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与体道

道教历来重视修心,认为“修心”乃是明道的枢纽。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守静”才是“归根复命”的宗本,正是点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奥。萧天石先生曾说:“虚极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①关于“修心以明道”的具体行持,南华真人在《庄子・人间世》中对“心斋”的修道方法进行了阐述。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由南华真人“心斋”所揭示的“修心在明道”的功夫,不仅成为道门修心澄心以体道明道的理论基础,更为后来的修道者所奉行与阐扬。

也就是说,“明道在修心”不仅是老庄之学的枢要,也是道教正一与全真两大道派的修道总纲。正一嗣汉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在《虚靖真君语录・心说》中云:“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然则果何物哉?窈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观之,岂不大乎?岂不贵乎?”②

全真祖师王重阳真人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心,闻见知觉,为病患矣。”③并在答马丹阳真人问“如何是复命归根曰静”时说:“只要心不逐物去,不染不著,心定意不散、神不昧,便是归根。”马丹阳真人在《丹阳神光灿》中也说:“舍家学道,争奈心魔。……心若死灰,自是精神冲和,真心无染无著。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④

而在《太上老君内观经》这一部重要的道门经典中,更是直接将“修道”归结为“修心”。太上道祖在经中说:“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虽弥纶天地,通神群生,但体现在人的生命中就是“心”。这也是太上视“修道”即为“修心”的理据所在。太上还说道:“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⑤也就是说,大道虽然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我们只要用心体察生命本身的节奏就能发现她。常人不能明了大道而保身长存,就是因为没有细心观照生命的本体――“心”的奥妙。得道之人能够与道合真而长生久视,就是因为向内深入体认了“心”的节奏与变化,通达了生命的奥秘。

祖师们的垂教诠言,不仅深入探究“明道在修心”的根本宗趣,更为后来者踏上修道之路指明了方向,对于今天的学道修道者来说有其现实的必要与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完整体认到“心”的微妙节奏和无穷奥秘呢?下面我们将从“慈心以入道、正心以达道、静心以归道、真心以会道、虚心以合道”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以期沿着修心的道路来认识大道的秘奥。

一、慈心以入道

太上说:“夫慈,故能勇。”学道、修道首先就要让自己葆有一颗慈爱之心。慈故能柔,柔故能和,和故能勇,所以说慈故能勇。慈爱的心是柔和的,慈爱的人才可以勇往无前。只有保持一颗柔和的心,学道之人才能接近、契入那不可思议的大道。太上道祖曾这样形容大道的运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河上公注说:“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⑥河上公取象于水来比喻大道。道像水一样至柔,但却能贯通天下的至坚金石之物;道像水一样无为,却能含容养育天下的群生。学道之人体会大道之奥,就要在艰难的修行历程中常常保持心地的柔和,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与道相应,才能坚定恒久。黄元吉先生告诫后学:“自下手以至丹成,无不当冥心内运,专气致柔。盖丹乃太和一气炼成,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苟稍有粗豪,即动凡火,为道害矣。”⑦可以说,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柔和都是贯彻始终的。修道之难,就在于学修者时常会因争强好胜,而丢失柔和的心态,落入强梁的心绪中。因此,太上有“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教诫。

要保持心地的柔和,则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因此,太上在《感应篇》中教导世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其实,不论是“立一千三百善”还是“立三百善”,其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在积累善行的过程中,在心地播撒慈爱柔和的种子,在心地培植慈爱柔和的力量,以期为日后结出丰硕的果实铺平道路。

有慈才有仁。一颗慈仁之心,是学道者入道的前提。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窗前春草滋长,从不剪除,总有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与自家意思一般。”⑧所谓与自家意思一般,也就是与本有的一颗仁心生机一般,因此让周敦颐温暖地爱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并深深地体会到充盈在野草中的天地生生之意。也正是在这份温暖的爱意中,他没有将窗前野草视为异己之物,而是心生爱惜,将其视为自家生命的一部分,不忍心剪除。尽管这些野草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多余的碍眼之物,但以慈心生命的情怀来观照则是全然不同的。

所以,学道者慈心接物,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或他物,同时也是为了涵养自家的真实生命。在对天地万物的爱惜与不忍中,他们认识到了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也体会到了“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实情。宋儒大程子(程颢)将之概括为一种“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他说:“医书言手足痿庳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⑨大程子将“仁”看作“气之贯通”,将“不仁”视为“气已不贯”。不仁之至,手足都不属于自己;“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道门常言:“人身为一小宇宙,宇宙为一大人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其中的要妙就在“体仁”。故《易经・乾卦・文言传》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南华真人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⑩学道之人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故以慈仁之心为进道之玄钥。他们在追求“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逐渐消除了人我之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渐入“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之域。就在这种“与物同体”的历程中,学道者方才得入“众妙之门”,真正地踏上修道之正途。

净明祖师刘玉真先生就说:“至道不烦,只是以善化恶,以阳制阴,收万归三,收三归一,炼消阴滓,身净自然化生。每见后天之法,不曾究竟得一个大本领,搬出许多枝梢花叶,徒为已之魂重添许多妄想。净明先天之学,只要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一点生意,藏入土中,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玉真先生判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法”的准绳就在于是否抓住了根本。他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点生意”。只要抓住了这个根本,“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否则,终究是在“枝梢花叶”上簸弄精神,徒劳无功。玉真先生明确地点出修道之本在于拥有一颗慈仁之心。慈心以体仁,就是要在心源根本处做工夫,“身净自然化生”。只要立住了这个根本,修道才能上路,才有了一体皆爱的怀。

二、正心以达道

如果说慈心才能入道,那么正心才能达道。《道藏》列正一部经典以通贯三洞全藏,凸显了“正”在修道中的重要地位。《正一盟威经》中说:“正以治邪,一以统万,令得还真。”《正一修真略仪》说:“由心而正,心正则精神不亏,与我为一。”《道法心传》则说:“道应不远在人心,不必千山万水寻。道欲正心方始得,纯阳不染一些阴。”

正一经典强调“正心”,其实是有鉴于“心之易邪”。丹家常用“汞”来形容“心”,就是因为“心”出入无时,流转不定。太上在《内观经》中这样形容心神的变化:“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无定形也。……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心”之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但“心”又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是主宰生命变化的“君主之官”。太上又说:“人之难状,惟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来。”可以说,人的祸福吉凶,都是由“心”主导决定的。天师岐伯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五藏六府)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在古人看来,只要“君主”正位,自然上下一体,百官奉职,物阜民康,欣乐太平。这是从王道***治的角度形容“心”作为“君主之官”的主宰作用。宋儒范浚在《心箴》中说:“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此处的“天君”指的就是“心”。在范浚看来,只要“心君”正位泰然,自然气血通流,腠理固密,四肢百骸,各有条理。这是从养生学的角度形容“心君”在身体中的主宰作用。其实,“心君”在整个修道体系中也处于主宰地位。因此,如何让“心君”正位就成了修道路上的关键环节。

心君正位也就是“正心”。太上说:“正心,使不邪也。”他又指出:“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正,浊躁则亡。”故“正心”即要去狂躁,根本则是要在“制邪”。

有人问清微祖师李少微真人:“制邪之道如何?”李真人答说:“但修己以正。子不闻花月之妖不敢见梁公。正人君子,鬼神之惧犹且如此,何况行道法之士乎?”“花月之妖不敢见梁公”是一则关于大唐名臣狄仁杰的故事。“花月之妖”指武三思的妓人素娥,“梁公”指狄仁杰。一次,武三思在家中宴请狄仁杰,席间让素娥献艺,结果素娥不知所踪。后来才得知素娥是一花月之妖,见狄仁杰一身正气,以至于不敢相见而逃匿。王惟一先生作诗赞云:“祖师立法在心中,心法才通万法通。以正制邪邪自伏,方知花月惧梁公。” 外邪能犯人,归根结底是人正气不足所致。古人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说:“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可见,正气存内,自然“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制邪之道贵在正己,“己一正,无所不正”。

正己须依戒行。故太上在《内观经》中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白玉蟾真人在《道法九要》中说:“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萨守坚真人十二年没有丝毫犯戒,其戒行之精严与心地之洁净可想而知。行道之士要深造以道,邪妄不侵,首先就要在戒行上立定脚跟。

王惟一先生在《道法心传》中说:“夫行持道法,先当受持十戒。日用常行,无所亏欠。更能济贫救苦,积功累行,自然感动天地,神钦鬼伏,坐役雷霆,呼风召雨。今有一等后学,不持戒律,不辨邪正,执文泥象,胡思乱想。偶然一时之灵,便已自满,更不究竟所灵者是个甚么,以致以邪召邪,以鬼召鬼。” 他在《行持戒行***》中还列出了行道之士应当奉行的十条道戒:“一守忠孝,二行仁义,三不杀,四不盗,五不***,六不贪,七不妒,八不嗔,九不诅,十不傲。”

行道之人依戒行以正心,在日用伦常中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自然正气存身,鬼神钦服。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最终难免承受“以邪召邪,以鬼召鬼”的恶果。

黄元吉先生说:“夫以天与人同此一气者也,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如谷应声,如月照影,自然感召,不必有心为之。”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恰是“正心”工夫结出的丰硕果实,也是行道之人“正心以达道”的明证。

三、静心以归道

太上说:清静以为天下正。如果说“正心以达道”是下学而上达的功夫,那么“静心以归道”就是为天下正及至返朴归真的要诀。道教以“返朴归真”为宗旨。“返朴归真”,就要求我们扫除心头的杂念妄想,静心以归道。太上老子说:“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道祖将“静”视为性命之根,“静心”才能“归根”、才能“归道”。重阳祖师说: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清静经》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也就是说,人心不静,说到底是心头欲念难消。古人说:“心有所向便是欲。”一念之欲,其萌发之初,隐微难觉,若不能及时翦除,任其潜滋暗长,以至于穷奢极欲,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晋真人曾告诫道:“心清意静天堂路,意乱心荒地狱门”;只有心清意静,才能气和神定。黄元吉先生说的好:“凡人欲心一起,必求副其愿而后快。即令事事如愿,奈欲壑难填,贪婪无厌,得陇望蜀,辗转不休,有天下者遂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岂不丧其身命乎?”小至身家性命,大至天下国家,无穷的祸患,莫不自一念之欲肇其端。纵览古今,隋亡唐兴的历史也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唐太宗对“一念之欲”的危害就有深切的体会。他对侍臣谈到隋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隋)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其实,隋炀帝又何尝不想天下治安、社稷长久。但他于一念之欲,罔然不察,纵任贪欲,“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最终招致了“失天下、丧身命”的大祸。唐太宗克念制欲,清静无事,四海升平,天下大治。古人说: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隋炀帝与唐太宗对此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唐太宗还说到“治国如栽树”。他认为,要想“枝叶茂荣”,就得“本根不摇”。实际上,“本根”就是“一念”。“本根不摇”即“一念清静”。这与太上老子“归根曰静”的教导甚是契合。黄元吉先生说:“得失所关,只在一念。一念难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弥天之祸也。存亡所系,介于几希。几希克保,定启鸿***。此克念所由造无穷之福也。如此则知,一念之欲,其始虽微,其终则大,可不慎欤!”虽然“弥天大祸”与“无穷之福”看似截然对立,但两者的开端却是一致的,皆出自一念之欲。一念之欲发动,懵懵懂懂,昏昧不觉,放任自流,“弥天大祸”就此酿成;一念之欲发动,明明白白,惺惺不昧,雷厉风行,扫除尽净,“无穷之福”由此养成。可见,祸福存亡皆不外于一念之微。

静心以归道,就要求我们在一念隐微处细细体察,将一切欣羡声色、名利、财货的欲念在刚刚萌生时排除尽净,做到六欲不生、心地清静。《清静经》说:“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李道纯真人注说:“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静。”李道纯真人将“静心”概括为“以道制欲”。他认为“常能制欲,则归心不动;归心不动,则自然澄澄湛湛,绝点翳纯清,复其本然,清静之大矣,何欲之有?”他认为,只有常能克制欲望,才能收住“心猿意马”,复归“不动心”的境界。复归“不动心”的境界,就能恢复原本清静的本来面目。

“以道制欲”的修持方法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在一些人眼中几乎就是修道的代名词。这种看法虽不十分准确,但也反映了***与修道的密切联系。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在《道门十规》中就说:“自上古以来,太上历劫化现,诸师之修炼成道,皆自静定之功,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通过耆山公的开示,***对修道的重要性更是发露无遗。张宇初天师还明确指出:“坐圜守静,为入道之本。盖太上立教度人,正为超脱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来,了达性命,则何所谓学道之士也。”。

不过,在道门中人看来,***之要在制欲。关于常人对***形式的固执,王重阳真人曾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区分了真打坐与假打坐。他说:“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重阳真人把执守“形体端然、瞑目合眼”的打坐视为“假坐”。在他看来,单纯固守***的形式,可能会遗漏“以道制欲”的***宗趣。“真坐”并不拘形式,而是贯穿在“住行坐卧”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关键在“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也就是要“以道制欲”。因为外在五色五音五味会使人目盲耳聋,只有践行“以道制欲”的***要旨,才能实现“心如泰山,不动不摇”(归心不动)的境界,并进而契入真道。

王常月真人更是提出“先死妄心后入圜,先了爱缘后打坐”的修道法门,就是有鉴于后世的人执迷于入圜打坐,而忽略了“以道制欲”的***旨归。他曾经要求守戒弟子:“自今日起,须将平日所迷的铅汞龙虎,阴阳烧炼,种种譬喻,悉皆收起。唯从清净法门,死妄心,息邪念,平平稳稳,从中道大路上行。”在王常月真人看来,人若不能以道制欲,舍妄归真,就不能入定生慧。因此,不了爱缘即入圜***,其实是空坐蒲团,盲修瞎练。他谆谆告诫后学:“若不先死妄心,安神定气,如何能够大静?不能常清常静,如何能够入定?不能入定,如何能够生慧?”

透过诸位祖师的教诲,我们可以真切地领会到:静心的关键在克制私欲、了断爱缘。若能“静心”,自然就能“归道”。归根复命其实正是私欲尽净、爱缘断除后的自然结果。制欲、断缘就需要辅助恰当的修道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但是,我们一方面要修习恰当的修道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被“法”所执,本末倒置,以至于“***成病”,反倒忘却了“以道制欲”的初心。

四、真心以会道

在修道过程中,如果说“静心以归道”是归根复命的工夫,那么“真心以会道”则是自心本体的妙用。真心来自真清真静,真心可造真性真灵,道门宗祖亦将“真心”称为真意。黄元吉先生说:“真意者,炼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则真意从何而始?惟于玄关窍开之初,认取这点真意,于是返而持之,学颜子拳拳服膺,斯得之矣。况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万事毕之道。学人认得分明,大丹之本立矣。”从黄元吉先生的话中,可以认识到真意源自元神,即自心本体,这是修道的关键与根本。

不过,“真意”不同于寻常所说的意识。《唱道真言》对“真意”在整个修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细致的描述。书中说:“泛意非意也,游思妄想也。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意发而心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初时阳生,意也;既生之后,采取元阳,意也;既采之后,交会神房,意也;既会之后,送入黄庭,意也。意之为用大矣哉!不特此也,阳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后,凭虚御风,意也;游乎帝乡,返乎神室,意也。”书中明确将常人意识看作“泛意、游思妄想”,以区别于“真意”。书中深刻地揭示:真意必须是真真实实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没有丝毫夹杂缠缚;而且事来则应,事过不留,一动就空了,不会停滞在胸中。

关于真意的妙用,伍冲虚真人则用“返观内照”一语予以说明。伍冲虚真人说:“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也。盖元神不动为体,真意感通为用,元神真意本一物也,言元神可也,言真意亦可也。故真意即虚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返观内照者,返回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于内也。炼精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精之百日;炼气之时,真意观照于炼气之十月;炼神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神之三年。此返观内照之大旨也。”伍真人将不动之元神定义为自心之本体,将感通之真意定义为自心之妙用,视元神真意为一物之两面。他更指出:真意之妙用呈现为返观内照的工夫。返观内照的工夫就是收回自心驰骛声色的意念,让意念返回自身观照生命本身的精微变化。

综合诸位祖师所言,可以看到:真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真意与泛意的区别就在于:真意不再如“泛意”一般总是向外驰骛,随声逐色,而是要回到自己、回到生命本身。虚靖天师在《大道歌》中说:“欲在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心中神不清,耗散真精损筋骨。”三茅真君也说:“灵台皎洁似冰壶,只许元神里面居。若向个中留一物,平生便是不清虚。”虚靖天师和三茅真君都说到心中(灵台)不能留滞一事,其实就是强调意念不能向外有丝毫的攀缘。修道人只有收住耳目口三宝,意念才能贴住自家生命的实际。

“真意”不仅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纲领,也是各种道法发挥作用的枢纽。虚靖天师诗曰:“真心动处合雷机,神合神兮妙更奇。只此更无差别处,如磁吸铁不相违。”诗中“如磁吸铁”的比喻,揭橥了道法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宗本不离乎“天人合发”。“天人合发”的枢机就是“真意”。故李少微真人说:“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修道之人只有在“真意”的状态中,才能“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以号召鬼神,而鬼神不得不对。”道门符法所借用的纸张、朱砂等物事只是一种表象,符法的实质是真意引领精气的作用。李少微真人说:“治病以符。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也。故曰:符无正形,以为灵。知此说者,则物物可以寓,泥丸衰草亦可以济人。”

李少微真人还简要叙述了行持道法的整个过程。他说:“通三才者一耳。天以而运行,地以而发生,阴阳以而惨舒,风雷以而生。由人主,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意冲和,归根复命。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施之于法,则以我之真合天地之造化。故嘘为云,嘻为雷霆,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妖自伏。通天彻地,千变万化,何者敢干我哉!”其中,“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一意冲和,归根复命”十六个字描述了修行人保持在“真意”时的状态;“行住坐卧,绵绵若存,以养其浩然者”,是修行人在日用常行中涵养“真意”的工夫;之后,“以我之真合天地之造化”,则是以“真意”为枢纽的“天人合发”工夫。至于“用将则元神自灵,制邪则鬼妖自伏,通天彻地,千变万化”,则是道法的真实效验。字字句句皆是过来人的真实语,值得后来人深心体味。

宋人张于湖有一首词传达了有道之士“真心以会道”的高洁与超脱,兹录于下,供大家品读。他的《念奴娇・过洞庭》词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片舟一叶。素月分晖,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五、虚心以合道

大道以虚无为体,修道则以虚心为宗。古人说:道不远人,人自远道。人被七情六欲蒙蔽,所以与道远离,流浪生死。故太上在《内观经》中说:“所以言虚心也,遣其实也。”这里的“实”就是指人的七情六欲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知识。故太上教导后学:“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也就是说,人的心地就像是一间屋子,只要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道就会自动前来居住。如果屋子很肮脏,那么不论屋子的外观装饰得多么华丽,道都不会前来驻落。因此,太上又说:“道也者,不可以言传口受而得之。当虚心静神,道自来也。愚者不知,乃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则神愈悲。背道求道,怨道不慈。”愚者们不在心地上做“扫尘除垢”的根本工夫,整天在滚滚红尘中忙忙碌碌企望得道,结果是苦心焦虑而徒劳无功。其原因就是“背道求道”,丢失了根本。

黄元吉先生说:“道家始终修炼,惟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义。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黄元吉先生指出,不仅“七情六欲”会窒塞自心之本体,而且在“观空了照”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强忍之意,也会遮蔽自心之本体。因为生命的流行有天然的节奏,生生而条理。修道人澄怀观道,就是要体认天理自然的生命本原。若有意为之,则是在生生而条理的生命流行上添加了自己的意思,犹如太虚之上平添几缕云翳,反倒失去了生命本体虚灵空寂的本来面目。因此,虚心就是要回到最本真的自然。整个修道过程就是要道法自然,有意造作反倒形同画蛇添足。

生命本真之道,就蕴含在虚无妙有的真空之中。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曾作《虚空歌》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偶因一念落形体,为他生死迷西东。”并说:“识得真空方不昧,古往今来镇长在。……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重阳真人亦说:“虚空返照虚无影,照出真空空不空。”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中则说:“道自虚无生一气,更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阴阳变化在虚无中运行,由此万物才得以生息昌荣。修道之人以清虚为体,自然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浑沦不散,水火不期济而自济,金木不期并而自并,大道自得可成。

结 语

慈心正心要在修心,静心虚心贵在澄心,修心澄心不离真心,澄心所在体道明道。就人生来说,修心澄心的工夫,最终是要落实在人生的体悟与实践之中。太上在《内观经》中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心与道原本无别。修心以明道,就是要在性天心地上做工夫,合道以达真。心地工夫则须在人伦日用中显出真实的效用。刘玉真先生说:“心中有天者,理即是也。谓如人能敬爱父母,便是不昧此道理,不忘来处,知有本源。”也就是说,道在心中,心中自有天理,而天理最终是要体现在具体的人生细节上。胡慧超真人说:“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人生之现实,诚哉斯言也!

注:

《道德经圣解》,《道藏精华》第十六集之四,自由出版社,第190页。

《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1,《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第26册,第132页。

《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八论降心》,《王重阳集》,齐鲁书社,第277页。

《丹阳神光灿・赠宋何二先生》,《马钰集》,齐鲁书社,第227页。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第173页。

《黄元吉道德经精义》,《道藏精华》第四集之一,自由出版社,第139页,第160页,第159页,第134页,第145页。

《近思录》卷14。

《近思录》卷1。

《庄子・知北游》。

《净明忠孝全书》卷之四《玉真先生语录外集》。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道法会元》卷1。

《道法心传》。

《素问・本病论篇》。

《乐育堂语录》卷5,《道藏精华》第六集之二。

《孟子・尽心上》。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第63页。

《贞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2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和正脉》,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86页。

《龙门心法》卷上《清净身心》。

《龙门心法》卷上《定慧等持》。

《伍真人丹道九篇・真意第二》,《伍柳天仙法脉》,宗教文化出版社,第106页。

《虚靖真君明真破妄章颂》,《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第26册,第128页。

《于湖词》。

《重阳全真集・示学道人》,《王重阳集》,齐鲁书社第16页。

《净明忠孝全书》卷之三,《〈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56页,第360页。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修心与体道

学习

便携可靠的同期录音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便携可靠的同期录音,内容包括如何实现同期分轨录音,电视剧哪些是同期录音的。前不久,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与支持下,笔者借到了舒尔FP无线系统中的“两位成员”——FP1和FP5,来应对接下来的同期录音任务。这一次拍摄的题材是关于昆

学习

浑江梯级水电站设计分析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浑江梯级水电站设计分析,内容包括元江梯级水电站示意图,水电站梯级开发原理。[摘要]文中分析了洪水系列延长后对桓仁、回龙山、太平哨设计洪水参数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桓仁、回龙山、太平哨水电站坝址洪水,仍可沿用原审

学习

钟表数学教案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钟表数学教案,内容包括钟表教案幼儿园,二年级数学钟表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

学习

可转让信用证中开证行的权益保障初探

阅读(78)

本文为您介绍可转让信用证中开证行的权益保障初探,内容包括转让信用证的开证行是哪个,可转让信用证开证行的风险。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由于当事人的不同需要和交易的特殊性,大量的特殊性质的信用证得到使用。可转让信用证可称得上是其中最为

学习

常见民俗礼仪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常见民俗礼仪,内容包括民俗礼仪,民俗礼仪书籍大全。1、五道茶“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七仙湖区人民的口头禅。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要素。七仙湖区的人民文明待人,讲究礼节。特别是家

学习

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解读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元素解读,内容包括当代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解读,好莱坞电影为什么出现中国元素。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史上,好莱坞电影在塑造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上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本文以2011年好莱坞两部大

学习

香溢兰花村

阅读(32)

早在1999年5月,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兰溪,就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兰花之乡”桂冠。这个兰花之乡名副其实,这里几乎家家户户栽培兰花、痴迷兰花,一年四季,空气中弥漫着幽兰的芳香,特别是兰阴山麓的兰花村,更是人人动

学习

谈谈我自己作文100字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谈谈我自己作文100字,内容包括谈谈我自己作文600字,说说我自己作文100字。我是一个个子不高也不矮的小女孩,一对柳月眉下长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一个小巧玲珑的鼻子,一张樱桃小嘴。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一看起书来,就什

学习

开发区旅游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开发区旅游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内容包括旅游发展思路工作汇报,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总结。2017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XX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中心这一目标,本着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思路,把2017年定位为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学习

传统村落之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传统村落之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内容包括孟津十个古村落,孟津古村落刘家寨。来到孟津县小浪底镇刘庄村后,由柏油路转入一段蜿蜒的山间土路,便看见一些民居呈阶梯状分布,雾霭中的青砖灰瓦若隐若现。这就是乔庄,是刘庄村的一个自

学习

晋商两大商号的生死恩怨

阅读(133)

本文为您介绍晋商两大商号的生死恩怨,内容包括晋商老商号的精神内涵,一句话总结晋商败亡历程。乔家的“复盛公”在包头是赫赫有名的商号,从“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句话就可知当年乔家一时无二的风光。乔家生意的创始人乔贵发,从磨豆腐

学习

圈子是种生活文化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圈子是种生活文化,内容包括圈子与圈子文化,圈子决定人生好文完整版。并非只有中国人才有圈子,实际上,圈子现象举世皆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只要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就必须存活于自己的圈子里,区别仅仅是圈子的半径、圈子的

学习

浅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内容包括休谟与康德的因果观比较,休谟的怀疑论为什么使得理性崩溃。对于康德而言,休谟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以怀疑论的态度来对抗一切有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断言。休谟的怀疑论是

学习

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探讨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探讨,内容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路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探讨。1问题的提出技术创新是一项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思维创造力、开拓创新的过程,研发人才、新技术成果的掌握与利用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