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玉米或高粱为主食的地区,人群中常出现一种特征性的皮炎,主要分布于身体暴露部位和易受摩擦的部位,皮肤粗糙呈红棕色,这就是因膳食中缺乏尼克酸而引起的癞皮病。
尼克酸又称烟酸或维生素PP,早在1937年科学家就已发现了其具有抗癞皮病的作用,故又称其为抗癞皮病维生素或抗癞皮病因子。1945年发现色氨酸是尼克酸的前体物,在体内通过代谢可转变为尼克酸。色氨酸转变成尼克酸的效率个体差异较大,平均为60毫克色氨酸生成1毫克尼克酸。
癞皮病的表现
尼克酸缺乏症即癞皮病,影响皮肤、胃肠道以及中枢神经等。其典型症状是皮炎、腹泻和痴呆,称为癞皮病的“3D”症状。
(1) 一般表现 :疲劳、乏力、工作能力减退、记忆力差及经常失眠。
(2) 皮肤症状 :皮炎多呈对称性,分布于身体暴露和易受摩擦部位,如面、颈、手背、下臂、足背、小腿下部。此外,肩背部、膝、肘处皮肤以及阴囊、和等处。皮炎初始如同晒太阳过度引起的灼伤、红肿、水泡、溃疡等。阳光照射可加重症状,故以前曾有人称之为“日光中毒”。随后,皮肤转为红棕色、表皮粗糙,脱屑、过度角化、鳞癣状变化、色素沉着。
(3) 胃肠道症状 :主要为食欲丧失,消化能力减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舌与口腔炎症、舌平滑、上皮脱落,色泽红如杨梅(杨梅舌),伴疼痛,水肿。有时由于味蕾上皮脱落,溃面周围暗紫色而呈地***形。
(4) 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缺乏可致精神症状,急躁、忧虑,抑郁、记忆力丧失,情绪变化无常,失眠或嗜睡、昏睡、木僵及至发展为痴呆症,如未采取***,终将死亡。
尼克酸的作用
(1) 促进能量代谢。
(2) 参与脂肪、蛋白质和DNA的合成。
(3) 在固醇类化合物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有人报告,尼克酸可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
(4) 其他作用。尼克酸在体内作用广泛,参与糖、脂类和氨基酸等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并涉及某些激素的代谢。
缺乏原因
原发性缺乏通常发生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存在于玉米中的结合型尼克酸不能在肠道内吸收,且也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另外,玉米蛋白还缺少色氨酸,氨基酸的不平衡可能也会导致尼克酸的缺乏。在印度,那些吃亮氨酸含量很高的小米的人群中癞皮病也很常见。
继发性缺乏。腹泻、肝硬化、酒精中毒、长期异烟肼***、恶性肿瘤及手术后大量应用缺少维生素的营养输注之后,均可发生癞皮病。
尼克酸的主要食物来源
尼克酸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动物的肝、肾、瘦肉、鱼以及坚果(如花生)中含量最为丰富;奶、蛋中含量虽不高,但色氨酸较多,可转化为尼克酸 ;粮谷类中尼克酸含量居中,但视加工精度而有很大变化,加工越精细丢失越多。
谷类中的尼克酸大都以人体难以利用的结合型存在。如玉米中的尼克酸含量较大米高,但69%~73%为结合型,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以玉米为主食又缺少其他副食的地区,居民易缺乏尼克酸。烹调时用碱(小苏打等)处理可使大量结合型尼克酸游离出来,被机体利用,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食物中的尼克酸比较稳定,不易被破坏。一般加工、烹调损失极小,但其属水溶性维生素,将食物长时间浸泡或大量水洗,尼克酸会随水流失。
尼克酸的供给量
人体研究发现,采用缺尼克酸膳食50~60天后,出现癞皮病临床征象。因此,需要平衡膳食。
尼克酸的供给量与热能消耗及蛋白质摄入量有关。当热能消耗增加时,尼克酸摄入量应适当增加;而蛋白质摄入量多时,尼克酸可相应地减少。
一般食物来源的尼克酸量,不致于引起毒性作用,但不恰当地摄入大量尼克酸可致中毒,如每日2~3克,可致血管扩张、皮肤潮红、瘙痒、肝损伤、血糖升高,甚至造成胃溃疡。
癞皮病的预防与***
(1) 预防:合理调配膳食,适当选择一些含有尼克酸和/或色氨酸丰富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也可以在用玉米作主食烹调时,加入0.6%碳酸氢钠(小苏打),或加入10%黄豆,以调整或补充尼克酸。
(2) ***:有严重症状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以尼克酸制剂***和其他对症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