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冲蒌镇有个“小香港”村庄―――永盛村,怎么一条村也能称为“小香港”呢?为此,我们前往探过究竟。
雅称源于洋楼
深秋,我们驱车来到离冲蒌镇镇区三公里处,就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村庄显现在眼前。村头,一群巍峨旧洋楼排列耸立;村尾,也聚集矗立一群旧洋楼;村口、村尾屹立两座新建门楼和两个新建凉亭。黄色琉璃瓦的门楼、凉亭,与斑驳褪色的洋楼、瓦房对比强烈,令楼房显得更旧,使人感到村庄古老而神秘。
进入村子,只见有几十间盖瓦楼房,村头的洋楼是12幢,村尾的洋楼是5幢,洋楼高耸在瓦房群中,显得阔气,为村庄增添几分光彩。何故该村被称为“小香港”呢?村上人说:“你看群集的高楼,有无小香港的气味?”啊!我们明白了:原来是有这十几幢奇伟的洋楼,让人乍看是一个小城的缘故。
洋楼阔气且坚固
我们了解到,永盛村,现有居民270多人,而住在香港、澳门和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新西兰等地的乡亲有四五百人,几乎户户都有亲人在境外,是冲蒌镇有名的华侨村。十九世纪末,村上很多青壮男人就抛下妻儿父母,离乡别井到异国去谋生。
二十世纪初,华侨赚积钱财后,就相继寄钱回家建房业。村上1925年出生现年81岁的李更荣说:“村尾的5幢洋楼是私人的,有4幢是1924年前建的,有1幢是1929年建的。”5幢聚集一处,皆为四层。原来楼顶额前雕塑有名字的,现在能看清的只有前排一间名曰“超然寄庐”。“村头的洋楼也是私人的,有幢三层楼,是1924年建成的,其他11幢,是我出世以后才建的。”
总体来说,村头的比村尾的更有气派。12幢分三行排列,有10幢都是5层高的,有2幢是三层高的。这12幢楼,顶层大都为多个拱型列阵门窗,门面雕着花纹***案,装饰华丽,雕上楼名,但现在只有一幢“东山寄庐”几字依稀可辨。这群楼,普遍是小窗口,装上粗大的铁窗柱和铁窗框、铁窗门,现在有的铁窗门仍可见;又装上厚铁门框,厚铁大门;并且,楼顶雨篷和每层门上方楼面都开有***眼。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有两幢顶层还凸嵌着“燕子窝”,透过小窗可观察外面动静,穿过***眼可向外射击。12幢中有10幢,或全楼是钢筋水泥结构,或下两层墙体是钢筋水泥、上几层墙体是青砖结构。而有两幢墙体为传统方式建造,用黄泥、红糖、石灰混合后一层一层夯实的。无论何种结构洋楼,都一样坚如磐石,牢不可破。而且,幢幢相邻,间距适中,互相呼应,组成一个建筑群体,形成一个防御系统,壁垒森严,易守难攻,如果一幢受攻,旁边楼上的人可从窗口或***眼射击。村尾村头两群洋楼,遥遥相望,你我招应,捍卫全村。
建洋楼重在保安
旅外乡亲寄钱回家,建了新楼房,当然是让家属住得舒适些,但更重要的是能防贼,保障家园安全。民国初年,盗贼多如牛毛,时刻进村打家劫舍,搞到人心惶惶,鸡犬不宁。李更荣说:“为了防贼,华侨寄钱回来在村头村尾建了两座碉楼式的留有***眼的门楼,建了一座碉楼作更夫楼(后危已拆),买了不少***支弹药,组成十几人的更夫队伍,祈求保安。最令村上人难忘的是1924年的一个夜晚,当时,伸手不见五指,一帮几十名盗贼携带***支从村后小山林潜入。盗贼分开几路,大肆抢劫。村里李伟雨的爷爷不知盗贼进犯,回到家门前惨被盗贼开***射死。有户门不牢的两母子在家,盗贼破门窜入,搜尽家财,掳走妇女,蜷缩在门角的小孩,见状惊叫一声妈妈,盗贼发现,连他抓走(后来盗贼路过几公里外的***支弹药十分多的伞塘―――这妇人的父母村,才被全村人协力相救了)。有十几名师生住在村尾门楼,盗贼用锄头铁棒挖穿楼墙,再用棉胎煤油烧熏楼内,楼阁板着火,师生危在旦夕。躲在竹林、田洞的更夫隔时打***,老师也打***,内外还击,使盗贼无法攻陷。师生趁贼不备,急忙同绳拴住窗柱,从楼顶沿绳索滑下逃走。”村上的不幸,更令华侨节衣缩食,让家乡亲人建牢固能防贼的楼房。于是,从1926至1929年几年间,大批坚固的楼房就建成了,其中村头11幢洋楼就是这段时间建成的。即使不是洋楼,就是本土建筑风格的瓦房,绝大多数都是青砖墙加铁门铁窗的一至三层楼宇,外观不俗,较为牢固。村头有幢洋楼,是现年72岁李夏榆的祖父李奕生及其弟奕海、奕宋于1928年寄钱回来合建的,后来三兄弟回乡省亲,故名为“三省寄庐”。现在李夏榆住着,门窗换了,空调外机伸出墙外,古楼呈现出现代气息。
新的楼房建起来以后,盗贼就极少来冒犯了,因为牢固的楼房令他们丝毫难劫。后来日寇进犯,要攻洋楼,连门都拆不开,无法入屋,在外捉了几只鸡就走了。
现在,村上17幢洋楼,只有两幢是楼主后人住的,其余都是由疏亲住、管。1995年旅外乡亲捐资按原样新建成村头村尾两座门楼,还新建了两个凉亭,为村坪、村道、小巷铺设了水泥。整个村子,虽是古朴,却也洁净。这个别具一格的洋楼村,1986年,反映华侨生活的电影《加州来客》还取了景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走进“小香港”永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