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的形象在历史上众说纷纭,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无从考查。电影《孔子》,可以被看做是大片时代中国的影视创作者的一次虽然失败但是又不无裨益的尝试。本文将对这部电影所做的不无裨益的尝试进行一些新的探讨,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孔子形象的变迁。
关键词:电影《孔子》;新历史主义
著名电影导演胡玫以其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电视剧而著称。2010年,她尝试创作了电影《孔子》。作为一个本来就备受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孔子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这部投资1.5亿的大片,却既不叫座也不叫好,落得惨败。一时间,胡玫和电影《孔子》也被推到风口浪尖。时间距今已经过去两年。现在静下心来,观看这部影片,也不是像一些人批判的一无是处。
1 电影《孔子》的演员表演
早在这部电影开拍之际,就有人猛烈抨击周润发不适合出演本片。后来电影的惨败,仿佛印证了某些人的言论。但是,周润发在本片的演技确实是不错的。周润发出演过众多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知名度和演技都相当不错的演员。本片中,他饰演的孔子儒雅、机智、勇武兼备,举手投足,充满了生气。至于一些人认为孔子在这里的形象违背历史文献记载,比如他在夹谷会盟中上演“空城计”,在武子台率众击溃公山不狃这些桥段。上演“空城计”,在武子台以火攻击溃公山不狃,都被认为失实,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臆造。但是,我不这样认为,这些问题出现在剧本上,在这些桥段上,除了为了烘托宏大场面而画蛇添足得使用了特技外,周润发及一些类演员的表演都相当精彩。
陈建斌饰演的季桓子的表演也相当不错,他表现出了季桓子跋扈、不礼的一面。但是,却有些过火。因为就历史文献记载而言,孔子和季桓子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剑拔弩张,而且好像还很融洽。孔子失仕,完全是因为鲁国的***治并不在君主掌握,而是被“三桓”掌控太久的原因。这里的季桓子不但跋扈,而且心计很重。但从《史记》中载,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季桓子喟然而叹曰:‘父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1],完全不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
相比之下,姚橹饰演的鲁君则显得不端庄,甚至有些滑稽。即使为了塑造他大权旁落、忍气吞声的形象,也不必如此。因为也没有历史文献证实,鲁君如此窝囊。人物塑造中最失败的莫过孔子的众弟子。这里的人物形象,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首先是颜回、子路塑造并不成功。任泉的表演,明显欠缺,略显僵硬。因为颜回并非不能言,而是不言。最后颜回之死,也相当老套,颇受诟病。子路的形象也只是限于勇武、粗鄙。子贡也完全没有一丝个性。其他众弟子则完全沦为了龙套。孔子的高徒子贡这里竟然消失不见,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一群被誉为“贤人”的弟子,竟然如此乏善可陈。
纵观全片,导演无时不在塑造一个生活化的平民孔子,但是又不甘心让他作为***治家的形象落于下风,才导致人物的表演也充满了矛盾和荒谬,如孔子在家是一个好父亲好老师好丈夫,家庭生活幸福,师生关系融洽,竟因为一时不被重用而激愤,抛妻弃子,对众弟子也不辞而别。孔子大半生不被任用,即使从***也不过短短几年,如此沉不住气,还是孔子吗?
可见,表演不是某个优秀演员的个人行为艺术,是一种集体活动,而且好的剧本,更是对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在创作中,完全为了迁就演员而导致剧本失败,致使表演虽然出彩但削弱整体叙事目的,也是不可取的。关于影片一直为了“适应”周润发所做的修改说法,如果属实,我相信,在电影失败后,它会给更多电影人以启示。周润发等明星的号召力固然重要,但是一部宣传为“国际大片”、“史诗大片”的电影,甚至在体制内都得到了巨大支持的电影,如果不从长远眼光去看待,浪费自身优势的资源,是必然不能走上长久之路的。
2 电影《孔子》的叙事
电影孔子从上映就被批评为“不像电影。”这恐怕是对胡玫的严厉批评了。作为一个以电视剧创作著称的导演,这样的评价虽然刻薄,但也并不过分。这部电影,叙事凌乱,完全不是电影紧凑的叙事风格,名为大片,除了前半部分的故事外,后面几近成了罗列事实,实在可惜。故事俨然成了毫不相干的两段,虽然它说的一个人的故事。同国外的众多优秀名人传记电影,比如《甘地传》、《末代皇帝》、《巴顿将***》等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叙事能力的苍白。虽然这部电影对众多史实均有涉及,但是故事明显杂乱无章,跳跃性过大、交代不清,给人以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这个故事以倒叙开始,这个时候的孔子已近暮年,感慨自己行将就木而礼乐仁和的梦想依旧难以实现,紧接着孔子就以一位初步取得成绩的***治家出现了。接着,孔子不可思议地上演了赵彬,而文献中以礼服人、以勇力争、以“文事必有武备”的谋略取得齐国侵占土地的形象完全被神化;再接下来的武子台击溃公山不狃,则使孔子成了***事家。即使为了塑造一位优秀的***治家,也不用这样夸张地没有边际。孔子并非不懂***事,但是要是作为运筹帷幄的***事家,未免有些不可思议。
作为***治家的孔子,在“堕三都”中失败,转而就仓皇落魄地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路。这细想一下,都觉得不合逻辑。孔子固然失望,但是使他抛妻弃子的决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久谋划的一次长期计划。
见南子一场戏,也是历来颇受争议的。甚至在1990年的电视剧《孔子》中,这一场戏也是被安排成“知音”之赏,不同的是,这里的南子虽然有***治企***,但是对孔子的欣赏、钦慕之情,处处流露,甚至还语焉不详地说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这境界到底是什么?南子也被安排在与孔子出走同时的谋杀中,让人觉得这好像跟孔子有什么关系似的。
接下来,周游列国的形成像走过场一样轮番上演,宋国的司马桓驱赶孔丘,也不分就由。在史籍中可以不需要原因。但是在电影中,却不能没有。观众紧接着就被带到了“子路问津”这一段落。然后,厄于陈、蔡之际,落魄的孔子鼓琴、让汤,被塑造成了精神强劲的猛士和慈爱有加的老师,落魄***治家的身份暂时转换。
鲁国的季桓子临终良心发现,想要召回孔子,但是被自己的儿子季康子制止。弟子冉求被派回国助战。再接下来,子路去卫,颜回救书溺亡,孔子最终也被季康子请回鲁国。孔子垂暮之年回鲁,老泪纵横。会鲁后,潜心研究学问,天年而终。
这样的故事,取裁不当。前半部分,孔子***治仕途辉煌,几欲使鲁国复兴;后半部分,孔子颠沛流离,走马观花地度过了周游列国的艰苦岁月。作为***治家的孔子,是一个乏善可陈的孔子。而作为本片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亲情牌、师生情谊牌,对于塑造一个更生活化的孔子,却没有很好地得以发挥,以至于出现了“强说愁”的颜回溺亡段落。
3 电影《孔子》的细节
这部电影,最大程度上复原了当时的礼乐典章、日常饮食等细节,使电影散发着古朴、端庄的气息。相比于1990年的电视剧《孔子》中布景相对自然主义的做法,电影有着忠于真实基础上的更高审美性。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优美而又不失韵味,结尾也是王菲献唱的空灵的《幽兰操》,让人回味。画面效果、人物造型也都相当不错。
但是,这部电影的细节失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这不仅仅是导演的功课没有做好,编剧和其他创作人员也有不少的责任。对于这样一部历史人物剧,熟悉了解历史的人不难看出很多问题。
首先,故事中发生的事件的时间顺序被错置,甚至被随意篡改。比如,“人殉”之争这一场戏,《史记》载,季平子在定公五年已经死去。而孔子入仕则已经在定公八年以后了,一个死人怎么可能“等”这么多年再死呢,怎么能再引发一场争议呢;再如,季桓子在冉求回国之前已死,不可能等孔子;还有,子路死在孔子归鲁后,不是之前。此外,还有很多“前人说后话”的情景。比如,在郑国的“累累若丧家之犬”[2],竟然出现在陈国的颠沛流离中;子路问津,本是在蔡国的隐士戏言孔子的言论,也不应该出现在“累累若丧家之犬”之前。诸如此类时序错乱,至少有十余处。虽然不能太过吹毛求疵,但是,出现那么多问题,恐怕也要归咎于并没有真正花心思来求证,想当然所使。
其次,对白文白夹杂,没有“统一口径”,难免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这部电影本身就因其文白夹杂的对白遭到批评。相比之下,电视剧《孔子》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这是值得电影创作借鉴的。
再次,在引用典籍来增加影片的古朴气息方面,也有问题。比如学堂背诵“大同”一段,就有些造作老套,完全没有必要;孔子和南子的对话,更是再次出现了孔子评论《诗经》的那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虽然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这样的对话,实在是让人觉得编剧思路的匮乏。
最后,打亲情牌的颜回溺亡段落,更是不用多说,惹来了一片骂声。对于编剧的意***,我们不难理解,但是这样故作的段落,实在是难以让观众满意。
4 总结
这部电影,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它必然面临着观众的挑剔和市场的严酷考验。观众对这部片子中的人物形象过于熟悉,改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极力呈现孔子一生的跌宕起伏和***治家的失意落魄,从根本上创作思路就出现了偏差。虽然也加入了很多亲情温情的段落,但总体上不能形成改观。我们熟知的孔子,是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作为***治家的孔子,只是历史上的昙花一现,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他遭受的失败也是具有悲剧力量的。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没能看到。相比之下,外国优秀的人物传记片《巴顿将***》、《甘地传》、《末代皇帝》中的巴顿、甘地、溥仪,这些历史人物的诠释,则更具悲剧性的美和感染力。
这部电影,作为一部雄心勃勃的国际性的尝试,对于中国电影自身的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一直尝试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但是真正能够取得成绩的并不多。胡玫作为中国比较成功的电视剧导演,转型并不顺利,但是,这说明了中国影视业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完成着共同的挑战。中国的电影人也是不缺乏勇气的。
参考文献:
[1] 史记?孔子世家[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279.
[2] 史记?孔子世家[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28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电影《孔子》重新审视孔子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