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裴傲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坛医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内镜神经外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张亚卓教授。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神经外科培训,特别是掌握了内镜神经外科的基本技术。在科研方面,参与了脑胶质瘤遗传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后的裴傲比以前更忙了。工作之余,他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资料收集工作。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把所有患者的病例拍照归档。没有领导安排,没有额外报酬,纯属自愿。他笑着说:这是我自己主动承担的工作。我觉得这很重要。即使不是我的病人,我都要去收集。这种资料的归纳,不管是对于科研还是教学,意义都很重大。上升不到责任感那么伟大的层面,应该就是一种习惯吧。”
2006年妻子怀孕,2007年女儿出生。裴傲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却无法全心身地陪伴在她们的身边。正因为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医院,投入到了病人身上,使得裴傲再无额外的精力去照顾家庭照顾孩子。他满是愧疚地说:“我爱人是护士,所以孩子从小就托付给了老人。孩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刚刚从研究所回来,正是怀着满腔热情献身事业的时候。不要说对于家庭,在工作上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等到孩子4岁了,我又援疆一年。应该说,在孩子的学前教育方面,我是空白的。现在孩子上了小学,我的业余时间也相对稳定了一些。是应该做一些弥补的时候了。但那些逝去的时光总归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忙碌,记者又想起了影视作品中的情节,于是问:电视剧的可信度有多大?
其实,早在《心术》电视剧之前,裴傲已经看过小说了。他的评价是,“小说的真实度能达到60%,因为文学作品给人的想象空间能更大一些。但是影视作品因为更注重感官艺术,所以要稍逊于小说一些。其实,我们真正的工作节奏和强度是远远大于那部《心术》电视剧的。”
此言一出,令记者非常惊讶。在记者看来,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必定要在情节安排上步步为营紧扣心弦,夸张的成分应该更大。谁能想竟然还不及现实生活?
裴傲告诉记者,因为脑外科的患者病情发展得都很快,所以必须要严密监测。即便后来晋升为主治医生,不用24小时“on call”了,但一年365天仍然几乎330天都要待在医院里。节假日、下班后依然在医院照看病人是经常的事。
2011年至2012年,作为中组部第七批援疆干部,裴傲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挂职工作一年,完成***首例神经导航手术和克拉玛依市首例神经内镜手术。
对于那一年的生活,裴傲记忆犹新。
“一开始,我们的目的是把先进的手术技术带给边疆医院,帮助他们在临床操作中实现规范化。但渐渐的,我开始被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态度所感动。20多人的病房,加上主任才5名医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位医生的工作负担都很重,家里大大小小事情也很多。其中一名医生自己还患着脑瘤。虽然择期手术不多,但急诊手术量非常大。方圆300公里以内能做神经外科大手术的只有这一家医院。他们经常是没日没夜的干。”
医者仁心,原来只需要在当地做择期手术,根本不用值班的裴傲,为了分担当地医生的辛苦,也开始帮助他们承担日常的急诊手术。他不为落后的条件和停留在最初级水平的基础设施、辅助科室所困扰,始终思考着如何通过基本的诊疗方法,锤炼自己的经验和意志。他十分诚恳地对记者说:“边疆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对急诊和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在程序和制度上的有效保障,都值得我们学习。那里使我们还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经验去进行判断。否则,离开了现代医学的影像技术,我们就如同盲人一般。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认识到了经验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