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理篇1
读微博有意思,一是有趣,二是讲小道理。有趣的小道理,自然会引起自己的反响。三言两语讲的如果是大道理,一般来说那就是口号,或者是指示,再就是语录,微言大义。然而,喊口号的年月已经过去了,一般来说,口号喊得越响,过期越快,口号也最容易成为语言泡沫,越大越容易破。指示厉害,要传达,要学习,要照办,因此听指示算上班,也就是说读指示是职业行为,因此,指示是下班后最不想见到的文字。语录也算早年的微博,一句据说顶一万句。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物质原因,比方说孔子,四处讲学,应该是个话篓子,但是那时记录工具不行,没有录音机,要记的东西都刻在竹简上,于是必须简明扼要,学富五车要多少头牛来拉啊,何况还周游列国。另一原因是权力,皇上或最高领导,一言九鼎,哪能多说?所以,微博讲的是小道理,一是有道理,二是百姓自己讲的道理,三是有趣有意思的道理,同时还有你说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不求一律。今日读到一些微博,引出我的另外的念头,与博主说的不一样,或角度不一,或看法分析,但我也有我的道理,于是这就是一种趣味交流。现将我的体会写成的几条列于后面,叫做小道理也是道理,原来的博主的话省略,也许你会猜出原博主是谁,原话你也见过,那就一同分享我的“小道理”吧:
别和老天过不去,老天过了今天还有明天,而你永远只有今天。别和百姓过不去,百姓这次也许输了下次也许服软了,但百姓永远是百姓,而你只要认为自己不再是百姓,你的日子也就快到头了。上有青天,心有百姓,你就算不和自己过不去了。
仰头望天,想宇宙想世界,你就知道,自己只是一粒微尘;脚踏实地,看到一只蚂蚁,停留一秒钟让它爬过去你就有造物主一样的胸怀。
最适合中国国情,最有利于计划生育,最生动证明生女比生男幸福指数更高的一条标语,是杭州某楼盘的广告:“你可以不买房,除非你摆平丈母娘。”
有人爱你爱得发疯,你活得有滋味了;有人恨你恨得发狂,你活得有分量了。爱不一定是真的,但恨百分之百真实。
三种情况下的男人绝对情场失意约会失败:一身名牌西服只是忘拉裤子拉链,满嘴甜言蜜语外加一口黄牙,总在接电话而且声音若高音喇叭。
自从有了网络策划,有了五毛***,有了水***,歪瓜裂枣也就有另一个说法:鲜明个性,独特风格。
中国在进步,当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进步,比方说“自由”,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有了选择的自由;比方看电视,可以听敬一丹,也可以换台听崔永元;听脱口秀,不喜欢郭德纲,可以去听周立波。当然,选择还不充分,比方说,有个***节晚会的时段,只有赵本山等着你。幸好这大年三十,一年只一晚,天天都过年,天天都赵本山,那日子不敢想。
小道理篇2
知识产权是今天的一个流行词。它的英文叫 Intellectual Property,说得很清楚,知识和房子、股票一样,是一种property,资产。只有变为资产,才能形成产权,现在之所以大讲知识产权,就是因为在中国,知识正在被大规模地资产化,propertization(这是我杜撰的词)。这个潮流的最新一波,是“创意产业”热。不到十年,光大学里新开的文化产业系,就有五六十个。它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发展出自己物质性的空间形式,譬如上海,外墙颜色一律鲜亮、内部结构也大同小异的“创意园区”,就如雨后春笋,到处冒尖,令人不由得想到当年的开发区热。
怎么看待这件事?
目前的主流看法,大概是这样的:一,这是世界潮流,我们要跟上;二,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知识当然应该资产化;三,如果不搞这个,不保护知识产权,谁还辛辛苦苦搞研发啊?
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是,容我说得粗暴一点,这些都是小道理。今日中国,大至社会,小到个人,主流目标都是“财富最大化”,尽管有时候嘴上不这么说。过去的,别处的,天上的、无形的、太抽象的、甚至并不很远的将来的……一切不能迅速兑换成眼前利益的事物,一概都不关心,时间一长,也就都不知道了。所有的思考,都围绕现实的利害打转转,别的,都以为是唱高调。报纸上越是空话套话连篇,一般人就越讨厌大道理,越理直气壮地沉溺于那些现实利害的小道理。今日中国,就这么成了一个只讲小道理的时代。
但实际上,小道理是被大道理管着的。今天中国人讲的那堆小道理背后,分明就坐着几个大道理,比如“人是逐利的动物”,比如“市场经济是康庄大道”……人类今天还没有大同,占了便宜的和吃了亏的,压迫人的和被压迫的,各有各的大道理,你不弄清自己的大道理,就会被别人的大道理牵着鼻子走。所以,越是被忽悠得只讲小道理的时代,其实越需要讲大道理。
对知识资产化这件事,我就觉得至少有这么两层大道理,不可不讲。
第一,人类的知识是否可以――或者应当――被资产化?一种理论、一项发明、一套数据,或者对上述这些的一次表述……是否能够像洗衣机、货币一样被资产化而不造成权利认定上的混乱?不同类型的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否会使这一问题变得很难一概而论?一篇学术论文,常有几十条注释,标明作者从别人那儿受到多少启发、引用了多少数据、观点,如果真要严格地资产化,他下笔之前,就必须先──取得引用的授权书,这不是荒唐吗?
如果知识被充分资产化了,如果没有别的东西来限制这个资产化,人类的知识生活会变得怎样呢?会不会就像畜牧业一样,完全受投入-产出逻辑的支配?人的学习、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会不会就像饲料、卡车和建造猪圈的砖木那样,可以买来卖去、按需制造?现在许多***府基金对学术研究的资助,已经越来越像是在技术市场上招标。前些天,一个被***书商包装成文学天才的14岁的中学生,更在其博客上宣称:教师应该被称为学生服务员,因为学生进学校,和逛超市是一样的……你觉得他荒谬吗?可是,他的逻辑,不就是从知识资产化那里延伸过来的么?
第二层大道理,在中国这样被动现代化的国家里,特别要讲: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西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知识”的定义是怎么不断被修改的?是怎样的***治、经济、文化和***事条件,制约了这种修改?到最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怎么会变成了对“知识市场”的需求?
17世纪,西方的传教士就到中国来翻译、印刷和散发圣经了,谁见过他们讲版权?一直到今天,欧美发达国家向中国推销各种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念,要求中国与它们“接轨”,却从来没有为这些申请专利、标出价格、索要“接轨费”。一百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以“普罗米修斯”自居,“盗取”西洋现代文明之火,有人说过他们“侵权”吗?当中国人丢掉毛笔,改用钢笔、打字机、电脑……的时候,那些钢笔公司、电脑公司为什么不把“用钢笔写字”、“用电脑写字”定义为“创意知识”而提醒“爱好者”―― 就像后来比尔・盖茨称呼的那样:这是盗窃啊!可是,说得粗糙一点,不就是因为我们走上“西化”的道路,离开电脑就不会写字了,一套 Windows XP 的正版软件才能卖那么贵吗?
这里不讨论中国应不应该西化之类的问题,西方的好东西当然要――如鲁迅所言――“拿来”。何况严格地说,自由、民主、快捷、清洁……的理想,也并非专属于西方。我只是想指出,什么被看成是知识,什么不是知识,什么知识值大钱、急急忙忙要资产化,什么知识不值钱、扔得满地都无人管,在知识的市场上,什么人垄断货源、仓库里堆满了货,什么人两手空空、不得不高价向别人买……这些都主要不是因为知识本身的优劣,而是因为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一百五十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西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也改变了中国人对“知识”的主流定义和需求。正是这些改变,使我们今天一讲知识产权,就好像自觉理亏。
因此,知识产权绝对不只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文化问题。它更是一个***治问题:人类社会应该是平等共有的,还是赢家通吃的?知识生活应该是自由、民主和多样的,还是市场化的、被资本和利润的单一指标支配的?它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资本主义推动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已经将地球各处人类创造的丰富多样的知识,强制性地区分、筛选,发展一部分,消灭其余的大部分。对这一段历史,我们怎么看?对这段历史在人类知识生活上的后果: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知识样板,其余大部分国家只能依样复制,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更重要的是,当这样的历史也在中国社会内部重演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知识资产化是个天大的事情。它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将来,都可以说是生死攸关。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拒绝知识的资产化,我们也可能确实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但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白,对健全的知识生活来说,资产化是毒性极大的做法,当限制对知识产权的侵占的同时,也要限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人类有许多远远高于现实利害的目标,不能为一点眼前的小得失,就忘了大道理。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小道理篇3
2009年11月18日,北京晨报进行了改版,报型变了,版式变了,内容、版组及部门设置都有所变化,但是对办高品质主流大报的追求没有变,对“充分利用亲和力,自觉唱响主旋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都市报”可以说是个人订阅的“日报”、早上发行的“晚报”,在传播力和亲和力上有天然的优势。近两年来,作为北京第一份都市早报的北京晨报努力发挥都市报的优势长项,主动触碰大题材、约会大题目,以贴近、灵活的报道方式,把大道理讲细讲实不空泛,把小道理说宽说全不偏激,在传播***的路线方针、通达社情民意方面又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队伍得到了历练,报纸得到了提升。
一、打好主动仗,约会大题材
当今办报至少要三“思”而行。一要有思想,否则就立场不明;二要有思路,否则就章法不清;三要有思辨,否则就价值不大。也就是说,我们办报一定要有立场、有章法(策划)、有价值(智力含金量),这三个方面含混不清,就失去了在信息时代办报的意义。
立场是定位:面对世界,我们的着眼点是***、国家;面对中国,我们的着眼点是首都、北京;面对北京市,我们的立场是北京市委与北京市民的统一。立场是准星:有了鲜明的立场,准确的定位,我们也就看清了主旋律在哪儿,从而能在重要时间节点上提前策划,主动约会,优美唱响。
201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从《特区条例》获准通过的那天起,无数有识之士奔向中国第一片经济特区。时光荏苒,深圳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积累了众多的宝贵经验,更熏陶出一批批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人。北京晨报为此提前一个月进行策划,前方4名记者采访典型人物、后方2名记者收集相关资料,在纪念日当天推出了4个版的特刊――《我和深圳一起成长》(见***1、***2),生动呈现了胡经之、彭名燕等4人的心路历程,他们本来已在本地事业有成,却毅然南下深圳,汇入新的洪流,重新扬帆。他们的故事从一个层面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见证了无数创业者的梦想与辉煌。北京晨报以一种都市四重奏的方式,唤醒了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回忆与反思,唱响了“改革开放好”这个长期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一个不朽的主旋律,我们从小就受着由“国粹”和“国耻”两相交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去年北京晨报以“国宝”为线索,约会了一次主旋律报道的大题材。在英法联***火烧圆明园150周年的日子,北京晨报推出了名为《罹劫1860》的特刊,用7个版的规模,记述了当年的一地瓦砾、满目疮痍,勾勒出圆明园散落国宝在北京、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追索过程。一位年轻的部主任在开篇的话《不能忘记》中更是提醒国人,人是善忘的,时下欢娱的清宫戏及夸大的影视英雄,会让民众忘记我们曾经饱受欺凌,而只有不忘历史才能永葆自强。
“主旋律”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和***府的工作重心与最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高度重合并行的轨迹。随着***和***府的工作重心更加向和谐民生倾斜,相对与市民生活贴得最近的都市报也更加自觉地围绕主旋律展开报道。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就是市民身边的主旋律,从新北京、新奥运的发展构想,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再到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北京的发展思路日益明晰,北京市民对城市的前景也更加看好。这种发展认识的快速提升源于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而这又要追溯到10年前那场申奥角逐的胜利。连续两年的8月8日北京晨报都策划了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节特别报道,2010年的主题是“从奥运城市开往世界城市”的《大城之相》,2011年的主题是“纪念北京申奥成功”的《十年之傲》。《十年之傲》系统梳理了我们10年走过的路和未来的愿景。曾有专家说奥运会给一个城市带来的经济拉动主要是“前七后三”共10年,2011年正是北京奥运一个10年周期的完成。北京从奥运中得到了什么,还将得到什么?只有把我们的10年之前、10年之中、10年之后讲清讲细讲通,才能让我们的市民认识认可认同,从而理解发展的艰辛、看到发展的希望、参悟发展的道理。
二、唱响主旋律,讲通大道理
都市报大量地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都市报的降生路径略有不同,有的是从日报直接分娩,也有的是从晚报间接克隆,他们的手段是市场化运作,目标是占领读者市场、广告市场。囿于市场视域,都市报在理论宣传上或多或少存在“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储备和传播水平上。多数都市报的时***记者数量不足,理论评论力量不足。积极开展和参与主旋律报道是对都市报记者了解国情、市情、民情的有效办法,也是不断提高报纸思想水平和传播水平的重要途径。都市报的记者首先要重视理论学习,自觉学习理解大道理,然后就是研究如何用我们的读者易读、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
为深入学习宣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从2011年7月13日至8月14日,北京晨报专门开设“大道理、小道理――专家百姓同读‘七一’讲话”专栏(见***3、***4),立足记者、专家、百姓共同学习,专家百姓交流,记者读者互动,以贴近的姿态、平实的文风,把重要讲话解读清楚。北京晨报先后邀请了24名专家、48位社会各界读者,每天一篇千字文,由“讲话摘录”、“百姓感悟”、“专家解读”三部分组成。专栏语言通俗易懂,讲理由浅入深,用百姓提问、专家解读的形式,就“七一”重要讲话中的某个关键词或某一新提法、新观点、新概括,从百姓理解、专家讲解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达到让群众爱看、愿读的宣传效果,北京晨报专门组成了一个报道团队,由本报8名首席记者及资深编辑牵头,以确保稿件质量。采写稿件时,十几名年轻记者分头行动,先就某个话题采访机关干部、企业白领、学生、市民、农民等普通百姓,结合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畅谈切身体会,然后将百姓感悟、讲话摘录、待解疑问等一并交予事先联系好的中联部、中央***校、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知名***建理论专家,请专家结合这些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最终,呈现在版面上的几段文字之间彼此关联、互为支撑,形成了一篇篇针对性强、贴近性强、理论性强的评论文章。专栏的推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让群众爱看、愿读、入脑、入心的预期目标。
两年来,北京晨报对高唱主旋律、讲清大道理的报道着重抓了贴近性和人情味,前述《十年之傲》、《我和深圳一起成长》都是选取了典型人物,通过对人物心灵、命运的探究,形成与读者情感的共鸣、心理的贴近,从而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2010年底,首钢老厂区全面停产,十里钢城作别最后一炉钢,北京晨报选取了典型人物吕增智,由这位78岁老职工来讲述与首钢的一世情缘,读来感人至深。2011年五四青年节,北京晨报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为题,深入采访了8位在中关村工作的领***青年,他们虽然国籍不同、背景不同,但有着相同的创业激情、创新热情,从他们的故事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关村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希望与未来,“不知不觉”中使读者通读了一篇关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文章。
三、锻造主流媒体,坚守大报格调
创刊13年,北京晨报始终沿着主流媒体的发展路径前行,积极围绕主旋律开展报道,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一些利益群体的诉求在各种传播介质上制造着噪音和杂音。新兴媒体的即时性、开放性,让各种信息、观点扑面而来,有时让受众真伪难辨,有的新闻工作者也感到无所适从。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作为主流媒体的都市报要时刻提醒自己站在主流媒体的高度,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并亮出自己的鲜明态度,这不但是对队伍的塑造,也是对报格的锻造。
今年3月中旬,日本地震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泄漏。社会上先后出现一股“抢盐狂潮”,其中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这一股“抢盐狂潮”是在以“关心亲朋”为名的网文和手机短信的推波助澜下,大有持续蔓延之势。超市的货架上没盐了,盐业公司门口排满了拉盐的各种车辆,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慌慌。作为都市报,广泛采访事态进展、客观白描抢购行为是一种报道方式,但这显然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看热闹甚至凑热闹的媒体地位。北京晨报选择的是旗帜鲜明地疏导、掰开揉碎地讲理,在头版头条打出标题《抢购盐,没必要》,内页用多个版面从市场、监管、常识、号召等多个层面,引导市民冷静思考,理性应对。这组报道里既有疾控专家讲科学道理――“碘盐不能防辐射”,又有邻家大妈讲务实道理――“我***时候买的盐还没吃完呢”。报道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晨报与兄弟媒体一道为快速平息这次抢盐风潮尽了一份力。
北宋词人张先《天仙子》有“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的名句,在现代传播环境下,都市报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功能就是,在网络热点沸沸扬扬、未实信息热热闹闹之际,“率先”冷静下来,用专业的新闻精神和团队的集合力量,帮助读者梳理一条分析事件的思路,讲清大道理,引导小道理,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问题,理性做出选择。
面对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可能会在一个时间点上被突然超量放大,从而对公众认知和公共情绪产生误导。作为主流媒体的都市报应该主动承担起澄清虚假信息、纠正偏激言论、疏导公众情绪的责任,引导人们看远、看开、看光明的一面,既看到眼前利益也关注长远利益,既关注个人利益也看到集体利益和全体国民利益,既讲小道理也懂大道理。
唱响主旋律是都市报一门永恒的必修课。从大道理上讲,主旋律报道对宣传***的路线方针***策,反映民生百态,通达社情民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从小道理上讲,搞好主旋律报道,是对都市报深入学习、不断创新的一种督促,是对从业人员提高编采技巧和思想水平的一种激励。一篇篇真实、具体、贴近、有人情味儿的主旋律报道给出真相、引出真理、展现真情,对提升都市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