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却算不尽。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无论是“9・11”事件、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的雪灾,都是如此。人们总是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顺应这种不可知的未来。
只有黑天鹅才是白天鹅
适应黑天鹅的最好办法是反思白天鹅。
天鹅有黑就有白。不确定性是相对于确定性而言的,变化是相对不变而言的。出现一只黑天鹅之所以能让人“信念崩溃”,是因为人们把白天鹅当作常态。
换句话说,认为不确定性反常,是因为我们把确定性当作常态;认为变化反常,是因为我们把不变当作常态。问题首先出现在我们把白天鹅当作常态上。黑天鹅的出现,应该让我们醒悟:风险社会到来了,不确定性正在取代确定性,成为我们生存的常态。
1500年前的刘勰,总结了一种“黑天鹅式”生存的原则:“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翻译成IBM的术语,就是“随需应变”。翻译成HP的术语,就叫动成长。
我曾在大海上观察海鸥:
海鸥贴水面很近,海浪一起一伏。我发现海鸥对付海浪的不确定性,不让海浪打到它的办法,就是直接站在水上,随着海浪起伏。海浪涌起,它也随着海浪涌起;海浪滑落,它也随着海浪滑落。海鸥在动荡不定的水面上站得极稳,“欺负”得海浪一点办法也没有。
如果把海浪比作需求,海鸥比作IBM,随需应变,就是IBM要贴紧用户需求,需求怎么变,IBM就怎么变。如果把海浪比作黑天鹅,海鸥比作我们大家,“黑天鹅式”生存就是我们大家要用动的方式来成长。用我10年前的说法,叫直接经济――就是生产者直接贴在消费者上,消费者怎么变,我们就怎么变。
信息化把“不变”制度化
想一想吧,我们为什么害怕黑天鹅呢?无非是担心未来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但问题并不出现于不确定本身,不是出在黑天鹅本身,而出在我们把白天鹅“制度化”了。
工业化把“不变”制度化,信息化把“变”――“变本身不变”这一点制度化。相当于说,工业化视确定为当然,把白天鹅制度化,以不变应万变;信息化视不确定为当然,把黑天鹅制度化,视变化为不变。用比尔・盖茨在《数字神经系统》中的话说就是:“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翻译成现在的语境,就是只有黑天鹅才是白天鹅。
如何实现让变本身不变呢?海鸥的“制度设计”值得学习。它并不预测海浪这只“黑天鹅”会不会出现,从何处出现,而是设计了一种“制度”――用“站”这个不动的动作,往海浪的“动”上贴,于是,动就等于不动,变就等于不变,黑天鹅就等于白天鹅了。
我曾经设想,站在后代的立场上,他们会怎么看我们。我们觉得他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什么都不确定,怪可怜的。但实际上,他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一点不觉得怎么样,反而会觉得我们可怜。因为年轻的一代,就是一只只海鸥,他们只生活在每一个当下,“随物婉转,与心徘徊”,海鸥有多快乐,他们就有多快乐。他们会设想,我们的前辈多傻呀,风起了,浪起了,他们居然不动窝,拿自己当泰坦尼克。
机会的窗口向谁开?
安然公司是一只黑天鹅,为了对付黑天鹅,国际社会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对风险进行管理。然而到了中国,风险管理,被说成风险控制,这有点不对头。因为说控制的时候,风险是负面的东西;而说管理,风险既是负面的挑战,又是正面的机遇。
高风险意味着高机会,从机会角度看,黑天鹅可以是非常正面的。比如,我们常说“天上掉馅饼了”,形容一个好的机会意外降临头上,那馅饼不就是黑天鹅吗?加入WTO之前,我们整天叫“狼来了”,结果加入进去一看,原来我们才是狼,于是中国制造的狼,爱上了全世界的羊。虽然像大灰狼总也吃不住喜羊羊一样,没得到什么油水,但这黑天鹅毕竟算逮着的机会,而不是什么不好的事。
管理得好,黑天鹅比白天鹅更加有利。这就好比一匹烈马,一旦驯服,比没个性的马更能奋蹄驰骋。
变革管理、风险管理,正在成为让变本身不变的管理设计。把变视为常态,把黑天鹅视为常态,加以规则化、制度化。于是我们又恢复了“天鹅湖”的生态平衡。
伟大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把黑天鹅称为“机会的窗口”,“要求组织每隔6~12个月在以下方面系统化地发现可能成为机会的变革”:
组织自己突然取得的成功和突然遭受的失败,以及组织的竞争对手突然取得的成功和突然遭受的失败;
出现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流程上的不一致,如生产或销售流程,或客户行为上的不一致;
流程的需要;
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的变化;
意义和观念的变化;
新知识。
德鲁克指出:以上任何一个方面若发生变化,我们都要问,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创新的机会,即开发不同的产品、服务或流程?它是否预示着新的和不同的市场和(或)客户即将出现?
今天,全球公司治理与变革管理、风险管理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越是风险高的地方越意味着机会。但机会不会给予没准备的人。
当魔鬼在天鹅湖掀起风暴,全世界都在屏息以待,命运的王子选中黑天鹅欧黛尔,还是白天鹅奥杰塔?全看机会的窗口向谁敞开。
(摘自《商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