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之前,王小波一直是个业余作者,偶尔在内地和港台地区发表文学作品。他出过小说集,但相当艰难,常被出版发行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好不容易出了一本,还要配合编辑跑二渠道,所以他感叹:“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难得多。”他说,他若写墓志铭,会在“活过,爱过,写过”后面加上一句,“书都卖掉了”。1992年9 月,王小波辞去大学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以写专栏文章为生,挤时间创作小说,他对朋友说:“作家就意味着随时有饿死的可能。”他在台湾有些名声,先后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时报的文学大奖,但在内地主流文学圈,王小波的名字鲜为人知。他生前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非主流作家。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在北京郊区埋头创作《黑铁时代》――《时代三部曲》之后的新长篇,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被人发现的时候,王小波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孤独地离去的。当时,他长达90多万字的《时代三部曲》正在花城出版社发排,这三部作品曾在20多家出版社流浪,最后在花城出版社找到归宿,但他等不到了!在王小波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责任编辑钟洁玲只能用三部书的封面彩样为他送行。
据说王小波临终前曾大声呼救,邻里陌生,没有出手相援。一个非主流作家就这样孤独地意外死去。他在发给好友的最后一封邮件中说:“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儿!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所说的一切和我们无关――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王小波早有自由主义倾向,只是,如此豪言壮语,如此高大的主体形象,与他过去的低调风格迥异,真是意味深长。
王小波死后成了非主流文学的英雄,无数“粉丝”拜倒在他的脚下。假如《时代三部曲》顺利出版,王小波会死吗?假如王小波没有死,他的作品会热起来吗?那些在困境中始终坚持写作的非主流作家里面,有没有埋藏着像王小波那样的“文坛外高手”?
在我看来,“后王小波时代”从王小波死后十年开始,一些文化人认为王小波被过度“神化”,希望大家理性看待王小波,理解王小波,尊重王小波,但不要迷信王小波,更多的学院文学研究者认真研究王小波。在大众消费市场,王小波的作品由火热的旺销转为平淡的长销,有关王小波的作品也一样。在后王小波时代,更多的传统主流作家、理论家接纳了王小波。
在互联网时代,作者、读者与编辑的距离大大缩短,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文学作品。为了发掘王小波式的人物,给非主流作家提供出版机会,花城出版社与天涯社区(省略)波比文化创意网(省略)以及王小波网站(省略)一起联合发起了“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文学精选”征文活动,这是纪念王小波的最好方式。《后王小波时代》就是这次征文的结集,由作家杜鸿,评论家朴素、网站版主啸傲子联手编选,在王小波逝世11周年之际正式出版。书中不少作者有类似王小波一样的非主流身份,或作品具有某种非主流的精神。有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日子艰辛,却始终坚持业余写作,如《我们是傻瓜》的作者宋离人,《来访的马》的作者鬼金,《斗争会》的作者龙章辉,《根秘密》的作者青年河等等,都是工人作家。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宋离人,从1986年高中毕业开始写,写了20多年,有的作品写在机床边上,一纸油污的印象至今在目。他一度因生活困难,出版不易,失去健康和信心,焚烧了40余万字手稿,发誓只做读者不做作者。如今宋离人通过互联网投稿,不仅中篇小说入选本书,他的长篇小说《我们到红旗看王二盛》也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如果文学是一个平面的同心圆,中心是权贵的、稳定的、规范的、保守的和不思进取的主流文学,他们便是边缘的、开放的、创新的、躁动的、无序的和最具活力的非主流文学。
如果文学是一条奔腾的江河,他们便是细小的、间或断水的支流。
如果文学是一座沐浴阳光的金字塔,他们不是那让人瞻仰的雄伟塔尖,而是底层无人关注的承重基石。
(摘自《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