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代,海子是欣喜若狂、有着自豪幻想的诗歌青年中的一个,并以25岁之躯躺在火车慢行道上自杀。这就像他诚实坦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最后的签名。“海子死了”,成为一座诗歌的界碑、一个理想主义完蛋了的标志、一个用死亡祭奠青春的传奇。
“我本是农家子弟”
1964年3月26日,海子出生在父母的婚床上。查湾村有个说法,头胎的男孩命硬,既和家族中其他人犯克,又将亲属的精气独聚一身。
5岁那年,查湾村的“背诵语录”大赛上,海子作为个头最矮、年纪最小的选手,登台背诵语录48条;下半年他就被牵着手坐进了查湾小学的课堂。10岁跳级转入高河中学。1975年,高河中学因为远离***治中心,并没因“”停课,改造河道、半工半学倒一样儿没拉下,海子的中学同学李智提起初中升高中的一道考题:“24小时等于多少分钟?”他们所获得的最大教益,是读书,可以离开乡村。
他以怀宁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了给家里挣工分,那天海子做工上了树,村头有人喊他考上大学了,他蹭蹭爬下来,一口气跑到几里地外的高河中学。家里的欢庆仪式极为盛大,请来了街坊邻居和远房亲戚,杀了头200多斤的***猪,“来的人比今天都多呢!”父亲查正全至今仍很骄傲。那年海子15岁。
北京:诗人诞生
1979年夏天,海子到北京大学法律系报到。临走前一天正好赶上查湾村放露天电影,演的《铁道游击队》,查正全用全村都听得到的声音对儿子说:“今天你看火车,明天就坐火车喽!”海子从合肥火车站出发,穿着父亲缝制的崭新中山装,拎着母亲做的花布棉被,查正全掉泪了,海子看不出一点伤感,对未来跃跃欲试。
同班同学刘广安第一眼瞅见海子,他混在兴奋嘈杂铺盖床褥的新生里,如果非说有什么特别,个头真小,年纪也小,几乎是个孩子,还有他的花布棉被在一群绿色的行***被中十分扎眼。
1983年,海子剃了个光头。已是大四,他只有19岁,娃娃脸,架了副眼镜,总被当成小孩。于是,他随着同宿舍的同学把头剃了。有人去找他,一排光头从晾晒的裤子里钻出来,海子是个头最小的那个。
那一年北大组织了一次校园诗歌朗诵会,能装1700人的礼堂,站的站挤的挤涌进了2000人。北大时常“流窜”来一些各地的“天才诗人”,83级中文系的藏棣接待过一些,大吵大闹牛气烘烘。还有几位合印一本《西风・沉诵・太阳节》,癫狂傲慢,慷慨激扬,宣布要打破一切传统,在废墟上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殿堂。海子在侧,总安安静静来,闷声不语走,如同配角,非常不“诗人”。
那时候他还被称为“查海生”,他骄傲的诗歌理想暂时蛰伏,他不够疯狂,过于谦逊,在回忆画面里近乎透明。被叫做“海子”,是后来的事了。
“在这城里,有我的一份工资,
一份水”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法大学校刊做编辑的海子,在偏远的昌平度过了孤独的五年。海子是唐师曾在***法大学的第一个朋友。他也来自北大,“爱国卫生委员会”开会时,见到了那个趴在桌子上萎靡不振的圆脸校友。
唐师曾只觉海子也有点懦弱,不会来事儿。北大毕业也没用。会写诗也没用,爱拍照也没用,社会鲨鱼的大嘴已经张开,把你吞下去,灭掉你的锐气。
起初在校刊发表诗歌时,海子用了个笔名“扎卡”。没过多久,便自称“海子”,取意青海的高原湖泊。
在昌平蜗居的五年是海子创作的高峰期。就像一只桔子,他没办法把自己从里往外全翻给人看,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布满凹洞的圆壳。有一年从贵州来了位狂放诗人,听过海子大名,颇有兴致地提议去游览十三陵。在大红门,海子留下了日后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阳光下他伸展双臂,头高高昂起,帽子捏在手上,阳光穿透他在地上留下阴影。孙理波是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他说,也许叫人失望,海子生性内向,不擅表现,这姿势是那位狂放诗人的主意,海子学样来了一张。
时代的晚上
1989年3月25日,海子自杀的前一天,他清晨6点半坐上了从昌平开往北京市里的班车,穿着那件被校领导批评太花哨的红毛衣,外面套着灰夹克,背包里放了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还有几只桔子。他也许依然感到“肺要坏了,嘴里充满着烂苹果的味道”。
海子到达学院路后,步行去西直门火车站坐火车。好多人努力回忆,说那天早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是那个季节中典型的美好三月风光。在路上,他碰见了骑自行车上班的西川母亲,她远远看着海子,不大敢确定,没有打招呼。
海子的最后一位恋人,直到海子去世前夕才为人所知。她是***法大学的一位女教师,已经成家,她在不被知晓中陪伴海子走完人生。有张流传广泛的海子照片,印在《海子诗全集》的书脊上:他眼睛半弯盯住镜头,手举在半空,愉快地笑着。照片正是那位恋人所拍。
3月25号中午,海子抵达山海关。他在街上闲逛,太阳炽热,他只吃了几瓣桔子。海子躺到火车慢行道之前,把外套脱了,叠好,放在一旁,下面垫着书包,里面有最后一封遗书,他否认了前五封“遗书”,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摘自《不上流,不下流》,有删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海子:一个人诗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