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来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特等劳模张买江的珍贵记忆。而在各种关于红旗渠的版本中,张买江是一个传奇人物。
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桂林镇南山村的张买江,11岁时就常常挑两个葫芦去邻村挑水,来回往返5公里。因为缺水,当地一些老人给小孩起名字时,总要带上江河湖海的字样。张买江也没例外。
林州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当年修建红旗渠就是被逼出来的。”林州市水务局副局长申玉阳一语中的。
正是这种缺水的困境把张买江的父亲和他“逼”上了红旗渠工地。
1960年2月12日,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上了红旗渠总干渠建设工地,任南山大队施工排排长。大渠开工刚刚两个月,一次放炮,张运仁不幸牺牲了。
1961年春节刚过,13岁的张买江就走上了红旗渠。临行前,张买江的母亲告诉他:“你爹没有修成红旗渠就走了,你得替他去修。” 小买江人虽小,但踏实肯干,不怕苦,不怕累,背钎捻钻,奔波于各工地之间。后来,他赢得了红旗渠工地“小老虎”的美誉,直到现在许多人介绍他时仍会说:“这就是当年的‘小老虎’。”
“‘小老虎’这个外号是穆老(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给我起的。”张买江向记者回忆。
那一年,他14岁。
1966年,红旗渠3条干渠竣工总结大会上,张买江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4年后,红旗渠――“引漳入林”水利工程,仅靠林州人一锤、一铲、两只手,耗费10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
全长约1500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长70公里,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支渠51条,斗渠290条。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库1271座,共同发挥着“长藤结瓜”的作用,灌溉着林州近一半的农田。
民间***共同呼吁
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共和国同龄的张买江,脸上增添了皱纹,但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
从2010年8月开始,张买江做了一件他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面对红旗渠年久失修的尴尬现实,他和几个当年的红旗渠劳模展开了对红旗渠的全面调研工作,或步行,或坐车,调研时间持续近一年。张买江本人几乎跑遍了红旗渠渠首、支渠、斗渠的各个角落,甚至包括配套工程都一个没有落下。
“红旗渠刚修好的几年,发挥着灌溉的作用,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但1990年后,红旗渠水源减少,工程老化极为严重。只有干渠还有少量的水,能发挥灌溉作用。”张买江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不重修红旗渠,林州的发展就没有后劲。”
当地人说,主汛期无有效降水的现状在林州市已持续4年。由于连年干旱,加之林州所有水源均在兄弟省,上游又建了很多水库,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旗渠,如今水量已不足容量的三分之一。
林州市水务局官员秦金昌告诉记者:“冬季、春季用水紧张的时候,为了解决灌溉问题,林州市***府不得不采取市场化的行为,从上游的兄弟省水库调水。所谓的调水实际是通过个人关系从外省买水,一方水就要6分钱,每年光这笔支出就近300万元。”
为了搞好关系,红旗渠管理处每年还会给兄弟省拉几车面粉。
张买江和几个红旗渠劳模呼吁重修红旗渠,成为“重修红旗渠”最早引起***府关注的民间声音之一。几位老人将调研情况汇总后写成材料,并反映给林州市委市***府。
2011年7月23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的14天,林州市为“重修红旗渠”召开了盛大开工仪式,张买江当场捐了1000元。
事实上,重修红旗渠也得益于“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
最近几年的“两会”,人大代表和***协委员关于水利建设的建议和提案有增多的趋势,“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建议和提案共计13份,都由水务局做相应答复,一些建议或提案所提及的内容今年内就可以完成。”秦金昌说。
林州市人大代表吕万周提出“加强二干渠管理,保证二干渠横水段正常用水”的建议。林州市***协委员张文献提出“加强对损毁的水利工程的修复,让红旗渠发挥其作用”的提案。
林州市委市***府、水务局等一干人也曾多次对红旗渠进行调研、考察,市委书记、市长亲到一线听取当地百姓对重修红旗渠的建议。
民间呼吁,加之诸多建议和提案,最终促成了林州水利建设3年大会战正式打响。
“重修红旗渠,我举双手赞成!”张买江态度鲜明。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不服老,现在让我去修红旗渠,我还要去修。”
“我们一家人都离不开红旗渠。”张买江的儿子本来在林州市人事局工作,也被张买江说服去了红旗渠管理处护渠。
干柴遇烈火的契机
按照规划,经过3年整修,红旗渠不仅要恢复原来60万亩的灌溉面积,还将多灌溉26万亩田地。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后,红旗渠重修就全面启动,这并非巧合。事实上,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已经多次调研,51条支渠全部走到。”秦金昌告诉记者。
“就像干柴碰到烈火,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很给力,对林州的发展是契机,也是东风。”林州市水务局副局长申玉阳告诉记者。他对下面乡镇重修红旗渠的感触颇深:“现在地方***府热情非常高涨,谁也不愿意落后,动员会之后,一些村踊跃地干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市里主要领导就会带着班子成员下乡检查,“做的不好,当地领导就会被摘掉乌纱帽”。
目前,林州市所属16个乡镇已经全面开工,基本镇镇有工程,村村有工程。
7月29日,在河南省百强镇林州姚村镇二干渠五支渠清淤现场,记者看到:劳动队伍里每人脖子上都搭了一条毛巾,在清淤后的支渠里,重新垒砌破损石头的不少人是当年修红旗渠的白发老民工,一旁和水泥的妇女打着小工,就连无暇照看的小孩也被带到了劳动现场。
根据工程总体规划,林州市将在3年时间力争投资9.7亿元重修红旗渠。9.7亿元资金包含国家所拨款项。除此之外,为自筹资金,林州市财***拿出财力5%和土地出让金10%,乡财***拿出不低于财力的10%,这部分资金每年有1亿元,还有其它社会捐款。
7月23日开工仪式现场曾掀起了捐款热潮。当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带领四大班子领导,给修渠捐出一个月的工资。一家企业捐款100万元。除企业捐款外,民间捐款也很踊跃。远在北京的当年带领群众修渠的原县委书记杨贵闻讯捐出了1万元。而在当天,现场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100余万元。有多人向记者描述,捐款当天还有人甚至拎了一兜子现金,现场捐了300万元。
为***绩还是为民生?
巨资重修后的红旗渠能不能发挥作用,成为一些热心人士关心的话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来自***的声音认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需要灌溉的当地农民也多看好。但一些普通市民对此关注不多,甚至对重修持反对意见。
“在我看来,红旗渠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要说灌溉作用不怎么样。”老家在红旗渠南面的彭先生对重修红旗渠并不看好,“你看那水源充足不?从我记事时起,我们那就是靠天吃饭,只有一两年见过用红旗渠的水浇过农田。”
“现在重修红旗渠要花几个亿,在我看来好像是***绩工程,捞钱的工程。之前修建马加岩水库,说是为红旗渠补充水源的,也是耗资几个亿,现在修了半截就停在那儿。”一名市民说。
对此,秦金昌回应:“马加岩水库现在处于扫尾阶段,它主要靠洪水,去年雨季没有很大流量,但不可能一直不下雨吧。虽然目前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我们还是得从长远考虑,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
在很多人眼中,红旗渠是林州的城市名片,去林州,总不忘去红旗渠走走看看。然而,在水利工程者的心目中,红旗渠首先是一项水利工程,其次才是旅游景点。
“现在说重修红旗渠,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修。通过3年大会战,我们不仅要解决红旗渠灌溉区的问题,也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解决非灌溉区的水利设施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申玉阳表示。
不管怎么样,张买江等人对重修充满了期待。毕竟,在他们的生命中,红旗渠已经成为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