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个大问题,写成语、古诗写不出来,甚至连课本上一些非常优美的课文都写不出来,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生的积累不够。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如郭沫若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积累
《荀子・劝学》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而语文的学习也没有什么秘诀,关键在于积累。语文的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学习方法积累,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积累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在积累过程中加强梳理,并在自己的表达与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材料提高表达效果。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习惯。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
1.从课本中积累
课本是积累的第一阵地。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学习的“宗”即为课本。在课本中,主要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积累:(1)积累基础知识。既包括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也包括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每学完一课,我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整理在课堂笔记本上。(2)积累作文素材。课本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每遇到好的文段,我都让学生整理在阅读笔记本上。(3)积累名句名篇。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把课文中的名句名篇背完,因为有了这样的时间限定和加大了检查力度,学生在背的时候要花上很多的时间,记的东西自然就牢固得多了。坚持下来,学生的古诗文功底就表现出来了。
2.从试卷中积累
让学生好好利用做过的试卷进行积累,先建立一个错题积累本,把在平时考试、测验、练习、做错了的题目用记录或剪贴的方式积累起来,写上标准答案、做错的原因、后记。我定期检查,并把整理得较好的在班内展览。到学期末再整理一遍,把很熟悉的已经改正过来的错误删除,接着再增加新的错误,到考试前温故知新,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易犯错误之处,用“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3.从课外读物中积累
仅仅记住课内那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在解决课内积累的同时,我也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课外积累问题。如果一个很勤快的学生,他们的成绩肯定不会太差。所以要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让他们顶着压力才能学到所需要的量。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摘抄不能少于500字,除此之外,还可以剪贴一些文章。光摘抄还不行,还必须背诵其中的自己最喜欢的100多字。而且我每周都检查背诵。时间长了,就是再懒的学生也积累厚厚的一本甚至几本,有的学生积累几大本,再懒的学生也能背出一些文字。看的、背的多了,学生的心中就明朗了。
4.从生活中积累
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我指导学生平时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到野外,到闹市,到农村,到工厂,去观察自然风光,体验世情百态;深入人们的内心,以了解情感世界的精微奥妙等,然后用日记形式,抓住细节,把人、事、物、景的特征记录下来。生活,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学生有了“源头活水”。何愁文思不“滚滚而来”?
5.从感悟中积累
有位著名的数学家曾说过,他夜里常常在梦中惊醒,从床上爬起来,把在梦中想到的解题方法立即写下来。这个事例的道理不言而喻,如果不能及时抓思想上的火花,就会稍纵即逝。而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在思考问题时,也往往会冒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它可能像火花一样,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很难再找回来。我让学生随时带着纸和笔,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在写作时,就不会为文思闭塞而发愁了。
结语
以上是我引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当然,语文积累的方法还不止这些,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不仅积累课内的知识,还应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知识,汲取营养,“积跬步”,才能“至千里”。只有当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并能熟练运用时,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发金.语文考试“1+1”[J].小学语文教学,2005,(05).
[2]骆道书.读左兵的《语文考试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05).
[3]林思.不想被害怕打倒[J].中学生天地,2003,(12).
[4]孔庆东.怎样学语文[J].课外语文(初中),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