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摘 要: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该思想一方面重在以旅游主体的主观感受为归宿,另一方面又强调无论乐水还是乐山,都是君子对精神文化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与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但同时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又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成为我国古代旅游文化较为显著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孔子 旅游文化观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旅”、“游”两字出现很早而且使用频率高,但大多数都是分开使用。最早将“旅”与“游”二字连用的,是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1]此后,历代诗词散文中“旅游”一词都频频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旅游活动的兴盛。

从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来看,儒学文化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充斥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孔子作为儒学文化的创始者,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更是对我国古代的旅游文化观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孔子的这一思想及其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作简要论述,以探明我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思想特色。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有句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便是被后世称为“比德”的山水欣赏见解。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曾说:“本章首明仁知之性。次明仁知之用。三显仁知之效也。”其实,就总体而言,是讲仁知者不同的旅游观念、表现与效用。

关于“知者乐水”,《韩诗外传》卷三里,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历险致远,率成下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一言以蔽之:“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2]关于“仁者乐山”,在《尚书・大传》里,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钊桓,钊桓咴蚝卫盅?山,草木升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3]首两句实际是明知者和仁者有不同的旅游观念。

关于“知者动,仁者静”,朱熹曰:“动静以体言。”[4]而康有为加以具体阐发:“知者才智迸发,如机轴转运,不能自已,故动。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镜澄澈,粹然无欲,故静。”[5]次两句实际上是明知者和仁者不同观念的外在表现。

关于“知者乐,仁者寿”,朱熹曰:“乐寿以效言也。”[6]康有为阐发曰:“动而周流自得,故乐。静而安固有常,故寿。”[7]《申鉴・俗嫌篇》里,或问:“仁者寿,何谓也?”曰:“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最后两句实际上明知者和仁者由于旅游文化观念不同而有不同效应。

具体而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旅游文化观,至少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把山水人格化,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游览欣赏山水时,不刻意追求山水本身的高低大小、秀美程度,而重在以旅游主体的主观感受为归宿。山水之美通过人的感受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欣赏山水的自然之美。

在南朝时,好读书、喜道术、爱山水、颇通医药地理的思想家陶弘景一生的言行,可以说是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旅游文化观的最好注脚。出生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的陶弘景,在宋齐两朝曾经出仕,后隐居于茅山大茅峰华阳洞,自号“华阳陶隐居”。梁武帝萧衍即位,多次礼聘他下山,他都执意不出。梁武帝每遇国家大事,总是前往山中向他询问求教,对陶“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8],时人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喜好山水,真可谓“留连忘返”,甚至是“留连不返”,《梁书・处士传》说他“汤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盘桓,不能已已”。有一次,当时皇帝在给他的信中曾问他茅山中有什么东西使他那样着迷留恋,陶弘景遂用一首小诗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9]在这首小诗中,陶氏既回答了他留恋山水的原因,同时又表达了他对山水的感受。可以认为,他对山水的“自怡”感受及陶渊明的“怡然自乐”[10],在本质上代表了中国古人游览、观赏山水的最高境界。这种“自怡”,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山水的游览、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美的愉悦或满足。这种愉悦或满足是旅游者的一种文化心理需求,是游人的一种精神价值的自我实现。

其次,不论是“知者乐水”,还是“仁者乐山”,只要是热爱自然、喜乐山水,都是君子对精神文化方面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只是各人享受的方式与享受到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别罢了。

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陶渊明,这个有骨气、曾称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却酷爱山水的“五柳先生”,说自己“性本爱丘山”[11]。他喜好游览、观赏山水,徜徉于山水之间,以至不知“今是何世”[12],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3]。同他性格相近的著名“诗仙”李白也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14]。他们的这种爱好,显然与富贵的物质生活无关,而是显示出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一般生物物欲心理,而是一种超然于物欲的文化心理。他们之所以乐意于山水之间,正是因为山水能够满足他们一切以精神文化需求为特征的人生态度。当他们摆脱了仕途或物欲对自己的限制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精神需求的愿望,而按照自己的这种愿望和理想去追求人生,就必然会选择实际上没有情感而又会给人带来情感寄托的自然之灵――山水。所以我们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旅游活动本身,是文明人的一种文化层次的精神要求,是高于物质文化的一种精神文化。

元人黄迷经指出,山林之士虽然和世俗之士的嗜好不同,山林之士嗜好山水林泉,而世俗之士贪恋荣华富贵。就所追求的对象来说,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从根本上讲,从“不能无待于外”这一点看,山林之士和世俗之士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追求都要凭藉客观条件,因而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他认为,孔子的“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并不是说仁者知者要想取得精神上的愉悦,就非得依赖山水等客观条件不可。“仁者乐山,而未始资夫山以为仁;知者乐水,而未始资夫水以为知。君子之乐固无所待于外也”[15],这是说仁者并不以山之高低大小来妨碍自己的审美活动,知者遵循客观规律与时推移应物变化。苟能寄寓这种理想的地方,不管它是高山矮山,还是大水小水,其实都是一回事。他认为陶弘景的以白云自怡是一种托词,真正的无待于外,一切以精神满足为特征的人生,是决不会被外物(山水等景观)所迷惑或束缚的。他举例说:“昔者孔子之门有以浴乎沂风乎舞雩言其志者亦。非有自得行乎其中,则夫所待以寓其乐者曾何异于山中之白云乎。”[16]由于旅游有自怡这一目的,因而各人眼中所见心中所领又各不雷同。濠上之游鱼,庄子不必知也,庄子之不知鱼之乐,惠子不必知也。这是从主观感受的差异性着眼的。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道家为什么热衷于此种旅游哲学,有一段至为透彻的分析。他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17]这和壶丘子“物物皆游,物物皆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理论的心理依据是:“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辩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18]他认为人们旅游,目的是“求福而辞祸”,而像这样“美恶之辩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成天忙得心力交瘁,实际上变成了“求祸而辞福”。他认为这种片面追求观赏对象形态特征的属性美的做法,违背了人之常情。认为这种人是“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因为“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19],如果自物外观之,或者说,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事物的长短、大小、高卑原本是相对的。

苏轼的弟弟苏辙则更强调旅游主体的移情作用。他说:“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20]“自得”即“无待于外物”,而“以物伤性”则是有待于外物。只有无待于外物,心理保持平衡者才可能不管到哪儿都快乐,而有待于外物,被外物所牵制者,则往往所适皆病。

苏轼与苏辙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游览、观赏的客体存在差别,但都会从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程度上给人以美的感受,只不过这种感受依主体的转移而有变化罢了。仅从游人的主观感受而言,这也不失为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一种理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这句名言,讲知者和仁者不同的旅游观念、表现和效应。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确有此种情况。如明代袁中道生性好动,一生酷爱舟游。他曾抒发道:“予性嗜水,不能两日不游江。”[21]因大海中常有奇异的气象,如海市蜃楼,可以联想起采长生不老之药、去肉身飞天之地,所以常常是方士、羽客们理想之地。然而,李白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22]唐代诗僧皎然也爱山成癖,他抒发道:“少时不见山,便觉无奇趣。”[23]又说:“万虑皆可遗,爱山情不易”。[24]

但是,知者乐水和仁者乐山是否是截然对立的呢?是否可以兼而有之呢?康有为的理论颇有辩证新意。他说:“包咸曰:‘日进故动。’‘性静者多寿考。’尽天下之美德,不外慈悲、智慧,孔子两为形容,学者实宜仁知兼修,不可偏阙也。”事实正是如此,孔子是爱山又爱水,既主知又主仁的人。《孟子・离娄下》里,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所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康有为注解得好:“天运而不已,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运乎昼夜未尝已也,往过来续无一息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25]可见,孔子是个乐水的知者。《孟子・尽心上》又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见,孔子又是个乐山的仁者。据杨伯峻《论语词典》,《论语》提到“知”有116次,提到“仁”有109次,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孔子既是个“知者”,又是个“仁者”,即“乐水”、“乐山”兼而有之。康有为的观点是有新意而站得住脚的。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证明,屈原、司马迁、扬雄、司马相如、班固、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谢灵运、陶渊明、陈子昂、张若虚、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袁宏道、张岱、徐霞客……无不热爱祖国的水和山。“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兼而有之的旅游思想,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个普遍现象,可以这样说,这已成为炎黄子孙普遍共有的游观气质,也已成为我国古代旅游文化较为显著的一大特色。历代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文,为之提供了举不胜举的例证。

“知”和“仁”是孔子标举的两种极高的人生境界。“知”的要义在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和自然界,处理的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仁”的要义则在尊重别人,处理的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要实现“仁”,就一定要调整好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在这里,孔子把儒家这一极高的仁知人格境界融入山水观赏,将山水与不同的思想修养、气质特点、个性品格、精神情趣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人格化、气质化。凡是人具有的美德善行,都可以赋予山水,给予山水以人格的意义,而且人可以通过游览山水达到娱乐、净化心灵,淡忘烦恼,增加寿命的目的。由此可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不仅开始了我国人本主义的“比德说”的旅游观,而且这一观念一直成为我国旅游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特色。此外,这种旅游文化观念还使中国先民的山水意识从神的祭坛上解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天地山川、风雷、云雾雨雪以及奇花异木等一切自然现象的盲目崇拜,使人类与山水自然的关系更为融洽,并且对不同类型人的旅游需求、气质特点、旅游效果、旅游文化观念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可以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旅游文化命题,是孔子对我国旅游文化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沈约.沈隐侯集(卷二・悲哉行)[M].清光绪十八年善化章经济堂重刊本.

[2][3][4][6]朱熹.论语集注(卷三・雍也第六)[M].济南:齐鲁书社,1992.

[5][7][25]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姚思廉.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9]陶弘景.陶隐居集(卷三・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G]//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12]陶潜.陶靖节集(卷六・桃花源记)[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1918.

[11]陶潜.陶靖节诗集(卷二・归园田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13]陶潜.陶靖节集(卷六・五柳先生传)[M].上海:中华书局影印本,1918.

[14][22]李白.李太白全集(卷十四・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5][16]黄.日损斋稿(卷二・自怡斋记)[M].清光绪十四年长洲顾氏秀野草堂重印本.

[17][18][19]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一・超然台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0]苏辙.栾城集(卷二十四・黄州快哉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1]袁中道.袁小修小品(远帆楼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23]皎然.出游[G]//全唐诗(卷八百一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9.

[24]皎然.苕溪草堂[G]//全唐诗(卷八百一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学习

一条持续的灾害链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一条持续的灾害链,内容包括灾害与灾害链,串发性灾害链有哪些。汶川地震后的几个月里,我编辑部人员先后几次到达灾区采访,见到听到短短数月之内随着时间推移震区地貌以“进行时”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原来的滑坡体扩大了,雨季后到处

学习

异地送花人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异地送花人,内容包括如何异地送花上门,异地送花怎么下单。创业,因为爱情他从顾客做起,他并不懂花,从事鲜花行业之前,也没有任做何市场调研,只是想为自己,为大家带来方便。他说做花店注重的是情感,并不是花的本身。一朵花,再怎么有附

学习

在商言商,道自然成

阅读(23)

“做官要学曾国藩,为商要学胡雪岩。”苏小和在《中国企业家黑皮书》中引用此句,说明上世纪90年代的商业氛围。更据此佐证中国商人的悲哀:没人可学,学此依附权力的官商?是否因此一例,即证明中国商人先天不足,逃不出官商模式的窠臼?到底怎样才算

学习

爱在身边作文100字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爱在身边作文100字,内容包括爱在身边作文结尾100字,爱就在身边作文三年级100字。“孩子不哭,妈妈在你身边!”“妈妈不哭,孩子在你身边!”“老婆不哭,老公在你身边!”“汶川不哭,中国的爱在你身边!”孩子的心跳早已停止,他们的手上再

学习

《格子间女人》职场精英悲喜剧

阅读(16)

所谓三高女性,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这个群体往往是社会中的精英。只是抛却那些光环,她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格子间女人》就以三高女性为切入点,讲述了她们的真实生活状态。OLin格子间《格子间

学习

雨夜里的中国女足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雨夜里的中国女足,内容包括女足雨夜逆转强敌,雨夜女足。雨夜,深圳的雨夜,吟着北岛的《雨夜》,去看雨夜中踢球的中国女足……第一眼看到32岁的中国女足队长浦玮,突然间,就又有了点北岛的感慨:“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而你的微笑

学习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维系客户要靠集体智慧

阅读(25)

在维系客户时,不能把它建立在一个人身上,只有在各个层次和客户都建立了稳固的关系,才可能长期与客户合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集体作战,而不能靠某个人的能力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维系客户要靠集体智慧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郑新安(供《I

学习

中国团购网站星级评选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团购网站星级评选,内容包括团购达人排名榜怎么评选的,团购数据排行榜哪里查。为促进旅游业发展,保护旅游者利益,便于饭店之间有所比较,国际上曾先后对饭店等级做过一些规定。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按照饭店的建筑设备、饭

学习

洪天照:男儿当自强

阅读(27)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似乎更契合生活中天照的性格。行走在人生之旅的天照,用心去捕捉每一次感动的瞬间,那些曾经花开花谢的季节,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那些真诚相助的老师和朋友,那些一起分享和分担的哥们。男儿当自强,是他一路走来的心情写照。

学习

千古奇人——邵雍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千古奇人——邵雍,内容包括千古奇人邵雍十大预言,千古奇人邵雍诗作。在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白屋寒门,都把读书作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敲门砖”,出现了大

学习

几米:我不是完美小孩

阅读(38)

按为什么我的左脸比右脸胖一点点,右眉比左眉高一些些,左眼比右眼小一,右耳比左耳低一滴滴?有抱怨还是完美吗?完美的计划是不是都会出错?没人会为长了痘就不珍藏毕业照片,也没人会为不满分的考卷而放弃庆祝。同样,我也不会因为昨天一点点阴暗就灰

学习

[崔曼莉]浮沉不是职场小说

阅读(31)

2007年9月,崔曼莉拥有了一个长假,《琉璃时代》三稿结束了。在同是IT界的朋友眼中,花四年时间,每天都在做着这件跟生活、业务无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版、看不到回报的事情,很不可思议。朋友们一直说:“为什么不写写我们的故事呢?”9

学习

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地球上的“潘多拉星球”,内容包括潘多拉星球在线阅读,宇宙中真有潘多拉星球吗。他们只需将辫子上的触角和其它万灵生物连接,就可以互相感应和沟通,无论是动物还是树木――那是另外一个世界,是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

学习

非洲赞比西河漂流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非洲赞比西河漂流,内容包括赞比西河漂流攻略,赞比西河漂流价格。非洲的赞比西河是一条情绪极端的河流,原本宁静的河面可以在瞬间变成一条奔腾咆哮的急流,一场暴风雨也可以引发它海啸般的暴怒。然而就是这么一条河,孕育着非洲野

学习

陈孝:乐山保卫战

阅读(28)

时间已迈入新千年,当今中、青年高手不胜枚举,让年过半百的笔者谈我的成名局,略有些难为情,但《棋艺》编辑朋友雅意殷殷,再三约稿,笔者不得不勉为其难,试写之,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见谅。我的大师达标年份应是1975年,因为笔者系那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学习

国内几种常用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查新中的作用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国内几种常用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查新中的作用,内容包括查询使用的数据库什么意思,学术论文数据库比搜索引擎的优势。【摘要】讨论和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

学习

浅析万方、维普、CNKI三大全文数据库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万方、维普、CNKI三大全文数据库,内容包括cnki万方维普属于什么数字资源,cnki和万方数据库有什么区别。关键词:维普CNKI万方分析比较摘要:在概括介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本文从检索功能、检索结果、检索界面等方面对《中国

学习

论董乐山译《1984》中“第三类语言”运用的得失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论董乐山译《1984》中“第三类语言”运用的得失,内容包括1984董乐山与刘绍铭译本的比较,董乐山1984译本特点。董乐山,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译作涉猎甚广,尤以翻译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作品而著名,其中奥威尔的《一九

学习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内容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和方法论文,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安全工作。新颁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员工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的具体体现,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手段,在企业安全

学习

乐山乐水乐大佛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乐山乐水乐大佛,内容包括乐山乐水大佛简介,乐山的著名景点大佛。大佛巍然坐立,双目微合,魁伟高大,比例匀称,神态安详,眉宇间隐隐透出一股悲悯之情,显得庄严神圣,雍容大度,山与佛浑然一体,宛若天成,正合了佛教天人合一的意境,不愧为“山

学习

浅谈安全文化建设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安全文化建设,内容包括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安全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摘要:安全生产事关供电人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电力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安全是一种管理,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延伸与扩展,“一流企业靠文化”。

学习

国内重要的全文检索系统功能比较

阅读(5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INTERNET的日益普及和网上信息的激增,大大扩展了人们可利用的信息空间。与此同时,信息检索系统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服务方式上也都向网络化、可视化、便捷化等方向发展,信息检索的功能也更加丰富。中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