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一定要多写民兵”
“大地震发生后,最早就地展开救援工作的,是当时还活着的民兵。”范晓光动情地说,民兵没有专业工具,就用双手对废墟下能够看得见的人展开救援,这在当时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地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没有表彰什么的,但他们做到了,所以你们一定要多写民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参与救援工作的,只有五六千人。中央***当天作出决定,从外***区调动3万人,第二天追加调动3万人。之后驻扎昆明的2万多人也赶来,加上3万多武警官兵,构成了抗震救灾的正规***兵力。
地震当天,正规***兵力不足,当晚,范晓光批准下达命令:四川辖区内5万民兵,包括预备役,集中起来到灾区去!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跨地区、大规模的民兵集结调动。四川省所有地区的民兵应急分队都去了灾区。当时,包括灾区老百姓在内,外界一直把这些外地来的民兵当成了正规***队,因为“他们干的活一点都不少,工作强度一点都不小”。
“汶川草坡乡,老百姓断粮了。因为当地种经济作物,粮食都靠调拨。震后交通断了,老百姓就买不到粮,连一个开饭馆的老太太家都没存粮。就靠组织100多个民兵,每人每天背30斤大米送进去。”“2008年6月1日,发生抗震救灾期间唯一一起直升机失事。10日,失事直升机被找到。这些你们都知道,你们不知道的是,找到失事地点后,是民兵翻山越岭把机组成员遗骸背回来的。他们是来自黑水的藏族民兵。他们要翻过两道大山崖,才可以进入失事地点。你们几个都到过灾区采访,一定知道四川的大山崖有多么险峻,根本没有路,是民兵依靠绳索一段一段爬进去的!”范晓光说到此有点激动。
范晓光心里一直有个遗憾:这数万无名英雄,不该永远无名,他们也是老百姓,他们实践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他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应该被历史铭记。
“人民***队绝不允许自毁长城”
一头白发的范晓光中将,多年来一直被***中将士形容为“温文尔雅”。然而,在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他曾经几次“冲冠一怒”,因为个别人的添乱、作秀。
出身于***人世家的范晓光,继承了父亲王平上将的刚正、血性。这传承,不仅仅来自他的父亲,还来自湖北阳新那片热血大地。范晓光说:“父亲生前多次深情地说,‘我仅仅是一名幸存者,那些牺牲的无数先烈,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阳新,仅仅大***时期就牺牲了20多万人!”阳新被后人称作“***县”,而这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深深沉淀在父子两代将***的血脉里。
2008年5月24日的映秀,***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地震后的废墟上联合召开新闻会。“当时一共有35家各国新闻媒体参与采访报道。可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场面就这么乱,不断有人试***冲过战士们手挽手构成的警戒线。原来,其中不少人竟然是一些干部,所以负责警戒的小战士们不敢对他们怎么样。我看这样不行了,我是负责安全的,必须采取措施。我就跑过去,揪住其中一个人,大喝一声‘你是哪里的!’对方吓得立刻跑了―――他看到我肩上的将星了,不敢违抗命令。我个子高,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把这些人一个一个都揪了出去。”说到这里,范晓光笑了起来。
“事后,有人背后说我是当着***的面打人。其实我没打,但要是当时他们还继续添乱,我真会打人。”范晓光笑道。
接着,范晓光“坦白”了一次自己真动手的事情―――5月19日,还是在映秀,直升机不断运来抗震救灾的人员、物资。到现场视察的范晓光突然感到纳闷:天上他亲自调来抢救伤员的直升机盘旋着下不来,停机坪上的一架某部的直升机迟迟不肯离开,物资卸下来又搬回去,如此反复多次。怎么回事?原来,停着的直升机正在拍摄自己“抗震救灾”的录像。范晓光勃然大怒,冲上去一把揪住那个摄像的打了一拳,同时怒喝一声:“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这里作秀!”跟着一脚:“快滚!”
“尽管在13万抗震救灾的人民***队中,那仅仅是个别人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坚决制止这一不良行为。我们不能忘记什么叫人民***队,人民***队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队绝不允许自毁长城!”范晓光一脸凝重地说。
“***不戴口罩,我们只好摘了”
2009年,范晓光去上海进行体检,并检查一下膝伤。他一再强调,自己的伤病与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无关。
他的夫人吴晓鸣坐在旁边,这时忍不住数落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你进灾区不戴口罩,一方面高兴能看到你,另一方面却很担心你。你去灾区回来之后就身体过敏,后来好了,再进灾区又过敏。这跟进灾区还是有关系呀!”
范晓光挥挥手说:“过敏这东西很难说是什么原因,我看和进灾区一点关系都没有。一开始我是戴口罩的,我让***戴,他不肯戴。那我们只好都摘了。”
老公安吴晓鸣又数落说:“那你要是在唐家山上注意一点,膝盖总不会出问题吧。”
范晓光沉默了一下,解释说:“唐家山坝体看着不高,上下陡坡也得百十米,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好多次。下去就是泄洪槽,我们每天都要下去处理水情。我60多岁的人了,但身体一直都很好,这次却一不小心让膝盖积水了。”
说完这话,范晓光马上笑着安慰老伴,“放心吧,基本上没事了。”
忙到忘记给家人报平安
“将***,你作为一名丈夫、一个父亲,一位90岁***亲的儿子,却在地震之后数次‘失踪’,你有没有感到内疚?”有一位记者曾经问到这么一个问题。
事实上,吴晓鸣在2008年6月19日曾写过一篇文章《范晓光同志,为你喝彩》。文中写道:“5月11日,我从成都回北京办事,不料第二天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那一刻,我因为无法与范晓光联系而焦急万分,儿子无声的哭泣更让我心忧如焚……年近90高龄的婆婆范景新―――这位‘七七事变’后即参加***的老八路,她深明大义,为了保证儿子范晓光全身心投入救灾抢险工作,约定全家人不要主动给他打电话。战争年代,婆婆和公公王平将***历经生离死别,她懂得一个前线指挥员的妻子做什么才是对丈夫最大最好的支持……灾区的每条消息都牵动着全家人的心,每当大的余震和下大雨更是让我们寝食不安……6月6日夜接到晓光电话,声音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现在正在下大雨,泥石流在滚动,衣服全部浸透了泥和水……谁都知道,堰塞湖自然堆积的坝体本来就不坚固,持续不断的余震和降雨使水位上涨,坝体垮塌、溃堤的危险随时都存在。晓光说:‘……嘿嘿,没事……啊,小心你要当寡妇,哈哈!’电话在玩笑声中结束。没有许多温情话语的回应,也许那些都显得多余。乐观和幽默什么时候都不少,我了解他。那一夜,我彻夜未眠。……”
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传递出发生在这个***人世家里的真情实意―――一方面是对远方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亲人最质朴、最真实的牵挂,另一方面是这一家三代20多人,愿意,并已经成为范晓光将***最坚强、最可靠的后盾。
范晓光沉吟良久,说:“一进灾区我就想,地震发生后怎么忘了用***线电话给家人报一声平安,手机又没信号。后来一忙就忘了。忙好一段就想,就又后悔……我儿子他们真的很担心。”
说起儿子王子虞,将***心情阴转晴,说:“后来他悄悄告诉我们,给灾区捐了10万元,我们很高兴,儿子有出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平之子范晓光:铮铮铁骨入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