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
你说你很喜欢芭蕾舞《天鹅之死》,很想了解它的作者和音乐本身的含义。说实在的,我很高兴向你介绍这首乐曲,因为我也十分喜爱它。
这首乐曲,是—首很著名的大提琴曲,曲名叫《天鹅》。它的作者,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圣·桑。圣.桑生于1835年,逝于1921年,一生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天鹅》,是他1886年完成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一段。
《动物狂欢节》全曲由14段音乐组成,每一段的标题都很有趣。它们是:(1)狮王进行曲;(2)公鸡和母鸡;(3)野驴;(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8)长耳人;(9)林中杜鹃;(10)大鸟笼;(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14)终曲。圣·桑以拟人的手法,用音乐描绘出动物们参加狂欢节这—热闹非凡的场面。这组乐曲充满生气,音乐形象十分生动。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天鹅》。
当钢琴前奏(曲谱见原版面)……这一分解和弦缓缓奏出时,听众立即可以联想到那幽静的湖,淡蓝色的雾,湖水明净清澈,只有微微的涟漪。一只白天鹅孤独地浮在水面上,既不引颈高歌,也不掀起水花。它戴着金黄的冠,低着高贵的头。这时,大提琴奏出了它的心声:(曲谱见原版面)大约,它没有去参加狂欢节吧,在它那高贵文静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浸透了泪水的心。这是乐曲的第一部分。
在乐曲的第二部分,你仿佛可以感到,夜色越来越浓了,而天鹅的心潮越发澎湃得不能自己:(曲谱见原版面)……旋律所表现的感情忧郁而不颓废,激动而不外露。用大提琴的音色来表现天鹅那深沉而高雅的内心,真是再适当没有了。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曲谱见原版面)……天鹅依旧孤独地在水面上徘徊,夜雾渐渐吞没了它的身影……
这首乐曲,形象地刻画出—只孤独的天鹅的外表和内心,使人听后久久不能忘怀。近百年来,大提琴曲《天鹅》吸引了无数听众。后来的作曲家们,又将其改编为小提琴曲和其他乐器的独奏曲。
小弟,你所喜爱的芭蕾舞《天鹅之死》,就是俄罗斯芭蕾舞大师米哈依尔·米哈依罗维奇·福金根据这首乐曲创作的。那是在1907年,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巴芙洛娃临时要表演—个节目,于是来找福金。福金当时正在练习用曼陀林演奏《天鹅》,便把这首乐曲推荐给安娜·巴芙洛娃。他们仅仅用了几分钟,便把这个舞蹈排了出来。先是福金在前面跳,巴芙洛娃跟在后面学。然后是巴芙洛娃自己跳,福金在旁边纠正她的舞姿和手的动作。没想到,这—即兴创作,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圣·桑原作本不是写天鹅之死的,然而福金在抑郁悲伤的音乐中,却仿佛听到了天鹅在生命最后—刻心脏颤动的声音。但是,福金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天鹅临死前肉体的痛苦与挣扎,或精神上的乞怜和哀伤。他所要表现的,是天鹅热爱生活,在死神面前为生存斗争到最后一口气。福金自己把这个舞蹈称为“万物求生”,他的本意是在歌颂不为死神所征服的精神力量。福金曾一再告诫演员,要通过表演天鹅来表现人类崇高的思想感情,通过“死亡”来歌颂生命。也许,这正是《天鹅之死》永远也不会“死”的原因吧。
伊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天鹅》到《天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