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汉,想管理”系列之三:利益的分配!
『编前这是我在《新智囊》的“笑谈管理”中“读秦汉,想管理”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在谈了“强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弱者的竞争策略”之后,我想在年初的时候谈谈有关“战略”的话题。一提到“战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客户需求、市场定位、竞争分析等等关键词,可本期我要讲的是“战略”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另一面――利益的分配!而“韩信之死”恰恰给我们在制定战略时提了一个醒!
岁末年初,往往是企业制定以及“战略”时候,与此同时,也是企业依照年度业绩“论功行赏”的时候。然而,往往就在此时,企业人员的流动量也是最大的时候,尤其是企业高层。
由于工作关系,本人结识了不少“头文字C”(CEO、COO、CIO、CFO、CMO等等)的朋友,然而,就在我为《新智囊》的本期专栏交稿前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有三位国内著名企业的总经理、副总裁给我打电话,通报他们已经或已经决定离开。听到他们的讲述,更让我感觉到,在企业以往的“战略”制定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往往被战略制定者所忽略,那就是――利益的分配!
国内某家著名服装企业的副总裁,在离职前曾邀我出来“坐坐”,席间他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会写‘战略’两个字吗?”
“当然!”我有些不以为然。
“可人们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往往只想到‘战’,而没有想到‘略’!”
“不就是谋略的‘略’吗?”我应道。
“这就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一提到‘战略’,人们往往想到的只是客户需求、市场定位、竞争分析等等,其实‘略’的写法是――左边一个‘田’,右边一个‘各’字,其意思是,在公司战略实现的过程中,让利益相关方,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员工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这些打天下的人,都各自能够获得自己的一份‘田’,也就是收益!”
话听到这里,使我禁不住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韩信!
有关韩信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从胯下之辱到漂母寄食,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背水一战到半渡而击,从衣锦还乡到兔死狗烹……记得大学时曾苦读“先秦两汉”,本科的毕业论文就是《淮阴侯之死》,引经据典找出了韩信“冤死”的证据,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是控诉刘邦的狡诈、吕后的歹毒还是萧何的卖友?事隔多年,我想问题还是出在“战略”的“略”字上。
对于韩信而言,封疆称王是其最大的人生理想,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出在是以功劳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还是作为利益分配的“筹码”?韩信无疑选择了后者,一次是在刘邦被项羽困在成皋时“求封假王”,让刘邦忍不住破口大骂(后因张良、陈平暗地里踹了刘邦一脚而改口);一次是在会师垓下前的“按兵不动”,又让刘邦被项羽回师痛击。除此以外,加上后来的“藏匿钟离昧”、“称病不朝”、“羞与周勃、灌婴同列”等等,这些都是韩信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对这位淮阴侯充满了崇敬和同情,对于他的死,太史公大发感慨:假使韩信也能学一点黄老,表面谦让,不炫耀功劳,不自逞能干,那么他对于汉家的贡献,就可以同周公、召公、(姜)太公媲美,何至于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在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之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学习什么“黄老之术”,但在战略实施与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摆正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当然,对于“韩信之死”,问题也不仅仅出在韩信个人身上,“读秦汉,想管理”系列文章的上一篇里,我们谈到了“弱者的竞争策略”,其中刘邦玩的就是以“分封制”为基础对核心人员的长期回报方案。实现战略目标后的“分赏元功”是组织领导者必须兑现的承诺,否则也是十分危险的。
刘邦在得天下之后,并没有完全兑现他的承诺,韩信在拜将后向刘邦表述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迟迟得不到落实。以至于某日,刘邦在皇宫的楼阁上看到许多将领在聚首交谈,窃窃私语。刘邦遂问身旁的张良:“这些人在谈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造反呀!”
刘邦大惊:“天下刚定,为何又要造反?”张良说:“陛下奋起民间,全靠这班人出力才取得天下。现在您当了皇帝,而他们这班人迟迟得不到封赏,更害怕以往的过失成为惩罚他们的理由,所以聚在一起酝酿反叛了。”
刘邦一听,才知道又犯了和项羽一样的毛病――“印敝,忍不能予”(当年韩信曾批评项羽:每当有人建立***功,理当封爵的时候,项羽连印绶都做好了,他却捧在手里摩挲不已,总舍不得交出去)。刘邦毕竟不是项羽,他随后找了一个有***功但平时和他不对付的人封了爵,稳定了人心,随后又加快了分封的步伐,才稳定了队伍,稳定了局面。
由此看来,打天下的时候是一回事,坐天下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也是我们企业领导者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往往在“战”字上下足了功夫,反而忽略了“略”字的真正含义――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分配!