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深切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满怀同情地刻画了威利・洛曼在人情淡薄的商业制度下推销生涯的辛酸与无奈,以及最终自杀的悲剧人生。不同于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戏剧,《推销员之死》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 悲剧《推销员之员》 美国梦 价值观
一、引言
阿瑟・米勒是近代美国首屈一指的剧作家,在对八百名英国戏剧专家的调查中,米勒被评选为当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中国人对阿瑟・米勒这个名字也并不陌生,他曾经两度访问中国,他的《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在中国舞台上演,他与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婚姻,曾一度使他成为大众媒体的话题之一。1915年生于纽约的阿瑟・米勒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以剧作《我的诸子》(All My Sons,1947)一举成名,但最为人熟悉的还是创作于1949年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许多评论家认为它是二战后美国的最佳剧本,英国人也将该剧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三部戏剧之一,另两部分别为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和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
《推销员之死》这部曾经感动过无数观众的戏剧使米勒获得了年度最佳百老汇戏剧托尼奖和美国写作最高奖普利策奖,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国际声誉。在该剧中,米勒满怀同情地洞察了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对美国的家庭、价值观和梦想进行了严肃的思考。美国人素来喜爱具有轰动效应的百老汇音乐剧,但这部以描述一位命运多舛的推销员威利・洛曼(Willy Loman)为主题、情调抑郁的戏剧却在首场演出半个世纪之后仍在观众中占据着一如既往的重要位置。阿瑟・米勒一贯反对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庸俗戏剧,认为戏剧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舞台应该是一个比单纯娱乐更为重要的思想传播媒介,应该为一个严肃的目标服务。他是一位易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剧作的重大现实题材和严肃的社会批判充分表现了米勒的正直和胆识。尽管商业化的商业性戏剧在当时仍然控制着剧院,米勒却在严肃地思考着美国的现实生活,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在作品中深刻探讨了人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现代生活中存在的悲剧。《推销员之死》正是一部反映美国现实生活的作品。该剧结构简单,但在描述威利生命中的最后几天时却显得复杂。米勒采用的某种时间旅行手法,将过去与现在、幻想与现实揉合在了一起。这种倒叙手法和想象中的对话颇为新颖,向演员和观众提出了挑战。由于采用了此类技巧,《推销员之死》在今天看来仍具现代性。
二、社会悲剧观
雷蒙德・威廉斯在谈到现代社会悲剧时曾说:“现代社会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在与社会及其特定的道德法则的冲突,其突出的特点,自易卜生到米勒,通常在于深刻主题和对社会的严肃批评。”现代社会悲剧是关于现代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矛盾冲突和危机性关系的悲剧,人类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中的生存困境和危机是现代社会悲剧的核心,尤其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无可挽回的失落和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从而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
阿瑟・米勒继承了由易卜生开创的社会问题剧风范和美国上世纪30年代欧德兹和海尔曼等人的社会抗议剧传统。他以《全是我的儿子》(All My Sons)、《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萨勒姆的女巫》(The Cuicible)、《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和《美国时钟》(The American Clock)等现代社会悲剧而阐名遐迩。他强调剧作的道德力量和社会批评功能,反映现代人类在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中的生存状况。他绝不单纯将戏剧主题化,正如他在与中国戏剧界人士座谈时所说:“戏剧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的主题,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而米勒在继承社会问题剧传统的同时,也看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越发的自然主义倾向、展示自我意识时的限制和反映主题时的概念化。
米勒根据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以及对现代社会悲剧的理解和实践,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悲剧所突出关注的三个方面,即人生、心理状态和艺术审美价值;社会悲剧是“关于完整的人的戏剧”,人物应是复杂而完整的人(不是卡通式的黑白分明的好人与坏人);普通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更应该包含人的心理深层次的容量;“新的社会悲剧的剧作家若要完成工作,必须比过去的心理学家甚至更为深入,而且至少必须意识到,将人的心理生活孤立起来是徒劳的”;吸纳和借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意识潜流以革新后的“闪回”、“回忆”等艺术手法加以展现,让死去的人以鬼魂的形式回到舞台上,参与活着的人的现在动作,使过去与现在融合在一起。米勒多次谈到戏剧创作中的时间观念和象征意义的关联:“时间的浓缩破坏了现实主义风格,这不仅是因为它破坏了我们的真实感,而且是因为时间的浓缩不可避免地强调了人从同一个角度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或很难感到的生存原理,这就是它的象征意义。”米勒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社会悲剧的内涵,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引领一代美国戏剧潮流。
三、一位普通美国人的悲剧
作为一个以推销为生的普通人,威利代表的其实是怀着梦想、为生活而奔波的芸芸众生。终其一生,威利的思想和行为被美国梦占据着。当梦想化为泡影时,威利无法面对梦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失败,并走向了自我毁灭。在他看来,只有他的死――和随即支付的两万美元的人寿保险金――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他于是驾车驶下公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最后的日子里,威利仍然沉在幻想之中,以为一笔保险金可以让儿子在商海大展宏***,从而延续自己未能实现的美国梦。他始终没有从毁灭了他的美国梦中苏醒过来,这正是这部悲剧中的悲剧。
许多观众和批评家同情威利的命运,将他的悲剧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威利三十五年的辛苦工作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梦想中的生活,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失业者――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他被无情地解雇了。“生意就是生意。”(没有人情可讲)公司老板冷漠的托词充分显示了商业社会不人道的一面。在这种以赢利为中心、竞争残酷的商业制度下,威利由于年老力弱,已经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了,于是就像垃圾一般被他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公司所丢弃。诚然,威利是这种商业制度的受害者,正是失业的残酷现实使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工业社会以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注定了它的非人道和残忍,也注定了威利晚年的凄凉。
然而,对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外在的社会制度下是大同小异的,威利的毁灭同时也是由于他的不切实际的梦想和不愿面对现实的自我欺骗造成的。正如阿瑟・米勒在《悲剧与普通人》中所说:“如果我们生活的不幸只是社会的原因,主人公必定是毫无缺点,以至于让人怀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深入地分析威利的个性和人格,就会发现威利的悲剧命运是由于他缺乏对自身和世界的了解,他的不切实际而狂热的梦想,以及自我欺骗和逃避现实而造成的。
威利的一生悲剧首先是由于他选择了一条不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内心深处,他渴望着一种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作的田园式的生活。剧中他的妻子曾提道,威利是一个能工巧匠,手工活总是可以让他开开心心。然而,主宰社会的价值观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工业社会的美国梦从来都是物质至上的。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是威利梦想的出发点,这也决定了他不能把自己在机械方面的能力视为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决定了他不可能选择成为一个简单快乐同时也可以很成功的木匠或者机械工。他不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和自己的能力所在,不知道什么可以给他快乐和成就感,而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富有和由此而来的辉煌人生。正如米勒所说:“对于威利来说,只有等级、权力、胜利感……才是真实的――城市屋顶夺目的光彩反射在天空,他却以为是真正的星星。”
不切实际的梦想和错误的价值观不但毁灭了威利自己,而且给深爱他的妻子致命的打击,使一个可以很和睦的家庭遭受巨变。威利的妻子琳达是唯一了解他并始终默默支持他的人。她温柔体贴,勤劳忠诚,对丈夫和儿子的爱从来没有改变。尽管她知道威利的梦想只是梦想而已,但她尊重他的梦想和自尊,从不放弃他。不幸的是,温馨的家庭之爱并没有唤醒沉溺于虚幻不能自拔的威利。主宰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不仅控制了威利,使他急功近利,忽视生活的真谛,而且使他将其强加给两个儿子,一厢情愿地认为他的死可以给儿子新的机会。虽然他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两个儿子身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的远大前程,但他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的两个儿子无形中也成了梦想的牺牲品,一直都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小儿子哈泼认为父亲是个无能的人,但他并不拒绝父亲的价值观。大儿子比夫在经历了一番挫折之后,逐渐意识到父亲的悲剧是由于他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并决定寻找一条新的实现自我的道路,为这一沉重的悲剧留下了一个亮点。
四、结语
威利在痛苦与希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巨额保险金,却给生者以沉重的打击,让爱他的家人沉浸在悲恸之中。威利墓前的惨淡再一次昭示着商业社会的淡薄人情,让人们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进行反思。《推销员之死》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件优秀的剧作,更是衡量美国国家及其人民的经济、家庭、价值观和梦想的尺度。威利・洛曼成为了美国式自夸、自负和自欺的象征。但作者和读者仍然心系这位深感好运不再、意志消沉的男人,并为他短暂而辛酸的一生感叹唏嘘。
参考文献:
[1]Barnet,S.,Berman,M.,and Burto W.,ed. Types of Drama:Plays and Essays.Scoot: Foresan and Company,1989:745.
[2]Weales,Gerald.ed.Arthur M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Text and Critici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77:163.
[3]Miller,Arthur.Death of Salesman,1949:112.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阿瑟・米勒著.英若诚译.推销员之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试论现代社会悲剧《推销员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