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探索了人类面临的自由困境,即自由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对立。文中体现的自由思想和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试从存在主义关于“为他的存在”的分析为视角,来探讨主人公亚历克斯和小说中其他两个重要人物的人际关系,并分析主人公艾里克斯如同置身于终极地狱般的生存困境,为萨特“他人就是地狱”的论断在这个故事中找到例证。
关键词:《发条橙》;他者;为他的存在;地狱
安东尼・伯吉斯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文学作品的多产和创新著称于世。《发条橙》被公认为伯吉斯的代表作,通过揭示深刻的道德主题,运用独特的叙述语言和技巧,作者深入的探究了现代人有关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存在主义主题。伯吉斯在《发条橙》中所展现的人生主题,与二十世纪兴起的存在主义主张如出一辙。本文试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以他对“为他的存在”(being-with-others)的分析为依据,对小说主人公亚历克斯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
在《存在与虚无》这部萨特的存在主义鸿篇巨著中,萨特对于一种意识遭遇他人的意识,而彼此的意识又如何相互作用的状态从现象学的角度作了深入的分析。这是一种由他人的注视引起并被焦虑困扰的情形,同时伴有羞耻的感觉。因此,“为他的存在”是人类现实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萨特相信:“冲突是‘为他的存在’的原始意义。” 也就是说,“我努力地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出来,反过来力***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控制我。”[1]无论是我奴役他人,还是他人奴役我;我控制他人,还是他人控制我,结果最终都是注定的失败,在萨特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他人即地狱”这句存在主义名言出自萨特1944年的剧作《禁闭》,深刻而简练的概括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封闭、互相戒备、互相冲突的关系。
在《发条橙》这部小说中,“他者”的角色由故事中的配角作家亚历山大,同伙丁姆,监狱教诲师查理以及医生布罗斯基来扮演,通过展示主人公亚历克斯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伯吉斯探索了因为“他者”介入的存在主义困境。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亚历克斯和作家亚历山大以及同伙丁姆之间的人际关系。
一、亚历克斯和作家亚历山大――相互的折磨,彼此的地狱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和人类情感》一书中,他强调了绝对自由的道德。为了自由,我们必须承担为全人类选择的责任,因此我们所做的自由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否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将以生活在地狱而告终:或者是我的自由奴役你的,或者是你的自由奴役我的,类似的情景将势必导致相互的折磨,换句话说,地狱就是他人。
在《发条橙》中,主人公亚历克斯和作家亚历山大之间的纠葛和冲突,是小说中“他者”介入的一条主线,他们相互敌视,彼此折磨,轮翻压迫,这种尖锐的对立必然导致二者关系注定的失败。从某种意义来说,作家的形象是伯吉斯本人自传性质的一个人物,和伯吉斯一样,亚历山大也是一位撰写小说《发条橙》的自由派作家,他也经历了类似亚历克斯一伙的青少年暴力团伙的残酷施暴。在小说第一章,戴着面具的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伙洗劫了作家的“家”,把他的作品手稿撕成碎片,野蛮的殴打他,残暴的了他的妻子,并且间接的导致了她的死亡。彼时彼刻,亚历克斯绝对是作家的地狱,他们之间的敌对关系绝没有改善的可能。在第三章,当出狱后的亚历克斯被警察毒打后乞求作家的帮助时,亚历山大没有认出亚历克斯的身份,还可怜他是又一个“现代受害人”而收留了他。但后来,由于个人的仇恨,亚历山大又利用亚历克斯作为“颠覆邪恶***府”的工具。当得知亚历克斯就是加害他妻子的罪犯时,他又趁亚历克斯熟睡时,大声播放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使得亚历克斯恶心难忍,只有选择跳楼一死了之。从另一个角度看,作家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改善所谓大多数人的生活的做法是一种泯灭了人性的虚伪正义。他从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令人发指的加害者,也从此变成了亚历克斯的地狱。
尽管他们二人共有相同的名字(亚利克斯是亚历山大的昵称), 亚历克斯和亚历山大还是迥然不同。当亚历克斯还是一个直觉动物,只凭冲动和本能作决定时,亚历山大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学究”,只凭抽象的***治概念行事。作为少年***的亚历克斯从暴力犯罪中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同时从古典音乐中享受审美的乐趣。而自负的亚历山大作为《发条橙》的作者,是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言人,他的书表明了他坚信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的立场。在第一章,亚历克斯一伙并杀死了亚历山大的妻子,而在第三章,亚历山大迫使亚历克斯参加他的***派颠覆独裁***府的阴谋,后又逼其自杀。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而立场却又分处两极。他们姓名的相似暗示了二者之间的某种亲缘关系,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则分别代表同一个循环里的两个极端。正如评论家罗宾诺维茨所言:“亚历克斯和亚历山大身上的许多特征都遵循以下一系列对抗的两极模式:猛兽与猎物;失控的“力比多”(犯)与自控的“力比多”(丈夫); 少年和成年;行动派和理智派;破坏者和创造者;保守派和自由派,异化的人和完整的人。”[2]
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伙闯入亚历山大的“家”时,二者的权力关系非常清晰:亚历克斯占据主动掌控着局面。他毫不留情的污辱和折磨夫妻二人,手段残忍变态到让读者不忍卒读。面对残暴的亚历克斯一伙,无助的亚历山大犹如待宰的羔羊,丝毫无法自卫。亚历克斯的恶行给作家脆弱的心灵留下了血淋淋的伤痕,而这个伤口永远无法愈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第三章亚历克斯在惨遭丁姆和比利仔报复后, 亚历山大视他为 “可怜的受害者”而慷慨的收留了她,此时此刻,亚历克斯已不再是强势的控制者,亚力山大转而成为亚历克斯命运的主宰者。继而他利用亚历克斯作为反对***府的武器,而后者只是一只“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发条橙”。按照萨特的观点, “只有通过控制支配他人,我才能实现我所追求的自主性,反过来,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3]亚历山大曾尝过因为人类固有的“恶”而痛失爱妻的苦涩,所以他成为了与无能***府对抗的最勇敢的斗士,尽管代价是牺牲亚历克斯的性命。
亚历克斯把生理上和心理上巨大的痛苦强加给作家,成为亚历山大真正的“地狱”,从那以后,作家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毁灭,他永远也抹不去这段令他一度绝望的回忆,而在心底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相反地,当亚历山大得知亚历克斯正是当年迫害爱妻的凶徒时,他无法自控的想要报复,他马上忘记了亚历克斯也是“现代的受害者”,转而要杀害他,用播放古典音乐的方式逼迫亚历克斯自杀。内***部长向亚历克斯描述亚历山大时,曾说“有个人叫嚣要喝你的血”[4(p.169)],怒吼着想要喝人鲜血,猛刺一刀的亚历山大看起来更像是充满了暴力倾向的野兽。埋藏在他心底刻骨铭心的仇恨因为亚历克斯的再次出现而越发深刻。它们之间相互的仇恨,摧残和毁灭就像是中飘浮的冰山,即使海面上的八分之一会随着岁月流逝慢慢融化,水下的八分之七也绝不会消融。
尽管萨特本人并不笃信宗教,他仍然将人与人之间充满对抗和痛苦的关系比喻为地狱。自我的意识需要“他者”来证明和展示他的存在,哪怕要付出身处地狱的沉重代价,人也无法规避和他人的交往。所以,萨特才在他著名的独幕哲理剧《禁闭》中将这个理论推向了“他人即地狱”的极致。《发条橙》中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打击的亚历山大的存在恰恰证明了选择了“恶”的亚历克斯的真实存在,相反地,选择报复的他的存在也证明了亚历克斯的毁灭。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地狱,毫无疑问,这是终极的地狱。
二、亚历克斯和丁姆――无情的背叛,注定的失败
萨特曾断言,为了获取自由,我们必须渴望全人类的自由。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而牺牲他人的利益,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而以奴役他人为代价,都只会导致最终的毁灭。如果我企***视他人为奴役的对象,我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他人奴役的对象。试***主宰他人的人最后也会沦为他想支配的人的奴隶。按照萨特的观点,“我命定是要迫使他人行使它的自由,以建立我的存在,或者,我命定要取消他人的自由以震慑他人。”[5]
亚历克斯,四人暴力团伙的年轻“领袖”,是一个有着领导铁腕的少年恶徒。通过同伙对他的膜拜,景仰和顺从,亚历克斯定义着自己的真实存在。为了保持他在团伙中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他甚至和敢于挑战自己的同伙械斗,毫不留情的殴打他们,以至对方鲜血淋淋,从而也为他们后来的背叛埋下了祸根。在第一章,蠢笨的丁姆因为亵渎了亚历克斯钟爱的古典音乐被他***,那时,在傲慢强势的亚历克斯眼里,丁姆是典型的被奴役对象,只有屈从和退让。然而巧合的是,在第三章中,无助的亚里克斯在走投无路时却遭遇了已成为年轻警察的丁姆,后者以维持社会治安的名义对他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同样的,亚历克斯被丁姆以同样残酷的方式所奴役。奴役他人(丁姆和他的同伙),亚历克斯“为他的存在”是一种失败,充满了耻辱,恐惧和痛苦,所以他们的背叛直接导致了他的入狱并被重判。相反地,被他人奴役(丁姆和比利仔),亚历克斯众叛亲离,既无助又无望,结局更加的悲惨。他的命运现在掌握在曾经视他为主人的人的手里,无视他人的尊严和价值,视他人为的亚历克斯最终成为失去了精神上和肉体上双重自由的奴隶。
在第一章,因为丁姆肆意嘲笑柯罗瓦奶吧里咏唱费里德里克・格特芬斯特的《床上用品》的女人,亚历克斯为了捍卫自己热爱的音乐而在暴怒之下打了丁姆,并恶毒地称他为“”,这个恶劣的词充满了对他人的轻视和侮辱,也显示了他在“”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尽管丁姆曾是与比利仔一伙的对抗中最为勇猛的下属,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亚历克斯只是一味看轻他,取笑他,奴役他,只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和他自己一样审美情趣的小混混。在接下来同伙成员对他的权威发起挑战时,亚历克斯又一次用匕首将丁姆伤的鲜血直流。尽管他后来颇有手腕的道了歉又设法安抚了“伤员”,那表面的平静并不能掩饰他和丁姆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作为一个独裁者,亚历克斯用傲慢的态度和霸道的欺凌,在他的奴隶心中种下了伺机背叛的种子。而果然,最终是丁姆的致命一击使亚历克斯在劫难逃。正如戈尔丁在《蝇王》中塑造的未成年人世界,主人公虽为少年,但他们的世界却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充满了暴力和复仇。
最大的讽刺出现在小说第三章,作为警界新生力量的丁姆转而成为了落魄的亚历克斯的克星。经历了“路德维柯”恶心疗法的亚历克斯,即无害也无助,甚至失去了自卫的能力,而身着制服的丁姆则显得既强悍又有力。无家可归的亚历克斯刚遭到了寻仇老翁的毒打,狼狈至极,本应得到巡逻警察的救助,不料当丁姆认出亚历克斯,先是充满嘲弄的揶揄他:“这不是小亚历克斯吗?好久不见,哥们,情况怎样?”(p.145) 他们仍旧用彼此熟悉的“纳查奇语”打招呼,这暗示着双方某种微妙的联系,但是貌似亲切的语气并不是双方和解的信号,而是疯狂报复的前奏。尽管丁姆也曾是两年前和亚历克斯一起攻击老知识分子的***之一,他现在却指责亚历克斯“攻击了年老无助的老人”,甚至肯定老人们对亚历克斯的毒打,认为“他们是正当报复,我们必须以国家的名义,给一个说法”。(p.146)身着象征正义的警察制服,他们拉开了与出狱的亚历克斯的距离;以捍卫国家和匡扶正义的名义,他们使自己殴打报复亚历克斯的行为显得合情合理。奴役和践踏他人,亚历克斯没有得到桂冠和鲜花,“以血还血”的世界里,亚历克斯不但成为了他人的奴隶,还成了彻底的失败者。事实上,在亚历克斯完全自由的人生游戏和与人交往的对抗中,他从来就不是一个骄傲的胜利者。
从这个意义来说,《发条橙》中的人物关系恰恰体现出了萨特认为的“自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人际关系的险恶”,(p.120)因此“他人即地狱”。无论亚历克斯和丁姆之间的关系如何,只要他们企***控制和征服他人,他们就为彼此建造了一座地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亚历克斯变成了半是机械半是人类的“发条橙”,他失去了所有自卫的能力,因此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他都注定是失败的,无论是和将他扫地出门的父母,无情背叛他的朋友,还是表面仁慈的救赎者。因为“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一旦上了发条,听凭外在事物的无情控制与驱使,必然会成为没有自有意志,也无法进行道德选择的‘活物’。”[6]作为一个原罪深重的迷失者,当他身处逆境时,他已无法抓住任何一只援手,这才是他生命中真正的末日。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让―保罗・萨特著. 《存在与虚无》[Z]. ***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46.
[2]Rubin Rabinovitz.. “Ethical Values in Anthony Burgess’s Clockwork Orange” in Studies in the Novel, Vol. XI, No.1, Spring, 1979:43. (引文为笔者自译)
[3]A. C. 丹***(美)著(1979). 安延明译.《萨特》[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173.
[4]Anthony Burgess,A Clockwork Orange[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62 中译本:《发条橙・莫扎特与狼帮》[Z]. 王之光 蒲隆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杜小真.《萨特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26.
[6]张和龙. 人类社会的自由难题―评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 《外国文学评论》[J],第6期,2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