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邀请出去讲课,不知是体力差了,还是“味口”更刁了,对话筒开始苛求起来了。一个好的话筒,讲起课来,声音效果好,省力不少。每次答应讲课事宜,总免不了叮嘱邀请方准备个好话筒。有时候,真是想自己备一个超好的话筒作为行头,随身背着走。
其实,各个机构所用的话筒牌子都差不多,就那么几个牌子,但效果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原来问题出在设备管理者身上。好的设备管理者能把话筒调到最佳状态,差的或一般水平的设备管理者也就只能调到勉强能出声音而已。旁人听起来觉得声音差不多,但讲课者本人听起来则觉得差远了去了。如同乐器演奏家与外行人听乐器发声一样,外行人听得都差不多,演奏家听起来可能是天壤之别。
作为我们当老师的来说,真希望设备管理者如同乐器厂的调音师,对声音极其敏感,能将设备调到最佳状态。其实,这个要求也不能算高,既然设备买来了,总希望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细想起来,其实许多地方、许多情况下都是这样,我们真正缺少技术工人。缺少能充分挖掘设备效用的人。我们不少机构追求设备如何如何先进,但是设备的使用率却极低,也就勉强能用起来而已。从内行人看起来,真是糟蹋了好设备。
当年去瑞士,曾参观过一个中等技工学校。原来以为瑞士如此发达的国家应该早就普及大学教育,没想到瑞士则有60%以上的孩子连高中都不上,直接进了技工学校,教室则如同车间,上课就是“制造”。孩子们一个个堪称能工巧匠,现场给我们表演,将我们参观者随意画下的***案,瞬间可以实现出来。瑞士制造业如此发达,奥秘不仅在设计,还在于有许许多多能把设计实现出来的技工。
由此想到社会管理,其实也是如此。我们有太多的社会改造方案,但是如何把它实现出来,需要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我们有太多的美妙方案因为缺少能工巧匠而束之高阁。不少美妙的方案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又重新提到我们的日程上来,热闹一阵又束之高阁,原因何在?我们太满足于“想到”了,其实“想到”通向“做到”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这个过程当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不是设计师了,而是“技工”。(作者为国家行***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