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中注重空间链、企业链、技术链和信息链的延伸。这四个内含链分别受所处地理位置、中间产品与资金交易、技术研发成本、信任等因素的影响,要走出“农户+公司”模式存在的困境,必须建立“辐辏”式产业链。
关键词:山地特色农产品 产业链延伸 辐辏式产业链 产业链治理
中***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78-02
一、引言
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长期受困于区域外比较优势模式的主导,区域外优势企业通过“贴标签”方式,严重掠夺该地区原生态山地特色农产品,使地区赖以发展的优势资源,变为“资源诅咒”,地区少数民族反贫困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农产品生产具有绿色、环保、质优的特性,但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较短、源头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如何借助贵州这张牌,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管理化水平,使该地区少数民族脱离贫困是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相关文献研究
产业链理论源于中国,是一个本土化概念。国外研究产业链的内含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而对产业链基本没有研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和不同产业研究产业链,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结这些成果,主要有:(1)产业链概念研究。他们主要从投入与产出理论、产业聚集理论、中间组织理论出发,界定了产业链是集纵横走向、空间延伸、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一体,横向表现为若干企业的聚集,纵向表现垂直一体化特征的由核心企业为链主聚集上下游节点企业的中间组织,其外部表现为企业链,内部包含资金链、信息链、价值链、供应链、信息链、技术链、资金链、资源链等诸多链条。主要分为资源推动型产业链、技术主导型、市场拉动型产业链和混合型产业链。(2)产业链整合方面,刘慧波提出产业链整合策略和整合水平在自变量因素对产业链持久生存性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也有学者提出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和横向整合(芮明杰,刘大可等)。(3)产业链延伸研究中,肖芬等指出,产业链延伸就是对现有的生产链延长和拓宽。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产业链的稳定机制;刘刚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李心芹、李仕明提出了产业链的结构类型。上述研究将产业链作为整体对象,没有从产业链的内含链角度分析研究。笔者将从产业链的物理结构出发,以空间链、企业链、技术链、信息链四个维度,探讨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手段和方法。
三、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肖芬等研究煤炭矿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时指出,产业链延伸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并将其区分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促进因素中矿区利益、人力资源、环境保护是煤炭矿区内部因素,公众促进和市场需求是矿区外部因素;技术成本、经济风险、自身管理是煤炭矿区内部因素,资源枯竭和国家***策是矿区外部因素。崔焕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的业务链延伸在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其实质就是煤炭企业如何依托技术创新走内涵式和外延式产业链延伸之路。邓娟、李烨研究认为,资源型产业链延伸受基础因素(自然因素、管理能力)、行为因素(技术创新能力、投资能力)和约束因素(市场需求、国家产业***策、环境保护)的影响。上述学者虽然站在不同的产业角度分析了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但共性因素可见一斑。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许多地区变成石漠化连片区,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貌特性,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优势,气候湿润、温度适中、雨量充沛等条件为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近年来,***府倡导的“农户+公司”农业发展模式在拉动农业经济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弊端,特别是山地特色农产品(如茶叶)发展中公司严重盘剥农民利益,一些公司将其特色农产品低价收购后,转到外埠市场,然后通过“贴标签”形式掠夺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较短,基本处于“农民―公司―消费者”状态,公司只将有为行为体现在上游农民身上,对下游行业关注严重不足,对中间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研发力度不够。基于上面分析,笔者认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对不同的内含链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就空间链其影响因素主要受产业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企业链受物质(中间产品)和资金交易的影响,技术链受技术研发成本、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技术保护度的影响,信息链受人际信任、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制度信任的影响。厘清这些影响因素对产业链延伸具有较强的方***支持。
四、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策略
1.空间链的架构及延伸。空间链是指同一产业链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布局或分布状态。产业链从所处的节点企业具有上游和下游之分,而对山地特色农产品具有如何拓长和拓宽链条,产生增值效应的价值链。为此,空间链的架构和延伸必须依赖山地特色农产品的空间布局和企业的空间布局问题。首先,作为山地特色农产品,厘清分布状态,结合贵州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形成连片、连域、连带的种植格局,实现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其次,针对产业链延伸中企业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划建设的规划要求,在“核心企业+节点企业+研发机构”模式运作下的同一地区环形产业链,主要加工生产山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中间产品。再次,根据中间产品的去向,依托招商引资,引进深度加工企业,在同一地区或省内不同地区构建加工基地。将不同的中间产品作为空间延伸的手段,而不是将单一的山地特色农产品作为创品牌、创绩效的手段。
2.企业链的延伸。企业链体现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纵向一体化特征。现在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很短,企业基本没有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链条,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公司”模式主导下形成单一企业在行业中的高度垄断,市场准入机制发挥不了作用,是严重的市场失灵状态(因为自由竞争是判断市场是否失灵的标准)。企业链的延伸必须打破“农户+公司”的模式,将“农户+公司”模式中的企业只作为企业连环中的一个具有生产中间产品的节点企业,不要将资源配置的所有权利全部下放到该企业,特别要杜绝***府主导招商引资的前期工作,一旦招商引资完成,对企业后续问题严重不作为的失当行为。企业链条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策),***府的***策要体现在企业间能否沟通、交流、合作方面,简单来讲***府的***策是否有利于企业间的协同。所以,在***府公共***策引导下,公开招标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必须体现技术研发能力、经济增长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由核心企业在协同***策的激励下,通过制度信任等手段形成“辐辏”式产业链(其含义是许多较短产业链变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以保护外地企业将本地山地特色农产品“贴标签”,严重掠夺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造成本地的“资源诅咒”或本地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偏离价值。同时,“辐辏”式产业链也可以直接保护本地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而且能够形成本地特色品牌。以“辐辏”式产业链为依托,核心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去向为传到,特别是将中间产品辐射到省外甚至国外,嵌套在外部的产业链中;而将生产的最终产品通过中间产品的捆绑式销售逐步推向外地市场。
3.技术链的形成和延伸。产业链中的技术链是不同节点上以生产产品为目的形成的加工技术和对接技术。主要分为核心技术、平台技术和衍生技术。以往单个企业自主研发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研发成本。产业链是核心企业为中心,聚集上下游许多节点企业,为共同生产最终产品,共同承担风险的整体。技术链条的建立必须依赖协同研发的技术发展路径,在架构本省“辐辏”式产业链时,强调技术链中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每个节点企业和核心企业间的技术对接,进行模块式协同研发,在技术链条形成过程中强调技术在产业链内部的溢出效应,打破节点企业间的技术封锁,通过“沟通+交流+合作”(也叫协同)方式,形成产业链技术专用性资产,努力减轻节点企业的研发费用,降低研发风险。在技术链的延伸中注意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在横向注重生产技术的转化,纵向努力实现不同节点企业传递中间产品方面的技术对接。
4.信息链的架构和延伸。目前不管是资源推动型产业链、技术主导型产业链还是市场拉动型产业链,一个严重的阻碍产业链延伸的瓶颈是信息严重不对称。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中这一问题同样十分突出,源头上农民的知识信息、市场信息严重不足,在与公司博弈中产生逆向选择,严重挫伤了农民对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而公司在掠夺山地特色农产品对农民的溢价时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在不对称纳什谈判中往往农民丧失了谈判能力。产业链下游由于公司掌控市场的完全信息,并且将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转移到外地市场,通过“贴标签”高价销售。为此,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信息链的架构必须依赖本文提出的企业链,一旦企业链架构完成,在制度方面首先通过制度信任完成有限的交易次数,平衡产业链中信息的共享程度;其次在企业边界人员的努力下,实现企业间的人际信任,通过交往建立牢固的信息交流平台,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建立产业链内部局域网和认证制度,形成信息交换的专用性资产。
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路径以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只是以产业链整体状态的延伸进行研究,笔者从产业链的内含链出发仅仅探讨呈现物理结构的内含链,并提出了有益的探索思路。目的在于为后续较深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在另一个层面说明现今的“农户+公司”模式对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是***春晖计划项目(Z2012040)和国家软科学计划面上项目(2013GXS4D1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勤林.产业链延伸的价格提升与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3)
[3] 刘大可.产业链中企业与其供应商的权利关系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4] 吴金明.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 + 4 + 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5]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6] 李心芹,李仕明.产业链的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学大学学报,2004(4)
[7] 蒋国俊.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1)
[8] 肖芬,刘西林,王***.煤炭矿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9(1)
[9] 崔焕金.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延伸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5(5)
[10] 邓娟,李烨.资源型产业链延伸的影响因素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0(9)
[11] 王友云.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问题与路径探讨―以石阡县茶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
[12] 汪延明.区域产业链信任治理研究[J].经济管理,2014(3)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责编:吕尚)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贵州山地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