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有了多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对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进行类别划分,实现较好的归类呼之欲出。文章着重从必要性、类别划分内容、意义三个方面系统阐释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类别划分问题,以期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志愿服务;队伍;类别;划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志愿服务组织接踵建立,志愿服务队伍也随之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但是,随着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不断扩展,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的许多问题。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至今,在我国也没有很好的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针对性分类,由于缺乏对志愿服务队伍的类别划分,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导致大批优秀志愿者人才流失,进而丧失了有效宣传志愿者精神、争取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建立社会资源网络系统的机会。为了使我国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层次化,更加规范化,促使志愿服务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对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进行类别划分探索势在必行。
一、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类别划分的必要性
(一)性质方面:我国很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属于业余性质,虽然有提供志愿服务的热情,但大多缺乏胜任组织安排的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更是对他们形成不小的挑战;而另一部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却是长期性质的,并且拥有很好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具有专业性。如果不加以分类区别,强制分配任务,让业余者从事较为专业的服务活动很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会打击部分临时志愿者的自信心从而形响其参与热情。反之,如果让一个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则会使这类志愿者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就志愿服务的不同性质而言,对志愿服务队伍分类显得十分必要。
(二)知识能力方面:由于志愿者队伍由形形的人群组成,各类人群有知识水平高低、专业技巧强弱之别。我国志愿服务主要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开展的,而要改变社会弱者的困难处境,使这一群体走上自立的生活、工作之路,就需要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技巧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对于志愿者而言,不仅应该有热情好客的服务态度,还要具备与所服务的岗位相符的专业技能。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千百万志愿者奔赴救灾第一线,共有约500万志愿者活跃在灾区和全国各地的救灾工作中,但是其中大多数人没有医疗、心理救助救援等专业技能,在救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进行分类招募,特别注重对具备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人员的招募,并考虑兴趣、知识技能、经验、时间等因素合理分配岗位,使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形成“对口”服务效应,发挥不同志愿者的最大效用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三)群体心理方面:志愿者队伍中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阶层,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青年学生、社区群众,也有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所以各类人群之间有认知上的差别、年龄和职业的分岭。如果将他们混杂在一起从事同一种志愿服务活动,很可能导致行动不一致、方法不相同,甚至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当分类,会使他们有一种同类群体归属感,达到认知一致和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使志愿活动具有协同性。例如,美国实施的美国国民服务计划中,美国服务队就由学生服务队、国民服务网络和55岁以上公民组成的“老年服务队”三个组织构成,分别负责不同方面的工作,囊括了从学生、职业者到退休人员,使志愿服务队伍分类明确、层次分明,各群体内部凝聚力、认同感增强。
(四)社会需要方面: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社会生活定人群所面临的困难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技能的志愿者来帮助他们,需要专业性非常强的指导和特殊服务。例如,在咨询类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会接触一些负面情绪或看到一些悲惨的场景,这时候需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担当此类工作。
二、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大体分类与具体划分
(一)大体分类
根据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特点、服务内容、社会层次需求以及志愿者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志愿服务队伍大致可划分为基本服务队伍和专业服务队伍两类。
基本服务队伍主要是指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技能劳动的志愿者队伍。它强调的是大众性和广泛参与性,是志愿服务队伍的基层形式,也是开展活动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志愿服务队伍。此类队伍不受职业、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影响或影响较小,从事服务的时间往往是短期的。
专业服务队伍是指从事心理、法律咨询和医疗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它对志愿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需要附以较为严格的招募、遴选、培训和管理,并且受年龄、教育程度、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较大,服务往往具有长期性或定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专业服务队伍的需求度越来越大。譬如,面对巨大的下岗失业人群,基本服务只能解决他们生存和生活问题,其重新适应社会、再就业和发展问题则呼唤着专业服务的介入。在青少年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等领域,单纯的“献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而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则是亟需发展的形式和内容,这是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具体划分
1、基本服务队伍的具体划分。基本服务队伍按服务的内容划分有生活服务队伍、生产服务队伍,按服务方式的划分有劳务服务队伍、个别服务队伍、群体服务队伍等。
生活服务、生产服务具体表现为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技能劳动。如:打扫公共卫生、帮助敬老院老人洗衣物、协助农民种植和收获农作物、担任义务交通员等,时间较短,是以劳务服务、个别服务或群体服务的方式进行的。
2、专业服务队伍的具体划分。专业服务队伍按服务的内容划分有科技服务队伍、信息服务队伍,按服务方式划分有智力服务队伍、咨询服务队伍等。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脑力劳动,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如从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义务医疗、边疆支教等工作,时间一般较长且具有连续性,是以智力服务、咨询服务等方式展开的。
三、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类别划分的意义
(一)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国际潮流
伴随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飞跃发展,我国志愿者的数量与了很大的增长,但总体质量却并不乐观。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扶贫帮困、献爱心的阶段,要充分开拓广泛的服务领域,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个性的人们不同层次的公共需求,形成特色品牌、特色服务,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对我国志愿服务队伍进行类别划分,有助于形成志愿服务队伍的梯队建设,进而整合资源,实现层次化、同质化,满足时代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各种需求。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大都对本国志愿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划分。因此,这一趋势符合国际化潮流。
(二)助推志愿服务的稳定化和常态化
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归类区分,使同一类型的志愿者大致固定在一定的小单元里,每个单元内的志愿者由于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价值观念等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而容易沟通交流和一致行动,从而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单元,而一个个稳定的小单元对于整个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着志愿服务的稳定化;另一方面,稳定单元内部的志愿者交往逐步加深,并拥有共同的志愿服务经历,能够使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志愿服务的意义,这将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长期活动来参加,他们会相互联系、鼓励并长期坚持不懈,从而形成“群体效应”,实现志愿者数量的稳定,最终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三)满足个人需求,实现社会价值
通过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共同性的单元,在实施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履行不同的职能。一方面,使他们各尽其能,“按号入座”,形成“对口效应”,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技能,增强本领;另一方面,不同志愿者从事与自身实际相符的志愿工作,会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并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深刻体会到个人的作用与价值,进一步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谭建光.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J].社会科学,2000(05).
[3]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4] 蒋欢.中国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级项目:“中小城市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化问题研究”主要阶段性成果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类别划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