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要学曾国藩,为商要学胡雪岩。”苏小和在《中国企业家黑皮书》中引用此句,说明上世纪90年代的商业氛围。更据此佐证中国商人的悲哀:没人可学,学此依附权力的官商?是否因此一例,即证明中国商人先天不足,逃不出官商模式的窠臼?
到底怎样才算是商人?怎样才算成功的企业家?到底成功的企业家要具备哪些因素?苏小和在《中国企业家黑皮书》中以对话的方式,采访了12名企业经营者。通过12个个体的素描,描画出中国企业家具有代表性的众生相。在细节上给读者提供了作者在企业家责任、成功企业家具备的要素上的探索和思考:原来中国企业家是这样一群或执著得近乎偏执、或宽容得无处寻觅的人。
作者将改革开放后涌现的公私企业家置于洋务运动以来的历史中,认为官商模式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官商模式,即官商结合,由汉学家提出,涵盖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官办三种企业形式。改革开放后企业发展从***府办到民营的路线也大体遵循了这个循环,从最初乡镇企业到遮遮掩掩的民营、再到彻底的民营。但我们评价其间涌现出的杰出代表时,常常谓之“某某企业家有***治智慧”,而少说某某是经营奇才。这一定程度上符合从计划经济时代财富集中于官府到逐渐分散到民间的趋势,但也说明了早期企业家主要处理的是与***府关系,在这一波中崛起的是典型的中国企业家吗?因时因势而起,可以算是当时企业家的代表。比如书中的柳传志、任志强等大致属于这个类别。
趁新技术潮流,借助资本力量,打造中国新型企业的新秀们,是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制度建设发展的例子。书中严格来说只有李彦宏的百度属于此类,作者评价他“平心而论,生意人向环境妥协,向市场妥协,是一种理想的态度……但百度和李彦宏的底线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其中透露出更多的期许,远超商业之外。
如果离开商业和企业,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些管理或曾经管理过企业的人?即使是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凭借治理国企的“***绩”升官进阶,他们算是企业家吗?也有些民营企业家,和***府有着说不清的关系,他们该归人哪一类?
杰出的企业家是少数,有家国情怀、道德追求也是少数。换个角度说,经营企业成功,又有理想和追求的企业家才能进入大众的视野,谓之成功。成熟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千千万万遵守规则的人,满脑子理想不会经营企业的人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IDG副总裁李建光,专注于投资的专业精神是这方面的典范。擅于经营的人,不是没有道德理想、家国情怀,而是他们懂得把握方寸,不会随意说话,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和角色,就能发出声音。
冯仑说:“在看了世界上各种奇怪现象后,发现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学习的理论、规则,实际上都不能让我们应对这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能依靠的,惟有自己。”笔者担心的是,是不是有实力的人都这样想,然后就都纷纷移民去过自由生活了,留下一帮自以为有理想的知识人空谈情怀、自由和理想。
如果商人都不能踏踏实实地做事,然后以商业和市场制度渐进地推动国家进步,而是整天空谈什么理想和未来,那么给他们所有的荣誉和赞美都是徒劳的。商人的道德,企业家的责任感更是空中楼阁。极端地说,在商言商,把商业做到精神的高度,商自然能载道,社会自然能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