无力让诗人绝望,词语甚至试***篡夺神的位置,当上了“僭主”。这简直比死亡更让人难以接受,本质就在触手可及的眼前,但词语已经在它的边缘与极限翻转,无力再进一步,在“词碎”的境地里,疯癫似乎是不得已的选择,荷尔德林、斯威夫特、尼采都疯了……

在遥远的东方,海子和顾城也自杀了。 迷离与逍遥之境

与西方不同,东方诗人在响应“道”的呼唤。

“道”不是西哲两分之后的“实在”,而是从上古逸出的,似曾相识,似识未见,似存实亡,似亡实存,纤毫间,天地间,无所言状的一种源始。

“得道”是中国知识人心中永恒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让孔圣人念兹在兹的“道”是什么呢?怕是晦暗不明的。东方的道与西方的存在与本质不同,它是飞雪鸿泥,是植根于自然的,还未被社会实体化的“道”。从字源上来看,“道”的本意应当是“道路”。从辵,意味着“所行道也”。而且,从“走”的动作中,也有通行不滞、流转不息的意味。从首,则意味着“行所达也”。也有首要、居先、统领的意味,章太炎先生说,“首”孳***为“道”。“首”的开口就是言语,言语本身就是“道”,是“道路”,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

在“流连”与“沉沦”之境中,诗人已经感受到了主客体的交融,并且试***以这种交融来对抗冰冷的客体。但这或许仅仅是掌握了自己内心的“道”,或趋于平静,或眷念缱绻。对于冥冥中永恒的“天道”呢?诗人的超验之旅又从何开始呢?道在虚无缥缈间,青鸟殷勤为探看。那些情物、家什在月光与烛影下反射出微微的光亮,生活本身似乎在诉说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诗人无路可走,因为语词、格律的道路已经封死,不安于此道的诗人一定焦虑万分,一遍遍走回自己的内心。

余英时说,中国思想的“突破”,不同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外在超越”,却是一种“内在超越”。与西方知识人对于不变理念的追求不同,中国知识分子更关注于内在修养知识以期达到“道”,而最终目的就是对于社会的道德实践与改造。但是这里,我不愿意用“内在超越”这个词,因为对于本质追求的“超越”与对于“道”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路径,简直是不可通约的,如果仅仅是向内心的开拓,并可以用于社会,即能“得道”,那只能是“道”的实体化和庸俗化。至少,诗人“内在超越”求的“道”,一定会在生命的某一刻如天籁般出现,真正的诗人,在寻求“逍遥”的道路上。

逍遥是超验的,而试***超越经验,想象力是第一步的,最关键的是对于“道”的呼喊。这绝不是一个惬意的过程,有时候,只有在自我毁灭的边缘才能发现“道”的逃逸,从礼仪化、道德化,或儒家、道家等特定的什么家的包围中“逃”出来,这种“逃亡”一定是心灵支离破碎后的结果,是生生将沉沦与流连之境打碎,才能走出太过厚重的经验与肉身。

诗人的内心已经荒芜到极至,才能将整个世界装下,但是这个荒芜,却是炼狱般的痛苦,他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如果是“流连”之境的诗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换个话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屈子的追问是直达本源的,儒家之道已经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了,所以他才愤懑异常,选择放逐后的以身殉道。

屈子汨罗江畔的纵身一跃,是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自我毁灭,从此通往“逍遥”的道路仿佛被封死了,诗人只能在人世间徘徊。这条路封死得太早了,很多诗人只能留下一声叹息,千古艰难惟一死,对于“逍遥”的想象与迷惘,成就了无数李商隐《锦瑟》式的迷离。

迷离是从语词的抽象开始的,因为有别于西语的符号字母,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形象”,诗人的反抗于是从词语意义的模糊开始。明代胡应麟曾在《诗薮》中提出“体格声调,兴象风神”的文学理念,格律的声调已经无法改变,字的形象也无法打碎,诗人要做的就是用一个具体的象编织成抽象的内容,这已经是中国古代诗人能走到的最远境界了。这样的境界或许是由于“情爱”所造成,但是那份迷离,却是对于人世的反抗与绝望,却又不得逍遥之门的徘徊,诗人不再是那个安于诗意地栖居的诗人,而是伟大的求索者,只不过他的方式不同于普罗米修斯。 最好的世代

之所以说是最好的世代,因为在这个世代,世界是如此之大和开放,贫困的是神性,人性与情欲却四处流溢。这或许是宗教学家、***治家或社会学家的烦恼,但是,荒芜隐藏着大地最深的秘密,“超越”与“逍遥”之境都向诗人敞开了。“道”与“本质”成了中国诗人相互凭借的手段与目的,互为现象与方法,这一点,前无古人。

诗人可以凭借现代诗的句法,用汉字这一独特的象形文字,“逍遥”之显现,向“超越”进发。

当我一闪地震栗于

我是在爱着什么时,

我觉得我的心

如垂天的鹏翼

在向外猛力地扩张又扩张……

永恒—

刹那间凝驻于“现在”的一点;

地球小如鹅卵,我轻轻地将它拾起纳入胸怀。

—周梦蝶《刹那》

这是庄周《逍遥游》中“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那只大鹏吗?那只是刹那的具象,诗人追求的恰恰是“现在”的“存在”,“存在”被还原为“鹅卵”,“鹅”是鲲鹏的后裔与血亲;“卵”,则是生命的本源。而纳入胸怀,吞吐万物,这就是“超越”,完全可以不需要跨越“神”的助力与格斗,只在庄周梦蝶一般的拿捏中,完成这趟面向本质的精神旅程。以汉语字句独特的手段,试***达到西方的存在本质的作家,我以为,不得不提到台湾作家王文兴,他的名作《背海的人》就是在进行这样一场伟大的尝试,虽然一般意义上他是小说家,但是我以为,他就是诗人。

闺怨、归乡与过客是典型的东方式问题,郑愁予《错误》中马蹄“达达、达达”声如此清脆与具体,却是西方式的,面对这幅场景,眼前不会是泼墨山水,或是工笔画,而是一幅淡雅的莫奈式油画。那马蹄声好像就是诗歌自身行走的韵律与步点,抑扬顿挫,长短分明,只有在这样的句式与呼吸中,才能巧妙地回答中国的古典问题。我不是归人,这不是我的家园;我的马蹄也不是停留声,但是带着停留,隐藏着停留,甚至预示着停留;我不是近乡情怯,也不是他乡故乡,但是我绝不是绝情,这个错误是温暖而湿润的,我就这么漫不经心地,看不到痛苦地,完成了一次“超越”,这种“超越”,其实就是“流连”,而且,具有到达“逍遥”的钥匙。

只有东方的混沌才是冰冷的存在的家,而遗忘,是去往逍遥的踏板,在去往本质的航道上,诗人不期然与逍遥擦肩。此情此景,只有在现代诗中才能领略,如余光中先生的《逍遥游》,虽然这是一篇散文诗,但可以看成与王文兴先生的路径相反的尝试,他的船骨,他的本质,他的方向,都是不折不扣的东方,或许只有那天空,那水域,已经是糅杂着西方的,变成了世界的了。

如果你有逸兴作太清的逍遥游行,

如果你想在十二宫中缘黄道而散步,

如果在蓝石英的幻境中你欲冉冉升起,

蝉蜕蝶化,遗忘不快的自己……

—余光中《逍遥游》

有人问余光中先生为什么要写诗?他说,我是不得不写啊,就像打喷嚏,还好打出的是彩虹;又像咳嗽,幸好咳出的是音乐。在我们这个世代,我们不仅有彩虹和音乐,而且知道了彩虹形成的原理,音乐也不仅仅是丝竹之声,还有比这更幸运的吗?这不仅不会打扰我们的诗意,而且又拓展了多少过去世代所没有的境界。

日本学者金森修说,物质不是精神的敌人,而是精神的朋友。只是面对着自己的精神必然会变得贫乏,要蔑视这种情况,去面对物质,而且,以温柔的心境面对物质的精神,不会犯把这个世界分成精神和物质两部分等这种颠倒的错误。这个世代,是民主的时代,商业的时代,贵族精神的铁剑已经在这遍地流淌着奶和蜜的大地上慢慢腐蚀,大部分人的论断是文学已经被束之高阁,而诗歌更是被逼入文学的仄角。但是,其实不然!对于诗人来说,这恰恰是最好的世代!因为他拥有神一样的无限可能性,种种的光怪陆离都是他播种所赖的土壤,所有的粗俗与时尚都在撩拨他的心弦,他甚至可以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沉沦”、“流连”、“逍遥”、“迷离”、“存在”、“超越”、“词碎”这些境界中反复穿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如周梦蝶先生,中年时代用自己的方式来抗拒绝望与死亡,他面对的是西方式的苦恼与境界,但给他力量的却是东方式的“明心见性”。而到了诗人的晚年,终于整体回归东方的“流连”与“逍遥”之境,并且完成了东方向赫拉克利特的致敬与莞尔。

果尔,此山此水此鸥鹭此牛羊

就有福了!

……

是谁说的?芭蕉禅师漆园吏Heraclite

是谁说的,都已无关紧要;

千载下,有萤火的所在,定知有

自吹自绿自成灰还照夜的腐草。

—周梦蝶《果尔十四行》

并以此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让周梦蝶先生的自吹自绿自成灰,比对出我的自说自话自成灰。

巴金论集

坂井洋史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所撰写的巴金研究的论文合集,包括对巴金早期无***府主义运动的探究,对《灭亡》、《家》、《憩园》等名作的解读,以及对长期以来巴金研究和中国现当代研究范式的反思等内容,另有作者与多位中国学者的对话及访谈。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援引了大量原始的一手文献,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时发展中的巴金形象,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文献素养。尤为难得的是,作为一名外籍学者,全书文字洗练流畅,能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思路。因此,这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韦应物拼音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韦应物拼音范文精选

学习

一块牛排成就的经典

阅读(50)

1944年8月,纽约商人阿曼德来到他妻子继承的、位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庄园度假。这天中午,他特别想吃牛排。可庄园的工人告诉他:“我找不到菜牛。只好买了这头怀孕的母牛。什么时候宰杀,请主人吩咐。”阿曼德摇头说:“我可不想为吃一块牛排连未

学习

蜉蝣、石蝇、石蛾水质指标生物“三巨头”

阅读(36)

在自然水域中,生存着大量的水生昆虫,它们与水环境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不同种类的水生昆虫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种类只适宜在清洁水中生活,而有的则可以生活在污染水中。水生昆虫的存亡标志着水质变化的程度,因此水生昆虫可作为

学习

莫欺少年少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莫欺少年少,内容包括莫欺少年穷完整文,莫欺少年穷全集免费阅读。7岁开始获得国家专利,10岁时已经有3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11岁就已经被一家高科技公司聘为特约工程师,成为全国年纪最小的工程师。他,就是惠州市第一中学初一

学习

朱熹“主敬”说探微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朱熹“主敬”说探微,内容包括朱熹中庸章句全文,朱熹论奉献。关键词:主敬;主静;涵养心性;洞察天理

学习

专题1字音字形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专题1字音字形,内容包括字形字音专题速记版,专题01字音字形字义解析版。【考点阐释】

学习

如何喂养小狗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喂养小狗,内容包括小狗喂养的个人心得,小狗喂养方法怎么写。从来没有接触过狗的人要养小狗,第一个问题就是它吃什么?怎么喂?

学习

浅析云南建水小调

阅读(200)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云南建水小调,内容包括建水小调最好听的歌曲,云南建水方言民间小调。关键词:建水小调;方言;形式;发展

学习

台湾健保制度蜚声国际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台湾健保制度蜚声国际,内容包括台湾的健保制度和大陆的区别,台湾健保模式全揭秘。台湾健保制度被认为是全球典范,从医疗需求到医疗供给等项目,都获称赞,在国际上排名第二,仅次于瑞典,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医生卖力、医护人员薪水低、

学习

郭均的并购艺术

阅读(42)

在华尔街,他们被形容为雄心勃勃、绝顶聪明,同时又被描述成心狠手辣、毫无道德;他们在击垮别人的同时也为更多人创造了财富;他们是人性分析家,通过剥掉别人的外壳,发现其优势和弱点。

学习

努力奔跑作文800字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努力奔跑作文800字,内容包括努力奔跑作文,努力奔跑作文800字记叙文。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题记奔跑一词,让我想起了阿甘。他在决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要坚持。于是,从少年时代一直到成年,他一直不停

学习

浅论辅助生产成本代数分配法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辅助生产成本代数分配法,内容包括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公式,辅助生产成本的交互分配法步骤。摘要: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法中,代数分配法最为准确。然而,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却没有被普及。本文通过对此方法存在的问题进

学习

历史博物馆――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博物馆――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内容包括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全诗翻译。中国陶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各种盛贮器具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学习

汉语拼音轻松学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汉语拼音轻松学,内容包括汉语拼音轻松学会,汉语拼音表大全。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尝试着用电教媒体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

学习

清新优美的诗意语言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清新优美的诗意语言,内容包括很优美的诗意句子,语言优美诗意的诗集。【片段采撷】

学习

兰波的诗范文精选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兰波的诗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兰波著名诗句,兰波诗集经典语句。关键词:奥菲斯谷克多兰波超现实主义

学习

怎样教拼音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教拼音,内容包括怎么教写拼音,简易教拼音的方法。学好拼音是学好语言的根基。怎样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同学对抽象的拼音字母记得快、记得牢?教师应开动脑筋,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们的身心特点,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他们

学习

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的方法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的方法,内容包括一年级拼音声母韵母整体认读表,一年级拼音怎么教孩子拼读出来。【摘要】作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始,语言文字是小学生应掌握的第一课,只有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才能接受其他教育。拼音

学习

论孔子的诗学观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论孔子的诗学观,内容包括孔子删诗说是谁提出的,试析孔子的诗学主张。【摘要】本文以孔子诗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出土资料,在解读新材料的基础上,期望对研究对象作出一些新的阐释。本文结合《孔子诗论》,重新分析孔子的诗学观。

学习

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精选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吟咏花木的诗句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吟咏花木的诗句和象征意义,吟咏花木的诗句作者及出处。吟咏花木的诗句篇1留下《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绝唱的白居易,不仅是诗界巨擘,而且还是一个花痴。白居易爱花、咏花、种花,花卉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