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由于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和英国诗人莎士比亚使这种诗体的创作臻于完美,从而使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和英国体十四行诗成为欧洲诗坛的重要诗体。本文以同为英国文学巨匠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所著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十四行诗为切入点,从诗歌的格式和押韵的方法并结合诗歌内容和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思维习惯等方面,展开对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对比研究,借此深化对这两种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关键词:意大利体十四行诗;英国体十四行诗;诗歌格式;韵律;思维习惯
中***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33-02
十四行诗起源于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当时的意大利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率先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从而使十四行诗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并发展成为主要流行诗体。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以更加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新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创作了三百多首优美的十四行诗,不仅成为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代表,更使得十四行诗成为其他国家诗人竞相模仿的重要诗体。因此,意大利体的十四行诗又被称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
16世纪初,托马斯・华埃特和萨里伯爵把十四行诗介绍到英国文坛,并做了适应于英语语言的变动。到了16世纪末期,十四行诗已经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体之一,著名诗人锡德尼,斯宾塞等都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十四行诗。到了莎士比亚这位世界文学丰碑式的大师手里,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创作达到了灿烂的顶峰,所以英国体十四行诗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
一、意大利体十四行诗
意大利体十四行诗(Italian Sonnet/ Petrarchan Sonnet)在结构上将诗歌分成两个部分:前八行(Octave)为第一部分,后六行(Sestet)为第二部分。这两部分又各自有其相应的押韵方法,前八行(Octave)的韵律为ABABABAB;后六行(Sestet)的韵律为CDCDCD或者是CDECDE。这种诗歌格式和韵律是与意大利语词汇的构成和写作习惯相一致的。因为意大利语中相互押韵的词相对较少,所以在意大利体十四行诗中,最多有5个韵脚。而其两段式的格式又充分反映了意大利人的两段式思维习惯。即利用诗歌的前8行提出一个问题、看法、现象、思想或疑惑等,之后运用后6行解决问题、陈述看法、解释现象、升华主题或消除疑惑等。仅举弥尔顿Milton所著《失明抒怀》(On His Blindness)为例:
Sonnet
On His Blindness
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
Ere half my days , in this dark world and wide
And that one talent which is death to hide ,
Lodged with me useless , though my soul more bent
To serve therewith my Maker , and present
My true account , lest he returning chide ;
“Doth God exact day-labor , light denied ?”
I fondly ask ; but Patience to prevent
That murmur , soon replies, “God doth not need
Either man’s work or his own gifts ; who best
Bear his mild yoke , they serve him best . His state
Is kingly . Thousands at his bidding speed
And post o’er land ocean without rest :
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诗人采用意大利体十四行诗的形式,描写了诗人失明后内心的感受,抒发了双眼失明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以及最后对现实的认同和接受。纵观全诗,第八行的ask一词和第9行的reply一词把整首诗歌分成清晰的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在提问,而第二个部分则在回答。诗人在第一行用how一词道出失明后充溢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想到还不到半生这双眼就已失明该如何在这茫茫黑暗的世界里过活呢?而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双眼让我怎样书写篇章?还怎样用上帝您赋予我的这点诗才为您服务?等到死后向您报账时我该如何汇报?要怎样才能得到您的宽容呢?想到这种种的痛苦,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愤和绝望之情,他直接向上帝发出了质问:““Doth God exact day-labor , light denied?”上帝啊,既然您赋予了我作诗的才能,那又为什么夺走我做日工的双眼?这让我如何再为您服务?让我如何再相信您的公正和仁慈?正当我向上帝发泄着怨恨和不满而深陷绝望和痛苦的深渊的时候,美德“忍耐”打断了我的申斥和抱怨并解答了我的所有问题:上帝既不需用你为他工作也不需要你的天赋,最服从他的旨意的人就是最忠于职守的人。他君临万方,只需要一声吩咐,万千个天使就赶忙在海陆奔驰,供他驱使;即使那些侍立在左右的也全都在为他服务。所以,你要甘愿与上帝同在,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而非怨艾不满。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人从最初失明之时感受到的痛苦、绝望、愤怒和抱怨的情绪中逐渐走了出来,内心渐渐趋于平静到最后的坦然接受的整个心路历程。
二、英国体十四行诗
十六世纪初,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率先把意大利体十四行诗引入英国诗坛。为了使十四行诗这种诗体适合于英语语言,英国诗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诗人菲利普・锡德尼(Philip Sidney)是在这方面进行尝试的先驱?在他的Astrophel and Stella《爱星者和星星》的组诗(Sonnet Sequence)中,他开始使用五音步抑扬格,并将韵脚改为ABBA ABBA CDCD EE。五音步抑扬格和英雄双行体的使用标志着英国十四行诗体开始登上文学舞台。继锡德尼之后,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cer)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将Sidney的韵脚改为ABAB BCBC CDCD EE,使之更适合英国人的思维习惯? 这一改进的重要性在于确立了前12行加后两行的结构框架。作为前人成就的继承者和开拓前进的探索者,莎士比亚继承发展了斯宾塞的十四行诗。他用五部抑扬格写成全诗,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但在语言方面充分展现了英语语言词汇丰富且彼此押韵的词汇充足的特征,更在结构上鲜明体现了英国人三段式的思维方法,即: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即使有时他在诗中省去第一步(提出观点),或将第一步隐含在第二步骤中,然后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评论同一个问题(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下面就以他最著名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为例来更好地理解英国体十四行诗。
Sonnet 18 To My Love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在结构上,首行以问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能把“你”比做美丽的夏天吗?)。第二行“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中的“more”一词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夏天虽然美丽,但你比夏天更加俏丽也更加温柔。莎士比亚在前两句中提出了观点,紧接着使用了冒号来开始论证他的观点:历数夏天的缺憾来凸显赞美对象的完美。在第三行“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中诗人写道:五月百花孕育着绽开甜美的笑脸,让人们对它们的美充满温柔的渴望,可乍起的狂风吹破了这柔美温暖的梦,所以夏天不如“你”温和;在第四行“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中写道:夏天虽是个让人舒爽美丽的季节但却不能延续,所以夏天的美不如“你”的持久;在第五行“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中诗人写道:火红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热量和光明是那么美好,但夏日的骄阳有时会化身为毒烈的火神炙烤着人们、灼烧着大地,所以夏天不如“你”永远那么的热情温柔;在第六行“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中,诗人描绘道:太阳把它那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是无比美丽的事,只可惜它会经常被乌云遮挡,所以不如“你”的美一直可见;所以我不能把“你”比作夏天,尽管它是个美丽的季节。但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你”比美丽夏天更美丽的狭窄层面上,而是在第七和第八行“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中,把“你”的美和所有美的事物进行了对比:所有美丽的事物因为命运和自然的无常而都最终凋零。在如此残酷的世界里,“你”的美会怎么样呢?诗人在第九行行首用了一个“But”给出了答案:“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你”的美永恒不会黯淡。紧接着诗人连用了两个“Nor”来引领第十行和第十一行来加强第九行所表达的含义:“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你”永远也不会失去所有的娇颜,而“你”的美更不会被人们遗忘,因为它是永恒的!看到这里读者自然而然地心生疑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随后在第十二行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得出了结论:“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你”之所以不朽是因为我把“你”写进了我美丽的诗篇。在最后两行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这个结论:我的诗篇会与人类共存,所以存在于我的诗篇中的“你”的美也会与世长存!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典型的三段式思维方式,这对更方便了我们对英国体十四行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从韵律方面,本首诗歌运用了脚韵、行内韵、近似韵、头韵等多种方法,不但体现了形式美,更展现了语音的美感和节奏感。例如:第一行的“shall”和“summer”;第二行的“art”和“temperate”;第三行的“do”和“darling”,“winds”和“buds”; 第四行的“summer”和“short”,“lease”和“hath”;第五行的“sometime”、“eye”和“shines”;第六行的“often”和“complexion”,“gold”和“dimmed”;第七行的“fair”、“from”和“fair”,“sometime”和“declines”;第八行的“chance”和“changing”, “chance”和“course”,“or”和“course”;第九行的“but”和“summer”,“but”和“not”,“summer”和“shall”;第十行的“that”和“own’st”;第十一行的“shall”和“shade”;第十二行的“lines”和“time”;第十三行的“breathe”和“eyes”,以及最后一行的“long”、“lives”和“life”,“lives”和“gives”,“this”和“thee”。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中押韵词汇的丰富性。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其以其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词汇,精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深邃的思想而成为英国体十四行诗的巅峰之作!
十四行诗在欧洲诗坛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所以了解其主要的两种类型对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十四行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意大利体和英国体十四行诗对比研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