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在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越发紧密,为了提供给人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空间与环境,对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建筑环境;城市环境;人居环境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fast, people o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n the ris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more closely, in order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healthy, safe building space and environment for people, making a simple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city space.
Keywords: building environment; city environment; Human Settlements
中***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面貌在不断更新变化,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人居环境也不断在的改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交通的便利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噪声污染,工业技术的发达让我们享受着极大的物质条件,却给大气带来了污染,城市里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给我们带来了热岛效应,让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不舒服,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人们对建筑环境的关注也逐渐升温,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话题。
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如山川、河流、树木、建筑。街道、广场、小品设施等与建筑物的关系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这些都是人们可以感受到的,是身心能够进行体验的外部空间。所谓建筑环境,并不是指单幢建筑物,而是包括建筑物所处在的一个范围,即人们对建筑的内外空间、功能、形象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建筑所处在的空间范围有较清晰的感受。 在城市景观环境中,建筑往往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无数个根据建筑物划分的建筑环境构成了整个城市的景观环境。个别重要的建筑物可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起控制作用,形成所谓的“地标”建筑。地标建筑的形象和尺度感要鲜明。而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均是一定环境中的一个要素或配角,建筑群体和其整体环境的形象和作用远大于单个的建筑,即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协调产生美、表现出城市的形象。建筑设计创作应追求与周围环境整体上的美感,而不应不适当地强调单个建筑的自我表现。 每个建筑同时又是构筑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要素,因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不能脱离它本身所处的城市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建筑设计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同周围的建筑环境和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一起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使用及有意义的城市外部空间,并强化城市的特征。 建筑所处的环境不仅仅是人工的建筑环境,同时还包括自然的绿化、水体和地形地貌环境。将建筑物与周围的绿化和水体环境以及自然地形地貌充分地结合,不论是纯自然的还是人工建造的,都会产生强化建筑特征和扩展建筑空间的作用。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与融合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因此建筑应该充分体现对已有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3.建筑环境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
国际建筑师协会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筑的人本思想,对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要求,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符合人力生存、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主体,满足自然和人类双向互动的关系。才能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要适应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类行的市民的多样化要求。
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受到资源经济的利用等问题的约束 ,考虑到生态环境的进化论,我们发现土地的利用至关重要,城市在今后的发展只能利用固定的现有的土地资源,只有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才能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比如建立充满人情味并贴近大自然的底层高密度建筑,充分发挥生态激素的作用建立巨构城市,提高空间效益。
建筑物是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桥梁,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要更多的引入自然的元素,创造更适合人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这体现了重要的生态理念。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也属于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活动是基于生态平衡的环境基础之上的,要让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尊重环境,平衡环境,才能让自然环境更好的为人服务,互惠互利。
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创造适合的建筑外观上形象与自然呼应,北方寒冷干燥,建筑体型要简洁大气,有利于保温节能,南方空气湿热,建筑体型要通透灵活多变,有利于空气的流通,根据不同的特点,寻找更加适合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说的就是这个吧。
在内部设计上采用绿色化,更能让人产生回归自然之感,维系生态平衡,减缓矛盾,才能让人与环境得到双赢。通过设计,在室内引进室外的绿色,制造氧气,吸收废气和噪音为自然环境的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划分空间时采用水面划分或绿色划分等可以使建筑室内室外联系密切,屋面绿化,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又能起到维护刚性屋面的作用,灵活多变的设计手法,有理有据的处理方式不仅仅能够处理问题,对于建筑师来讲,也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4.从建筑环境到城市空间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者与建造者,城市公共空间因为有了人参与体验与社会交往才被赋予了意义。但是人们面前比比皆是的是强调构***、尺度夸张、功能单调,缺乏休憩、信息、娱乐及景观等公用服务设施,牺牲了人情味与公众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师更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既要兼顾城市公共空间的物质功能需要,也要兼顾人的行为模式与心理需求以及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创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重新寻回失落的人性空间。如:适宜的广场尺度,可以增加人们社会交往的频率与层次,增加空间的舒适感与亲切度。现代化广场的小型化、个性化以及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层次化,使得人的感受正逐步得到尊重。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品质,关注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还应体现在对城市细部的推敲上。如:城市家具的材料质感与色彩、设施的尺度、地面的标高与铺装、小品的形式等硬质景观,以及绿化、服务设施配置等软质景观。这些城市家具是塑造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方面,如小巧的电话亭、售报摊,漂亮的候车廊,舒适的休息座椅以及各种灯具、果皮箱、指示牌、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等设置,满足公众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平等、尊重、有活力多方面的心理感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空间具有不断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在本质上是具有动态性的,而对于有关城市空间发展的制定也需要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与弹性,允许一定的形变范围。
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应体现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只有充分考虑到城市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规划与设计公共空间时,根据以后的发展方向,留有余地的设计,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文化趋向的改变。随着人类的社会活动逐渐趋于复杂,在功能上要求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应该使设计的结果满足不同空间发展方向的可变性。要实现同一个空间的功能不同时期内的可变性,满足公共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转型。
运用生态设计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就是运用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人工建造物对城市原始地表下垫面的破坏,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增强环境的健康性,提供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顺应气候的设计:建筑物的外部空间、建筑群体空间的形态,由建筑实体围合构成的街道与广场的布局形态,都直接影响着整体城市的微气候环境。适宜人们驻足停留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模式与情感需要,赋予空间以功能的多样性与文化的识别性,还须从根本上营造一个符合美学原则的、舒适健康的环境:在冬季,可充分享受温暖和煦的阳光、风;而夏季又可遮蔽日晒,带来习习凉风。因而,综合考虑城市气候因素,选取有利的风向与气候条件基址、优化建筑物的高度与比例、广场的尺度与朝向、街道建筑界面的比例与色彩等因素,合理利用阳光与风向以避不利的气候与自然条件,营造一个在太阳辐射、风向、温湿度的综合物理环境适宜的城市微气候。 顺应地形与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利用: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因素、可充分开发城市的立体化空间,结合中心区交通的立体化,竖向安排城市的商业、休憩、停车、绿化等多功能。这样多维复合的城市空间:绿化的屋顶、开敞的平台阶梯、流动的水景等,高低错落的空间富于层次与动感,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高效配置城市用地,有效扩大了城市公共空间容量。
5.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只有尊重环境,维系生态平衡,才能达到人与环境和平共生,同时建筑设计与是离不开环境设计的,只有两者共同考虑才能创造出更适合于人生存的人居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建筑环境与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