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亚马逊AWS,IT圈的人士并不陌生。亚马逊8年前推出了第一个商业化的云服务产品S3(云存储平台)。那时,云这个概念在业界还不流行,所以亚马逊在最初推广云计算时并没有使用“Cloud(云)”这样的服务品牌,而是用了“Amazon Web Service”(AWS,亚马逊Web服务),今时来看,这在当时可谓是***性的。
在云计算领域,亚马逊AWS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模式,现在这套模式和理念影响到云服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很多企业和业界的技术框架都效仿它,这也是亚马逊AWS的核心――它们要求自己所有的基础设施服务,对外都要有API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通过这些API,用户可以按照意愿编程来自动控制基础设施服务。这使得庞大的云基础设施使用起来更为灵活,管理也更为自动化,大大***了人力,这对传统IT是一种颠覆。
在2013年岁末,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宣布,在云计算市场,亚马逊AWS的市占率是其他14家主要公司总和的5倍。
过去8年,在亚马逊AWS云平台上产生了很多传奇,让人们见证了“云是创新的沃土”。例如,从创建第一天开始就完全基于云的照片分享应用服务公司Intagram,它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收购时公司仅有13个人。如果按照传统IT模式去租赁数据中心或者构建自己的机房,13个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就创建这么大价值业务的。除了Intagram,还有Dropbox、Pinterest等都是云模式下诞生的奇迹。
不仅创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也在使用亚马逊AWS云服务。通用电气去年宣布了一个重大战略――打造工业互联网,它们计划把全球各地通用电器工业设备上的传感器发来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分析,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设备维护效率并优化能源使用率。而这个工业互联网战略的IT基础设施就选择了亚马逊云平台。这样,通用电气可以更专注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商业财经信息提供商道琼斯也正在把数据中心迁移到亚马逊AWS上,它们以后不再构建自己的数据中心,预计为此在3年内会节约1亿美元。
中国用户
虽然是在2013年底才宣布落户中国,但亚马逊AWS上的中国用户已经有几千家,其中有很多创业公司和个人,也不乏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像奇虎360、小米、TCL、天狮、网秦、德比软件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海外业务,而这些海外业务的IT基础设施选择了亚马逊AWS。
这些企业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云服务使用经历和体验。网秦最早使用亚马逊云服务,是从4年前与一家北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开始的。“当时,这家运营商要求所有的用户信息都要部署在北美,而且给我们的完成期限很紧张。于是,我们按照传统模式马上去找数据中心。”网秦业务支持中心岳鹏宇回忆说,“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创业团队告诉我们,好像有个亚马逊AWS还行。”由于时间紧迫,岳鹏宇他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上了亚马逊AWS”。
起初,岳鹏宇他们使用AWS有一种强烈的不适感,特别是原来做传统IT比较多的同事更是如此。他们觉得“原来怎么做,现在在亚马逊云上就怎么做”,但这似乎行不通。这期间,他们也看到一些第三方评测报告,这些评测报告对一些云平台进行测试比较,比较的参数包括CPU性能、内存性能和磁盘吞吐量等等。“我们看完就更崩溃了。”岳鹏宇说,“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正处在一个转换期――从传统IT转换到服务上,它们不是一个思路。传统IT是一种Scale up(向上扩展)的模式,强调单机性能,但云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更看重服务而不是机器性能本身。”
岳鹏宇坦言,他认为现在大家正处于从实体服务器向云服务过渡的阶段,因此,评价云服务的指标还没有完全成型。“不过,有一点是特别明确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能从一个云平台上拿到哪些可用的服务。”岳说,“性能是要关注,但服务对于性能的要求是非常宽松的。”就拿吞吐力(IOPS)来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的能力,一旦这个级别的服务不能满足需求了,用户可以选择升级。尤其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不确定性的因素很多,更需要这种弹能力。“你可以规定一些阈值,高于它,服务可以自动加机器;低于它,机器也可以自动减掉。” 岳鹏宇说,“在AWS平台上,这样的升级很快,也都是一些打包好的服务。”
岳鹏宇还发现,最近几年亚马逊陆续开发的一些“很小但很贴心的服务”,这些服务甚至与数据中心无关,例如SES邮件服务,它可以在AWS云中群发邮件。以往,网秦群发邮件的投递率在90%左右,海外用户还收不到。采用了SES服务后,邮件的到达率达到了4个9,每千封邮件的收费是0.1美元。
在经历了四、五年的发展后,目前网秦每月在国内租赁IDC的费用和在海外使用亚马逊云服务的费用已经接近,甚至亚马逊云服务的费用会更多。从得到的IT资源规模来看,亚马逊云平台要多一些。但岳鹏宇发现,使用云服务到底节约了多少费用,现在是越来越不好计算了。“就说群发邮件服务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服务,它跟IT基础设施无关,没办法比较”。但AWS使网秦的全球软件部署时间,从原先的3到15天缩短到了45分钟之内。网秦在原先IT运维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又同时运维了海外的IT服务。
现在,岳鹏宇他们会在收到亚马逊AWS发送的News Letter后第一时间去阅读。“一定要快速了解它们的新特性”。网秦架构师会去测试这些News Letter中介绍的新服务,并在一两个小项目中去试验,试验成功了就会大面积去用。
“使用云服务,你要放下过去的一切,在不着急说不的情况下,多想想,多试试,你可能就会从‘摸不着北’的状态下,渐渐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做得很帅。”岳鹏宇总结他们从传统IT到云服务的转换心得,“亚马逊提供的组件就像积木,我们很多工程师经常拼拼这个,弄弄那个,无意中就会迸发出一些新想法。”
亚马逊AWS上提供了广泛的技术,其中也有一些亚马逊自主开发的产品,例如Dynamo数据库。对此,岳鹏宇也坦言,他们目前还是选择标准的、比较中性的东西,对于亚马逊特色的东西,还要缓一缓,因为没有精力开发两套代码。
不过,亚马逊AWS的理念已经深深影响到了网秦的传统IT系统。“我们在不断让自己的IT架构更加轻盈”。
现在除了中国用户,在亚马逊AWS生态系统上,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中国伙伴
在深圳南山区一个孵化中心内,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企业――竹云科技已经成为亚马逊AWS的咨询合作伙伴。
在美国,围绕亚马逊的云平台,已经出现了很多云服务供应商。它们给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用户去使用亚马逊。这些云服务商的业务越做越大,其中有两家已经上市。在中国,现在也出现了这样的云服务提供商,帮助用户去使用云服务。
竹云科技最早的业务是身份管理与访问控制方面的咨询服务,这是云服务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很巧的是,竹云科技在2009成为了亚马逊AWS的用户。“对于云计算,之前我也有过怀疑。”竹云科技的技术负责人刘宏波说,“但我们把自己的IT系统迁移到亚马逊云平台之后,每年IT费用支出节约了近70%。这给了我很深的体验,它对用户来讲是有价值的,但用户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竹云科技发现,由于亚马逊提供很多组件,用户在从传统IT基础设施向亚马逊云平台迁移的过程中,对到底选用哪些组件,怎么购买可以既节约成本又不影响性能这些方面,是需要第三方客观的评估咨询的。在迁移之后,对一些应用也有二次开发的需求。于是,竹云科技渐渐地开始向用户提供云平台迁移架构设计、部署与实施等技术咨询和支持服务。
2012年,竹云科技为US Racing(美国赛马)***比赛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咨询服务,协助其将传统IT基础设施迁移到亚马逊云平台上来。在这个过程中,竹云科技评估了US Racing现有数据中心的架构和访问量,通过模型来推算它们需要亚马逊的服务组件种类以及数量。在US Racing的IT架构迁移之后,它们也做了大量客户化工作,例如帮助用户实现更好的负载均衡设计,确保赛马节在访问量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况下,用户在登录会话、下注时有好的体验。
刘宏波看到,国内围绕各种云平台正在涌现一批咨询实施的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在中国的数据中心正在建设中,我估计一、两年之后,国内客户会越来越认可我们的价值。”他说。
根据亚马逊AWS中国公布的进展情况,其正在北京与国内两家A股上市公司――光环新网和网宿科技合作,尽快提供第一个服务――有限预览服务。该服务采用邀请制,主要邀请亚马逊AWS使用良好的海外用户与它们一起,把亚马逊AWS在中国的系统和性能做到更好,再对公众开放。而这个时间点,取决于亚马逊AWS对自己服务的认可。去年12月宣布与宁夏达成的战略合作意向――建设亚马逊AWS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则是亚马逊中国的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