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确保丹江口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要求,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实地勘查水土流失分布及成因,根据南阳项目区不同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并进行了工程总体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效益分析。
关键词:南水北调 水源区 水土保持 研究
1.流域概况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流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包括汉江和丹江两大水系,涉及陕、甘、豫、鄂、渝、川6省(市)48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73万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7815.34平方公里,涉及南阳市境内面积为6361.94平方公里,包括西峡3131.57平方公里,淅川2821.46平方公里,内乡376.7平方公里,邓州市32.2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94万公顷,林地37.21万公顷,人口112.58万人,农业人口103.35万人,2000年农业总产值22.66亿元,粮食27271万公斤,人均收入1280元。区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秦岭东段余脉,属北亚热带北部边缘,南阳盆地温暖半湿润区的西部,为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82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33小时,无霜日数232天,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适宜南北植物生长,种类繁多。伏牛山主脉老界岭由西向东穿越项目区北部边界,整体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北部基本上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层峦叠障,南部为丹江口水库库区及环库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中部西峡与淅川两县交界处仍属伏牛山南麓浅山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延伸,其南北两侧均为丘陵岗坡,沟壑纵横,地形十分复杂,区域地质岩性北部以古生代变质片岩、碳酸盐岩和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为主,中部主要分布为沉积岩、变质岩区,在丹江以南仍以沉积石灰岩为主,在丹江沿岸,从荆关—大石桥—马蹬,属淅川县狭长的红色盆地区,为白垩纪第三纪,主要是红色泥沙岩、页岩、砾岩,由于地质构造原因,造成区域中南部大范围石灰岩山地。
2.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2000年全国第三次遥感调查统计区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69.0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吨/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浅山丘陵区的中、强度流失逐渐向中山区的轻、微度流失变化。大部分发生在丹江口水库环库区周边的浅山丘陵区和人口集中、植被差、养殖和农业种植区以及交通便利,开发建设项目比较集中的区域,强度流失面积446.8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369.7平方公里,轻度流失1552.44平方公里,分别占流失面积的13%,41%和46%。年均土壤侵蚀量990万吨,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可分为面蚀、沟蚀、泥石流和重力侵蚀,又以面蚀和沟蚀面积大,侵蚀量也最多,面蚀多发生在项目区中部和浅山丘陵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坡耕地多,覆盖差,不能涵养水分,沟蚀多发生在丹江口水库周围,人多地少,缺粮少柴,土地垦植指数较高,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中、浅山区,土质松懈,植被差,坡度陡的区域。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见表1-1。
微度流失区和轻度水土流失区是以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小于200~500吨/平方公里·年和小于2500吨/平方公里·年界定,总面积为4545.37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1552.44平方公里,微度流失区面积2992.93平方公里。中山区占45%以上,浅山区为28%,丘陵区为27%,主要分布在西峡中山区和淅川西北山区、丹南山区,海拔较高,山体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闭塞,植被覆盖率较高,另外大部分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筑区,水域也包括在内,流失形式以面蚀为主,兼有沟蚀。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面积及流失量
表1-1
水土流失强度
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
(%)
侵蚀模数
(吨/平方公里·年)
年流失量
(万吨)
轻度
1552.44
24.5
1750
271.68
中度
1369.7
21.5
3250
445.15
强度
446.87
7
6106
272.86
小计
3369.01
53
2938
989.69
微度
2992.93
47
<200~500
合计
6361.94
1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及上游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