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一”国庆假期,由影星汤唯主演,许鞍华导演的新片《黄金时代》在内地正式上映,全明星阵容尽管没有带来票房飘红,但萧红的人生故事和作品却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1911年,在东北三省的呼兰河畔一户姓张的人家里,一个女孩子出生了,她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萧红(本名张乃莹)。由于生活的不幸,她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长眠于香港的浅水湾公墓,与蓝天碧水寂寞相伴。临别时,她手书:“我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受冷遇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位英年早逝的民国女作家,文学天赋极高,她的作品尽管没有像张爱玲的一样大红大紫,但也获得了众多中外文艺评论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萧红“不死”,靠的是她留存于世的100多万字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她作品中清新明丽的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牧歌式的情趣,都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生死场》使萧红一举成名。在这部中篇小说里,她朴实的文字,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与觉醒。鲁迅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这自然不过是略***,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著名文艺评论家胡风在其《读后记》中这样写道:“《生死场》所写的农民对于家畜(羊,马,牛)的爱,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到过这样动人的诗篇。”《生死场》的出版,使中国现代文坛上增加了一个萧红的名字。
之后,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关心下,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手》《桥》《牛车上》,散文集
《商市街》等,成为受人瞩目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奔波于武汉、山西、重庆、香港等地,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马伯乐》,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以及生命的最后绝唱《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儿时的回忆,描写了中国北方呼兰河畔一座小城单调刻板的生活。那里的人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愚昧,落后,精神麻木,自己演绎着一幕幕的悲剧与闹剧。萧红怀着深沉的感情,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们的束缚与戕害。作品散发着抑郁低沉的情调,感情醇厚,自然潇洒,文笔清丽,色彩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地方色彩。著名作家茅盾称此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尽管有茅盾等人的高度评价,但萧红的这部杰作却“生不逢时”,由于当时正处在全面抗战时期,抗战文学压倒一切,萧红这部没有反映抗战的小说自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再加上交通不便,大后方能读到这部作品的人并不多,萧
红的这部杰作就这样沉寂了。以至萧红在临死前仍要说出:“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身先死,不甘不甘。”
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人们不由得又重新打量起这位早逝的著名女作家。历史是公正的,被人们一度淡忘的萧红,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0年,由内地、香港十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评选了20世纪一百
部优秀小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名列前十名;接着,由国内有关部门与读者投票评选的“一百年一百部优秀作品”,《呼兰河传》也名列其中。另外,反映萧红生平事迹的传记出版多达几十部。萧红,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生前未得到的殊荣,在几十年后人们还给了她。
萧红是“不死”的,她的作品永远富有生命力。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认为是“最具艺术品位的作品之一”。她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被公认为在所有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写得最好。她的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哀愁,感染了每个阅读者。萧红的作品是不朽的,她是一颗永远闪烁光辉的灿烂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